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问题始终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首要问题。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精神,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重点和难点也在农村。按照中央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要求,深入探索新形势下保持农民收入持续稳定增长的方法和途径,切实解决好农民增收难问题,对加快推进全面小康社会建设进程,具有重要意义。
一、农民增收难,难在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不畅
从1997年开始的农民增收难问题,从表面看,是新阶段市场、资源和环境多重约束的客观反映,农产品市场供过于求、价格下跌、“谷贱伤农”,呈现欠发达与结构性相对过剩共生、国内市场饱和与出口不畅并存等现象。而更深层次的原因则是劳动力转移难度逐年加大,非农就业机会减少,农村大量处于隐性失业状态的富余劳动力缺少就业门路。改革开放以来,对我国农民收入构成影响最大的三个要素分别是农业总产值、农副产品收购价格和非农产业的农民就业人数,其中,农业总产值增长对农民收入的贡献率为26.44%,农副产品收购价格变化的贡献率为32.84%,从事非农产业的农村劳动者人数增加的贡献率为35.07%,其他因素的贡献率5 .65%,从事非农产业人数的变化已成为对农民收入影响最大的因素。统计也表明,2002年全国农民来自二、三产业的收入占纯收入的比重为54.1%,山东是51.02%,青岛则达到59.1%,其中,山东全省农民外出务工的工资性收入增长对农民纯收入增长的贡献率达到了61%,非农产业的劳动报酬收入已成为拉动农民收入增长的主要动力。但近几年,农村劳动力转移难的矛盾越来越突出,据亚洲开发银行估算,2002年底,我国农村约有近3亿劳动力处于失业或隐性失业状态。从青岛情况看,农村劳动力总数达254.1万人,到去年底县域各类企业已吸纳就业近150万人,占总数58.6%,其中,仅乡镇企业就吸纳了143万人。但目前仍有100余万劳动力集中在第一产业,处于半失业或隐性失业状态的富余劳动力达50余万人。劳动力转移难,大量剩余劳动力滞留在第一产业,导致农业比较生产率下降,成为农民增收难的主要原因。
二、城市化滞后,非农产业吸纳就业能力低下,加大了劳动力转移难度
上世纪90年代以来,由于农业和非农产业劳动生产率的差距以及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逐步拉大,对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拉力不断加大,同时随着农业内部的就业压力逐步积蓄,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的内在冲动愈来愈强烈。但是,由于人口城市化进程滞后于工业化,县域二、三产业尤其是第三产业吸纳就业能力有限,使“人往哪里去”的矛盾突出。我国从上世纪90年代初起,即进入工业化中期发展阶段,与工业化飞速发展形成鲜明对照的是人口城市化进程和第三产业发展滞后。2002年青岛郊区六市区工业化水平已达到52.2%,人口城市化水平却仅有41.4%,人口城市化滞后工业化10.8个百分点。全国和全省人口城市化水平则分别滞后工业化12.6个百分点和10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青岛郊区是323%,全国和全省这一指标分别为33.7%和3 6.5%。世界经济发展的实践证明,在国家工业化高速发展时期,二、三产业的就业容量比约为1∶2,即第二产业每吸纳一个劳动力,将同时有两个劳动力进入第三产业。由于农村人口城市化发育严重滞后于经济总体发展水平,第三产业发展的前提——产业和人口的聚集效应没有形成,导致产业结构失衡,第三产业滞后发展,没有发挥出吸纳劳动力主渠道的作用,使得农村劳动力的大规模转移失去了前提和保证。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难,还直接影响和制约着区域经济的健康发展。