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主页 Sun
您当前的位置是 :首页> 专家论坛
|

领导干部在农业结构调整中应强化十种意识

领导干部在农业结构调整中应强化十种意识

作者:   文章来源:   发表时间:2013-12-20    点击量:

  摘 要:新阶段的农业结构调整,必须适应变化了的新形势。为此,要进一步深化对农业结构调整的认识,牢固树立大农业意识、市场意识、规则意识、品牌意识、科技意识、信息意识、产业意识、工业意识、城镇意识和服务意识。

  我国加入WTO以后,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将面临许多机遇与挑战。在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不断深入的新形势下,各级领导干部必须转变思想观念,牢固树立与世贸组织规则、与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相适应的各种意识。

  一、大农业意识

  现代农业是农工商并举、产加销融合的大农业,其核心是以质量效益为根本,注重提高农业和农村经济的整体效益,通过提高质量效益来增加农民收入。因此农业结构的调整既不能搞此消彼长的平面调整,也不能搞填平补齐式的适应性调整。必须跳出农业生产的小圈子,运用系统的、开放式的发展思路,把农业产加销各个环节作为一个有机整体,统筹考虑,整体运作。但从实践来看,一些地方在农业结构调整中,就农业抓农业的问题仍然比较严重。主要表现在,将农业结构的调整主要局限于农业,甚至种植业内部,较多地在此消彼长的关系上做文章。有的地方虽然注意了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也往往是围绕农业办工业,没有从根本上确立围绕市场办加工、围绕加工抓农业的意识。这不仅妨碍了农产品加工业层次和产品质量的提高,也严重制约着农产品加工业竞争力的增强。这就要求各级领导干部按照WTO规则重新审视农业,树立大农业的意识,及时调整发展思路,改进工作方式,从战略的高度加大农业结构调整力度,包括农产品结构、农业内部结构、农村产业结构、区域经济结构和城乡社会结构等,都要进行战略性调整。这种调整不仅考虑农业和农村经济自身的发展,而且着眼于国民经济全局的发展,立足于农业,又要跳出农业,把农业结构的调整与整个国民经济结构的调整结合起来。

  二、市场意识

  市场决定生产,生产服从市场,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规律。农业结构调整的成效如何,最终要靠市场来检验。农业生产经营活动只有通过市场机制来组织和调配生产要素,才能得以持续健康地发展。农民种什么、养什么,不是政府所能决定的,也不是农民可以随心所欲的,而是由国内外市场供求状况来决定的。近年来,一些地方在结构调整中,不注重按市场需求调整结构,而是搞“政绩工程”。有的地方人粮亦粮,人棉亦棉,“少了赶、多了砍”,多次出现农产品烂市、跌价现象,教训十分沉痛。必须认识到,我国农业发展进入新阶段后,农产品供给由卖方市场转向买方市场,特别是我国加入WTO后,农业面临着国内外市场的双重挑战,这对农业结构的调整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如果违背市场规律抓生产,脱离市场搞调整,就会陷入死胡同。因此,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必须遵循市场经济规律,正确处理好生产与市场的关系,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有进有退的方针,从单纯注重生产转向既重视生产更注重市场上来,变过去的局部调整为全局性调整,变封闭式调整为开放式调整,变政府直接指挥调整为市场引导的调整。只有这样,才能在结构调整中拓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路子。

  三、规则意识

  外经贸部副部长龙永图曾经说过,加入WTO后的最大风险在于对“游戏规则”的无知。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市场主体开展经营活动必须以遵守法律和市场规则为基础。世贸组织是以强制性规则为基础的国际条约,有完整的多边体制下的活动规则。加入WTO后,我国的经济将与世界经济融为一体,我国的农业也将与世界农业融为一体,实际上是在更加开放的环境下参与全球竞争。这就意味着WTO规则将逐步转化为国内经济活动的准则,对市场经营活动进行规范和调整;意味着中国必须按WTO规则办事。这就要求各级领导干部必须尽快熟悉WTO规则,加强对广大农民的教育引导,帮助其切实树立法制意识,增强遵守规则、照章办事的观念,通过举办培训班、座谈会和发放宣传资料等多种形式向农民宜传世贸规则,使其熟悉规则的内容,提高应对能力。此外,还要掌握国际国内农产品贸易的新动态,引导农民适时调整农产品的产销目标,在合法生产、合法经营的基础上,充分利用WTO规则保护自身利益,让农民在结构调整中得到更多的实惠。

