摘要 在全面分析我国农业经济现状的基础上,站在时代发展的高度,以新制度经济学为理论指导,从包括社会成本在内的诸多角度,深入探讨了我国农业经济结构调整的新思路,并大胆提出了一些建设性的观点和意见。
前言
改革开放20年来,农业和农村经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农产品从以前的短缺到现在的供过于求,由此形成了农产品的买方市场,随之也出现了新的问题和矛盾——农产品“卖难”农民增收困难。怎样去解决这些问题,使我国的农业再上一个新的台阶呢?答案是调整农业经济结构。要调整,就必须清楚我国农业经济的具体现状,这是我们调整农业经济结构的基础和前提。
1 农业经济结构的现状
1.1农产品面临买方市场,农民增收难度大
首先,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进行,市场机制使得农业生产按照整个社会对农产品的需求来配置资源,资源配置效率大大提高,产品比以前大为丰富,由此形成了农业经济的发展主要受市场约束的状况。农产品供大于求,增产不增收,全面买方市场业已形成。
其次,农产品的市场需求结构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体现在农产品需求向重视质量和非食物化方向发展,城乡居民恩格尔系数下降。消费者对农产品的质量要求越来越高,农产品供给结构与市场需求结构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经过分析得出的结论是:分散农户的小生产是造成这一矛盾的根源所在,它使得整个农业经济不能获得大规模生产所带来的规模经济效益,导致农产品生产成本增加。
1.2科技和资金投入不足由于我国农业经济底子薄,主要是分散的小规模生产,农村经济还带有半自给自足的性质,使得分散农户难以成为农业经济的投资主体,加之农业多元化投资体制以及完整的市场财政调控体系尚未建立健全,由此导致整个农业经济的资本投入相对不足。另外,基础设施陈旧老化,科研体制和科技服务体系难以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加上分散、弱小的农业生产经营者对农业科技的吸纳能力很弱,使得整个农业经济的技术含量低,技术供给不足。
1.3农村市场体系建设滞后市场体系滞后于农业生产的发展,使得农产品流通不畅,成为制约农业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农产品市场体系和运行规则不健全,尤其是农民的市场主体地位尚未确立,农产品价格的市场形成机制尚未真正建立;同时,农业经济的要素市场发育不良。诸多的矛盾交织在一起,使得农村经济发展与资金、技术、人才短缺的矛盾日渐突出。
1.4二元经济结构没有消除虽然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近年来二元结构和二元制度渐渐松动,但二元制度的骨架依然存在,农业和农产品加工业之间依然存在着不可逾越的鸿沟,农民并没有真正进入农产品的加工与流通领域。这一因素反过来也阻碍了农村市场体系的建设和发展,进而限制了人才和其它要素的流动与配置,制约了农业与农村经济的发展。
综合分析以上诸矛盾,可以看出,分散农户小规模的生产与瞬息万变的市场需求之间的矛盾是新阶段制约农业发展的主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在于农户的分散、弱小以及非法人状态的经济属性。
2 引发的思考
按照当代西方经济学的经济结构理论,当前农业经济结构的不合理,首先从市场上表现出来,农产品卖难,市场流通体系落后,农民增产不增收。这就要求我们进一步完善农业经济的市场机制,使整个农业生产建立在随时根据市场需求的变化做出反应和调整的基础之上。然而,这还只是问题的表象,深层次的问题在于农业要素市场的不完善和要素配置的不合理,而这一问题的背后又是什么呢?分散的生产导致了生产规模狭小、组织程度低,因而要素转换和要素流动迟钝。当然,核心的问题还是知识、技术和人才问题。因此,农业结构的调整不仅是农业内部的一个单项性的工作,而且是包括生产力结构调整和生产关系结构调整的一项系统工程,它涉及到农产品流通体制改革、农业产业化经营、农业科技革命、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和国家对农业的支持保护体系。
其次,我国的农业经济结构调整是一次全面、系统的调整,不可能一蹴而就。它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涉及到整个农业经济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以及整个市场经济的其它环节。它不是简单的面积和数量的加减,也不单是品种的优化和更新,而是包含着实现农业两个根本性转变的深刻内涵,其最终目标是要实现农业产业结构的全面升级。
