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减轻农民负担,增加农民收入是各级经济工作的首要任务和中心工作,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最根本、最具体的体现。本文就增加农民收入而面临的问题及发展思路作一探讨。
一、农民收入的总体情况
改革开放以来,信宜市农业一直保持持续稳定发展,农民收入稳步增长。2001年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为3801.51元,为1980年的142.9元的27倍,农民收入水平与增长速度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
(一)收入来源与结构。80年代,信宜农民收入的增长主要来源于农产品产量的增加和价格的提高;90年代则主要来源于农业结构的调整和农产品效益的提高。但由于农产品供求关系的转变、整体价格下降及农产品品质结构不能满足人们生活水平提高对优质农产品的需求,导致农产品出现相对过剩,农民收入的增长主要来源于劳务输出的工资性收入,同时出现增幅减缓和波动的问题。1980年,农民的工资性收入和家庭经营收入占纯收入的比重分别为5.4%和78.2%,1990年两者比重分别为3.6%和89.2%,2001年则为34.9%和52.8%。从1996年到2001年,信宜市商品零售物价指数(以上年为100)分别为103.9、100.1、982、98.9、100.8、99.0;农民人均纯收入的环比增长速度分别为23.5%、13.6%、6.4%、6.3%、3.5%、6.3%;工资性收入的比重分别为22.8%、19.8%、22.3%、183%、30.3%、34.9%;家庭经营收入的比重分别为58.5%、61.2%、57.4%、62.7%、60.7%、52.8%(见下表);2002年三季度止,农民家庭经营收入继续下降,工资性收入支撑着农民收入的增长,工资性收入和家庭经营收入的比重分别为32.4%和53.5%。农产品价格波动和下跌,影响农民生产积极性,是农民收入增幅不稳定和收窄的直接原因。
(二)农民收入的主要特点。信宜市农民收入的主要特点一是劳务经济在农民增收中的地位越来越突出。近两年来,农产品价格一直处于低迷状态,特别是入世后国外农业对我国农业的影响更大,农民靠农业增收更加困难,劳务收入成为增收的重要途径。二是以农业为主的兼业式劳务经济较为明显,季节性、临时性增收突出存在。虽然农业劳动力的转移给很多农户带来了较多的收入,但是由于传统思想和种种客观因素的制约,很多农民还不能彻底放弃农业,在一定程度上还是以农为主的兼业式劳动力转移模式比较明显,农闲才外出务工或从事二、三产业的占很大的比重,农闲、季节性、临时性从事建筑、竹器编织或经营商店、饮食业的突出存在,这种以农为主兼业式向非农为主转变的增收形式为农民收入的一个重要途径。
二、农民增收存在的一些突出问题
影响农民收入的因素很多,有源于自然环境条件的限制,有农业品种结构和效益的制约,有农民自身素质的影响,亦有政策措施的作用。
(一)弱势之因
1、人多耕地少是我国的基本国情,这种现象对于“八山一水一分田”的信宜市来说更加突出。耕地面积日趋减少,人口日益增多,人多耕地少的矛盾在很长一段时期仍无法改变。
2、交通条件落后,信息闭塞,农业基础设施差,这是信宜的自然条件。山区多数耕地无法使用农业机械耕种,大部分土地、劳动力集中在产品附加值少、效益低的产业上、滞留在土地上,生产力水平低,这种局面在短期内难以改观。
3、“家庭经营”的传统模式,规模小,管理和技术落后,种植业生产周期长,产品档次低,承受自然和市场风险能力弱,比较效益差,弱质产业地位和弱势状况十分突出。
4、生产无序,生产中“蜂拥而上,一哄而散”的现象比较明显,资金短缺而导致农业企业生产受困、规模小的现象普遍存在。
5、文化偏低、缺少技术,留守土地的务农者年龄偏大,难以接受新事物和技术,限制了他们的视野,因而目光短浅;外出打工者以提供体力劳动为主,是市场上廉价的劳动力,收入较少,从而形成了弱势群体。
(二)弱质地位
农业经营收入的多少取决于生产成本、产量及价格三个因素。大量的农业劳动力与有限的耕地面积结合在一起,形成了狭小而分散的农业经营形式,使得农业经营表现出低商品率、高成本的特点。由于山区和生产规模过细的限制,无法机械化作业,占用了大量的活劳动力,农业活劳动成本较高。另一方面,由于农用生产资料价格上涨,使得农业物质成本增加。农产品单产水平已较高,产出量的增加很有限。目前我国农产品价格除劳动密集型产品如蔬菜、水果、花卉、水产品和禽畜产品外,其他的价格已高于国际水平,提价的可能也很小。因此,从资源约束角度看,农业经营增加农民收入的能力十分有限。从农产品的市场角度看,农产品出现结构性过剩,靠城乡居民对农产品需求支撑农民增收的能力稳步下降。再从农业信息服务水平的角度看,信息服务水平低,难以及时根据需求来调整经营规模小、产品数量少的生产结构,产品的品种、品质难以适合市场需求,商品率低、效益差。