  四、品牌意识

  经济学家断言,21世纪商品市场的竞争将主要是名牌产品的争夺,由名牌产品划分市场将成为市场的主要特征。加入WTO后,名牌更是龙头企业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锐利武器,它具有吸引资金、聚集人才、改进科技、扩大规模、开拓市场的功能。目前,我国大多数地区农业生产方式还比较粗放,产品质量、安全性能不高,大路货较多,优质产品、品牌产品少,这些已成为我国农产品进入国际市场的一道天然屏障。因此,创立名牌产品,实施名牌战略,是我国农业产业化经营和农产品参与国际竞争的必然趋势。要因地制宜,从区域资源与市场需求的结合考虑,选择具有地方特色和优势的产业和产品,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道路。要在提高主导产品质量上做文章,增加科技投入,重视质量管理,运用绿色营销标准,通过ISO9000国际标准,以质量认证作为进入国内外市场的“通行证”。要加快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建设,加大实施力度,普遍建立市场准入制度,对有害物质超标的农产品实行就地销毁。在品牌战略中,要注意继承和维护好传统的具有悠久历史的区位品牌,如各地的名、优、特产品,或以产业区位特征为主进行品牌创新,并把品牌注册为商标。通过创立名牌产品,实施名牌战略,增强农产品在国内外市场上的竞争力。

  五、信息意识

  信息充分和畅通是市场机制充分发挥作用的前提条件。加强农业信息体系建设,是政府在新阶段推动农业结构调整的一项基础性工作。农业信息体系建设要把信息服务作为重点。现在的问题,一是对各种信息缺乏规范的收集、整理和发布,没有建立起有效的高质量的信息处理系统,信息到了企业和农户那里,往往是滞后、失真甚至扭曲的,起不到正确的引导作用;二是信息传递渠道不畅通,农户和企业往往难以根据市场需求变化及时调整生产经营决策,造成不应有的损失。因此,要大力加强农业信息体系的基础设施建设,提高信息的处理和传输能力。尽快建立和完善信息的收集、整理和发布制度,提高信息的准确性、权威性。要加快县乡两级信息服务网络建设,逐步向重点乡镇、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中介组织、经纪人队伍延伸。要建立农民信息员队伍,发挥他们连结广大农户的作用,用各种方式使有效信息尽快传递到农民手里。

  六、科技意识

  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必须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大力开展新的农业科技革命,逐步建立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高效率转化科研成果的技术推广体系和不断提高农民科学文化素质的农业教育培训体系。农业科技的研究、引进、推广和普及,要以市场为导向,以提高农业效益、改善生态环境为主要目标,重点发展优质高产高效技术,农产品精深加工及综合利用技术,农产品贮藏、保鲜、包装技术,以节水灌溉为重点的降耗增效技术,以生物科学为重点的生态环境建设技术等。当前要注重用现代科技装备农业,用现代管理技术管理农业,努力从单一传统农业向三次产业相融合的现代农业转变,从粗放型经营向集约型经营转变,从忽视生态掠夺式经营向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双提高方向转变,使农业和农村经济增长切实转移到依靠提高素质与效益的轨道上来,依靠提高增效来促进农民增收,实现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七、产业意识

  农业产业化经营是以农业生产为发端的经营活动,是农业产业链条的延伸,是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的核心内容。农业产业化的实质是产加销一条龙,贸工农一体化。大力推行农业产业化经营,是在家庭承包经营条件下,解决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实行集约规模经营,提高劳动生产率,转变农业经营方式的有效途径,也是农业走向工业化、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应当下大力气抓紧抓好。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是搞好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关键。农产品加工是农业产业化的中心环节,在产加销一条龙、贸农工一体化经营的产业化模式中,农产品加工业一头连着农业,一头连着第二、三产业;一头连着农户生产,一头连着市场流通。因此,加工业在农业产业化过程中起着承前启后、联动引导的重要作用。从这个意义上说,有加工业才成产业,加工业兴则产业活。近年来,农民收入之所以很难提高,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农业产业化程度低,农业资源得不到最佳配置,形成了农业生产的“单打一”,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非常弱,结果稍遇市场风险,农民的增收就大打折扣。因此,各级领导干部在推进农业结构调整过程中,要引导和扶持农民走农业产业化道路,达到既规避市场风险又增加农民收入的目的。实现农业产业化经营,必须坚持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作用,培育和壮大市场主体,围绕“农”字做文章,抓好龙头企业和龙头产品,发展配套项目,要由过去的单一种植业向种植、生产、加工、流通的方向转变,通过龙头企业的带动,实现产供销、种养加、贸工农、农科教的有机结合和一体化经营。