3调整的思路
综合以上分析,我们认为应该确立以市场为导向的调整方针和对策,即面向市场配置农业经济资源,平衡农产品供求关系。与此同时,要完善有关配套改革措施,依托科技的力量整体推进农业经济改革的进程,在此基础上开展全国范围内的区域结构调整。
3.1依靠完善的市场信息系统调整农业产业结构
随着农产品买方市场的形成,市场对农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升级起到了先导作用。需求决定供给,供给结构要适应市场需求结构,消费是市场的主导力量,这是农产品买方市场的本质特征。“生产什么,生产多少”都要由市场来决定。
要让市场机制充分发挥作用,关键在于农产品生产者要及时充分地获得市场需求信息。这就要求建立和完善农产品市场信息系统,开展信息服务,用信息连接市场和市场经营者,调节产品供给结构,从而发挥产品流通对生产的反作用,用市场信息引导农业经济结构的调整。在当今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趋势下,农业的市场概念也要扩展到全球的高度。既要立足本地市场需求,又要考虑外地市场需求;既要立足国内市场需求,又要考虑国际市场需求。同时,在被动适应市场需求时,还要考虑主动去开拓市场,引导市场消费需求。
3.2依靠自身的区域资源比较优势,发展拳头产品和主导产业,优化区域结构
不同地区的自然资源和农业生产条件都各有自身的特点,那么在决定生产什么产品时就必须扬长避短,以最大限度地发挥地区比较优势为指导思想,调整农业区域经济结构,达到农业资源在地区之间的最优配置。
具体来说,要进行农业自然区域的资源、经济、技术、市场、人才等比较优势分析。在积极做好市场调查、分析和预测以及区域经济比较优势分析的基础上,选择当地的主导产业。既要以市场为导向,做好市场调查、分析和预测,及时把握市场变化情况及其发展趋势,避免盲目性,又要依托当地资源优势,大力开拓市场,扩大生产规模和市场覆盖率。同时,结构调整要统筹规划,避免趋同结构的低水平重复建设,在此基础之上,要充分发挥市场优势,搞活农产品流通,使区域优势和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形成能真正带动一个地区农业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
3.3依托科学技术促进农业经济结构的调整和升级
(1)可以通过大力培育和发展农业科技企业来提高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农业科技企业集科技、市场、经营于一体,技术先进,机制灵活,营销手段得力,市场反应迅速,是科技成果转化应用的生力军。
(2)提高农民吸纳农业科技的能力。农民是推进农业科技革命的主体。农民应当是农业技术创新的主体,但分散经营的农户很难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因此,提高农民吸纳农业科技的能力是科技兴农的关键,基本的途径就是提高农民的素质。
3.4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利用规模经济的力量促进农业经济结构的调整和升级
根据新古典经济学的观点,任何物质资料的生产都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方面。在加强农业生产力调整的同时,更要注重农业生产关系结构的调整,使得农业生产关系结构和生产力结构协调统一,充分发挥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反作用。
重点是建立健全先进的农业生产经营体制——农业产业化经营。它以市场为导向,打破了旧的农产品生产经营体制对农产品生产、加工、流通等诸领域的分割,将农业生产关系中生产、加工、流通等几个方面紧密联结起来。这种生产经营体制具有更强大的接受市场信息、吸纳应用先进技术、优化配置生产要素的能力,显示了强大的生命力。
可以预见,农业产业化经营将是我国农业与农村经济社会变革发展的第二次飞跃,是一场真正的农业产业革命。在这种体制下,农业将从分割形态的不完整的弱质产业向完善、强化的产业转变和飞跃。农业经济的生产要素在市场经济的大范围内得到优化配置。农业直接参与市场经济的大循环,大大提高比较利益,获得社会平均利润。与此同时,农民的经济属性也得到升华,农民从农产品生产者向农产品生产经营者转变,从传统农民向农产品市场主体、农业经济主体转变。
农业产业化经营所进行的体制创新和组织创新,将带动农业生产关系结构的调整,进而促进农业生产力结构的优化调整,对整个农业经济结构的调整发挥积极而重要的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