城市化与工业化是现代化的两个轮子。过去20多年,我国经济高速发展,除投资、消费和出口等推动因素外,仅农村劳动力转移每年就对经济增长贡献了1 .6个百分点。全美经济学会会长约翰森·盖尔教授认为,劳动力转移对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和促进经济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如果劳动力转移的规模和范围,达到可以使城乡收入水平几乎相等的程度,仅劳动力转移本身就可以为年平均经济增长率贡献2~3个百分点。如果劳动力转移问题不能很好解决,从长远看又会反过来使国民经济内部始终隐藏着一种恶性循环,即大量剩余劳动力滞留农业领域→农业劳动生产率低下→农民增收难、购买力低下→市场无法启动、拉动内需困难→国民经济发展受到影响→无法吸纳更多的劳动力。因此,如果劳动力转移不畅的问题不能有效解决,不仅青岛郊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会受到影响,全省乃至全国的经济增长都会丧失掉一个重要的增长源泉。
三、搭建就业载体,拓宽就业渠道,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进程
解决农村劳动力转移难题,必须按照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要求,坚持城乡一体协调发展,通过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农村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拓展新的就业载体,拓宽农民就业渠道。
(一)拓展农业内部就业空间。现代农业的发展一般遵循由传统种植业→发达的畜牧业→发达的加工业这一发展轨迹,并通过社会分工,使农村劳动力向城镇转移。因此,拓展就业空间,转移富余劳动力,首先应立足农业内部,通过发展优势产业,优化农业结构,促进分工分业,拓展农业内部就业空间。
一是传统种植业要突出发展优质专用粮和园艺农业。发挥山东位于东部沿海的优势,沿海等有条件地区应重点发展都市农业、创汇农业和特色农业,生产蔬菜、花卉、优质果品、食用菌等优质高效园艺农产品。中西部粮食主产区应以发展优质专用小麦、特色产品、饲草、饲用玉米为主攻方向。水浇条件差、经济欠发达的传统产粮区和丘陵地、洼地、薄地,应实施大规模退耕还林、退耕还草,把林业做大,并为发展畜牧业创造条件。
二是以优质海珍品工厂化养殖为重点,加速发展“蓝色农业”。山东海洋资源丰富,近海海域占渤海和黄海总面积的37%,滩涂面积占全国15%。近海鱼虾类达260多种,主要经济鱼类有40多种,对虾、扇贝、鲍鱼、刺参、海胆等海珍品产量均居全国首位。海洋科技实力雄厚,仅青岛地区从事海洋科技的专业技术人员就占全国45%以上,其中高级专业技术人员占全国同类人员35%。应充分发挥资源和科技优势,加快开发滩涂、岩礁和近海、远海、深海水域和海岛附近海域,突出发展不同水层优质海珍品养殖和工厂化养殖,积极开发苗种产业、海洋药物、海洋食品、水产品加工等新兴产业,构建海洋产业体系,把“蓝色农业”建成容纳农民就业的重要载体。
三是发展以奶牛业为主的畜牧业。畜牧业是现代农业发达程度的主要标志,而奶牛和肉牛业则是畜牧业的支柱产业,发达国家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一般在60%以上,奶牛业和肉牛业产值占畜牧业产值比重普遍在50%以上。山东是全国知名的畜牧业大省,畜牧业总产值年均增幅达20%左右,但畜牧业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仅30%多,发展空间很大。当前畜牧业生产应突出发展奶牛业和肉牛业,推进奶牛胚胎移植和冻精改良产业化,抓好动物无规定疫病区示范区建设,促进食草畜禽和特禽养殖业发展。同时,还要抓好生猪、肉羊、蛋鸡等传统产业品种改良,促进升级换代,把畜牧业尽快做成大产业,最大限度地吸纳农民就业。
(二)发展加工制造业,促进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城市化不单纯是人口由农村到城市的简单迁徙,其核心是劳动力由第一产业到二、三产业的就业转移。以加工制造业为主体的二、三产业不发达,就不可能大规模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同时还将制约第一产业向加工业的顺利升级。因此,应将以加工制造业为主体的农村二、三产业作为拓展农民就业的主渠道,突出发展。从山东省实际看:
一是要提高传统制造业的素质和效益。以劳动密集型为主要特征的传统制造业,是容纳就业的主要载体。在橡胶、造纸、化工、建材、机械、玻璃、纺织服装、电子等传统优势行业,应鼓励各类企业按照市场机制加速对现有资产存量进行跨区域、跨行业重组,使生产和销售向优势企业集中,提高规模生产能力、产业素质和市场竞争力。同时,应加速运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大力发展电子信息、海洋生物、新材料、环保机械和机电一体化等新型产业,推动传统产业升级。要重视推动农村工业逐步向县乡工业园区集中,发挥产业聚集的乘数效应,带动相关产业发展。
二是大力发展食品工业。山东省食品工业尚处于初级阶段,能生产直接端上餐桌的终端产品的精深加工能力不到10%当前,应充分发挥农业资源丰富的优势,应以大力推广青岛市九联集团创造的以“公司+合作联社+农场”为主要内容的“九联模式”为突破口,将食品工业作为全省的主导产业之一,积极引进外资,启动民资、金融资金等备类资本发展食品工业,鼓励城市大工业开发农产品加工业、食品制造业,引导乡镇企业将发展食品加工业作为结构调整的重要内容,建设食品工业大省,推动农村产业升级,为劳动力转移开辟更为广阔的空间。
三是发展农村第三产业,拓宽农民就业渠道。发展农村第三产业,就是要放手发展农村个体私营经济,鼓励农民发展庭院经济、家庭作坊,引导有条件的农民从第一产业进入商贸、餐饮、旅游、娱乐等服务行业。要积极启动民间资本,开辟新的就业领域,逐步发展市场中介、经纪人、运输、财务管理、城镇和农村社区服务等新兴服务行业,提高农民就业水平。
(三)以建设“半岛都市群”为突破口,推进人口城市化进程,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创造条件。根据增长极理论和“长三角”、“珠三角”发展经验,山东省城市化能否实现突破性发展,关键在于“半岛都市群”能否迅速崛起。加快建设“半岛都市群”,当前尤其应紧紧抓住三个关键环节:
一是在发展思路上要明确,“半岛都市群”能否崛起,其核心是能否尽快把“龙头”或“门户城市”做大做强。世界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历程说明,大城市连绵区(或城市群)是最具发展活力的地区,其“门户城市”的发展水平和极化能力,又往往决定着整个城市群和区域经济的总体发展水平及竞争力。从山东省实际看,推进“半岛城市群”加快发展,关键是要支持青岛以建设“现代化大城市连绵区”,为突破口,尽快建成东北亚重要的区域性经济中心城市和具有强大极化能力的半岛“门户”城市,并带动烟台、威海、潍坊、日照等半岛城市加快发展,进而辐射带动全省的城市化进程加速推进。
二是青岛要迅速做大,尽快实施红岛开发战略是关键。从青岛的区域地理形态和三点(青岛、红岛、黄岛)布局、一线(沿观光海岸线)展开的城市化趋势看,加快开发红岛是迅速做大的关键。应抓住机遇,举全省之力并积极争取国家支持,大规模实施红岛开发战略,拉开城市大开发的框架,同时,尽快规划建设跨海大桥和环胶州湾地铁,在平度(或莱西)规划建设依托青岛并辐射整个半岛的大型航空港和列车货运中心。大规模开发红岛,不仅能使青岛城市规模迅速膨胀扩张,而且仅基础设施建设.即可为本世纪前20年创造数百亿元的庞大投资需求,从而将对山东全省乃至整个沿黄流域的经济、社会发展进程产生革命性影响。
三是尽快建立分工协作、优势互补的城市群内部协调体系要以实现半岛经济一体化为目标,通过行政推动、产业政策引导、建立区域发展论坛等手段,建立半岛城市群内部协作协调机制。当前,应在区域内部大交通体系建设、生态环境综合整治和建立统一的市场服务体系等方面展开广泛合作,逐步实现资源共享、互利共赢、共同发展。争取用20年时间,形成以青岛为“门户”和枢纽的,烟台、威海、日照、潍坊、东营等大城市以及区域内中小城市、星罗棋布的小城镇连绵相接、产业分工合理、结构档次较高且升级转换灵活、具有强大综合竞争力的“半岛都市群”,为加速转移山东省农村劳动力,提供广阔的就业发展空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