  八、工业意识

  工业化与农业产业化紧密相关,农业产业化是工业化题中应有之义。要深刻认识农业与工业的关系,牢固树立以工业化推进农业产业化、现代化,最终实现农业和农村经济跨越式发展的新观念,以强烈的、科学的工业意识去指导和推进工业化以及农业结构调整的各项工作。作为农业相对落后的大国,调整农业结构必须加强农业基础地位,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要以市场为导向,适应工业发展和人民生活需求调整种养业结构,为工业发展创造广阔的原料和产品市场。要延伸农业产业链,把农产品加工业作为农业产业化与工业化的连接点,作为农业结构调整的重点,作为工业经济的一个新的增长点,积极扶持,大力发展。要专题研究发展农产品加工业的问题。要培育壮大乡镇企业,在全面改制的基础上,创新技术,扩大规模,提高效益。要用工业化带动农业现代化,改造传统农业的生产方式,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推进农业机械化。农业工业化在我国现阶段的主要内涵应该是:农产品加工工业的迅速发展和用现代工业产品装备农业,用现代工业生产方式和企业制度改造农业。

  九、城镇意识

  城乡互为资源、互为市场,农村支撑城镇,城镇带动农村。城镇是农副产品加工销售、劳动力转移、农业科技服务、农业信息咨询服务的主要载体,是连接农村经济与国民经济的重要桥梁。加快城镇建设不仅可以形成一定区域的人流、物流、信息流的交换中心,启动城乡市场。增强市场活力,而且可以带动其他行业的发展,对农村经济的发展起到直接的推动作用。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必须要跳出就农业抓农业的老路子,把结构调整同整个国民经济、同城乡结构的调整结合起来,把推进城镇建设作为农业结构调整的重要环节来抓。要把推进农村城镇化建设与调整农业结构、发展乡镇企业、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完善农产品市场体系和建设国际大通道紧密结合起来,坚持“科学规划、合理布局、规模适度、注重实效”的原则,重点建设县城和一批基础条件好、发展潜力大的建制镇。大力推进小城镇的建设和发展,培植其产业支撑体系,加快农贸市场建设,引导乡镇企业合理聚集,扩大对农业的服务领域,努力形成一批工业主导型、商贸流通型、农村特色型、边贸交易型、旅游开发型和交通依托型等各具特色的小城镇,使小城镇真正成为农村小区域的经济、政治、文化中心,以充分发挥其辐射功能,带动农村经济大发展。

  十、服务意识

  农民是市场的主体,也是结构调整的主体。根据现代市场经济学的基本要求,农业结构调整要遵循经济规律,尊重农民的市场主体地位,让农民在结构调整中发挥主导作用。同时政府在农业结构调整中要有所作用。即农业结构调整既不能搞单一的行政指令模式,也不能搞纯粹的市场导向模式,而是应该把两者结合起来,实行农民为主体与政府适当指导相结合的以市场为导向的结构调整模式。这一模式要求各级领导干部必须认真学习和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尊重农民的首创精神,充分调动农民的积极性,转变工作思路、工作方法和工作作风,把推进结构调整与帮助农民脱贫致富紧密结合起来,构筑“民心工程”,切实为农民服好务。当前,摆在各级领导干部面前最为紧迫的任务之一,就是要从当地的实际出发,深入调查研究,加强分类指导,充分发挥生物资源优势和区域比较优势,帮助农民搞好结构调整规划,解决实际困难,通过抓试点、搞示范,面对面、手把手地传授技艺,广开农民就业和增收的新途径、新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