(三)加工滞后
信宜市虽然人均农业资源较少,农业生产成本较高,而信宜是一个人口大市、农业大市,劳动力资源和农产品丰富。但是,目前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滞后已成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我国农产品产后加工程度仅为45%,其中二次以上的深加工只有20%,信宜市农产品的加工、深加工程度更低,而发达国家则在80%以上。由于加工转化不足,许多瓜果蔬菜等大量鲜活农产品集中上市造成供过于求、价格暴跌,农产品“卖难”问题日趋严重。
(四)绿色食品比重低,品牌产品比较少
农业科技成果的运用给人们带来丰产的同时,也给人们带来了许多隐患:化虫剂泛滥,生物生长调节剂也纷纷上马,结果是既增加生产成本,环境污染、生态失衡、土质恶化和食品品质下降等问题也随之而来,各种动植物疾病接踵而至,严重威胁着人类的身体健康。绿色食品是指出自最佳生态环境、无污染、纯天然的健康食品。在农作物生长过程中严格限制甚至禁止使用人工合成农药、化肥、生长调节剂。而信宜市的绿色食品不仅低,也没有认证。
由于自然条件和历史条件的限制,信宜市农业生产规模小、产业化程度和组织化水平还比较低,劳动生产率低,科技含量不高,产品保鲜、加工、包装、贮运等滞后,品牌产品不多。
(五)城镇化水平低,劳动力转移速度慢
农民增收问题,关键在于减少农业人口,促使农村人口向城镇集中,加快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近年来信宜小城镇建设虽然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总的来说各地发展不平衡,发展还比较缓慢;在城镇准入条件上还受到一些政策措施的限制,其突出表现是子女入学教育采取了差别政策。一些地方把城镇化的发展盲目理解为城镇建设,大兴土木,大搞政绩工程,而忽视了特色产业的发展,既加重了干部和群众的负担,又形成了大量的政府债务。造成了严重的浪费,抬高了农民进城的门槛,阻碍城镇化发展进程,制约着农业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的速度。同时,由于受文化和技术技能的限制,外出务工的劳动者受大批高校毕业生的冲击,就业困难、收入减少的现象日益严重,信宜市农村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的速度日益减缓的趋势越来越明显。
(六)农业增产,农民家庭经营收入下降趋势不减
信宜市农业能保持持续平稳增长的发展态势,是近年来农业生产结构调整所取得的成果。一是前几年大力发展“三高农业”期间,相当部分市直部门和单位及职工投资兴办养殖场和果园,种养业规模不断扩大。二是近年来企业效益和体制改革的影响,在城镇下岗职工增多和再就业困难的情况下,相当部分下岗职工转向经营种养业,他们充分利用自己文化水平相对较高、接受能力较强、种养技术掌握较快和筹措资金相对较易的优势,上山种果、发展山地鸡、养猪等种养业,为信宜市农业稳产增产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然而,由于农产品价格持续低迷,农民经营农业的比较效益较差,导致农民家庭经营收入下降。据统计,信宜荔枝、龙眼、生猪等种养规模较大、产业化水平较高的都是非农户和单位经营的,其产品产量和产值占全市农产品产量和产值的比重较大,因而出现农业增产,农民家庭经营收入下降趋势不减的态势。
(七)收费仍多,负担仍重
信宜市的涉农收费虽然已得到了有效遏制,治理乱收费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但农民负担重的问题还未得到彻底的有效根治。义务的、非义务的,公益的、非公益的,自愿的、非自愿的收费、集资、捐资、摊排和罚款,在农村仍普遍存在。据农民反映,生猪屠宰的税费普遍在100元/头以上,有的地方还高达140多元/头。教育费附加按人头征收,没有年龄限制,学龄前儿童和超过劳动力年龄的赡抚养人口,既不是劳动力,又不是受教育对象,年年缴交教育费附加似乎不太合理。一些地方征收水利费而无水灌溉农田,征收民兵费而不进行民兵训练等。
三、发展思路与探索
解决农民收入问题,以及农业、农村发展问题,中央提出了两大战略:一是对农业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二是实施城镇化战略。这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治本之策。
(一)发展思路
解决农民收入增幅收窄总的发展思路是:以提高农民收入为目的,以市场为导向,以资源为依托,以结构调整为基础,以科技为动力,以产业化和农产品加工为途径,以减少农业人口为关键,大力发展绿色食品、生态农业和特色品牌农业。
1、继续推进农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全面提高农业的素质和效益。在结构调整中必须切实解决好两大问题:一是提高农业的效益,二是扩大农民的就业。现阶段提高农业的效益,要以市场为导向,着眼于农产品品种的优质化、多样化,“人无我有,人有我新,人新我特,人特我精”,从以产量为主向质量与效益并存转变。①以气候条件和适种品种势为依托,确保南部的香蕉、荔枝、龙眼等水果种植的稳定,北部和山区大力发展三华李、山楂、田七、八角、珍稀花卉和反季节蔬菜。引导农民抓好冬种生产,同时加强农民思想观念的转化工作。农民应发挥自己的比较优势,按照结构调整的思路,根据本地特点并从本地实际出发,发展销路畅、效益较好的种养业。②以得天独厚的山区和森林资源为依托,发展高脂松和山地鸡的同时,大力发展珍稀家禽、山羊、肉兔、莱牛和竹子。③培育、扶持发展农业龙头企业,壮大规模,扩大“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辐射带动农户,提高产业化水平和组织化程度,增强抗风险能力,改变弱质产业和弱势地位的现状,提高农业素质,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2、加快推进小城镇建设。要围绕增加农民的非农就业和提高农民收入而展开,是促进农村人口向城镇集中,不是加大对现有城镇的投资,抬高城镇公共福利和门槛,拉大城乡差距。要积极发展特色产业,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支持当地中小企业发展,特别是劳动密集型的产品加工业的发展。信宜市大成镇抓住石料加工,怀乡镇抓住竹器编织等特色产业的发展,小城镇建设取得较快的发展步伐,这是成功的典型。
3、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工业,要在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基础上,强化农产品加工环节,以劳动力成本低的优势弥补自然资源条件较差和农产品生产成本较高的劣势。同时,由于农产品的集散地往往在小城镇,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又可推动小城镇建设,带动服务业发展,安排更多劳动力就业。事实证明,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比较快的地区,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渠道就多,数量就大。
4、打绿色品牌,大力发展绿色农业。发展绿色食品,注重农产品及食品的质量和安全性,已成为一种国际化的趋势。绿色食品的潜在市场非常大,即使在发达国家,绿色食品也只有整个食品市场销售额的2%。信宜市应依托山区环境污染少这一优势,大力发展绿色环保生态农业。从品种上看,种植业方面以大豆、水稻、玉米、花生、蔬菜、茶叶、药材为主,养殖业方面以山地鸡、鸭、鱼、肉兔、山羊、菜牛和奶牛为主。从生产角度看,要严格限制或禁止使用人工合成农药、化肥、生长调节剂。从发展视角看,实施全球通行的ISO 14000标准,为企业突破绿色壁垒提供有效的“通行证”。从管理角度看,建立信息咨询服务机构,加强环境教育及对相关领域的研究工作,全面了解主要贸易国有关绿色壁垒的内容、动态及相关信息。
(二)护航之策
1、加大农业投入,夯实增收基础。要合理增加财政投入,支农资金应重点用于扶贫、农业基础建设、开发研究、推广农业适用技术和绿色环保生态农业方面,尤其是培育和扶持绿色环保生态农业企业。
2、加快交通信息和服务业的发展。首先是加快信宜市公路改造和建设进程,迅速扭转交通落后的局面,其次是提供农民需要的生产信息、生产技术、生产资金、生产资料供应等方面的优质服务。
3、抓好农民教育培训,提高农民文化素质和技术技能。要根据不同文化层次和年龄层次的农民进行强化教育培训,因人而异地设置文化基础、专业技术技能、市场经济知识等课程。同时,要结合扶贫计划,有计划分批选送农家子弟免费参加农业技术学校的农技专业的技术培训。
4、落实减负措施,扫除增收障碍。农民负担是一个综合性的社会问题,要认真把有关政策措施抓落实,理顺关系,扫除一切乱收费、搭车收费的行为,从而扫除增收障碍,为农民增收大开绿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