速生丰产用材基地建设工程是新时期我国林业六大工程中唯一一项产业体系建设骨干工程,是增加林业实力的“希望工程”,也将成为农民致富的小康工程。目前我国农产品过剩,农民收入增长趋缓和第三次农业结构调整的经济背景,为速生丰产林发展提供了机遇和空间。
农业结构调整提供的机遇
农业结构是农业各生产部门以及部门内各生产项目间的组合形式和构成,是农业资源转换综合能力和水平的体现。农业发展的过程,就是农业结构不断调整和优化的过程,也即农业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的重新组合、升级换代的过程。
1.农业结构调整历程。改革以来,我国农业结构经历了三次调整。第一次是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这次结构调整的主要特征是农村实行家庭承包责任制后,农民生产积极性空前高涨,主要农产品产量特别是粮食产量大幅度增长。第二次是在20世纪90年代初期。主要特征是在基本解决温饱后,对优质农产品的需求量增加,而优质农产品却供不应求。为此,国务院于1992年做出了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的决定。这一时期,种植业比重占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的比重由1991年的63.1%降为1995年的58.4%,养殖业以年均10%以上的速度增长,尤其是畜牧业和蔬菜、果品、花卉等附加值较高的经济作物发展迅猛。第三次是1998年至今正在进行的农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主要特征是农产品供求状况发生根本变化,农产品出现供大于求,而农民收入却增长缓慢,农业转向以提高质量和效益为中心。这是一次具有全局意义的战略性调整。是针对结构性矛盾,优化品种、改善品质、调整布局,提高加工转化水平,立足于农业和农村经济的长远发展,建立和完善农村经济新体制,全面提高农业素质和效益,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性调整,对于实现农业现代化必将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2.发展速丰林的机遇和空间。当前我国农业发展存在的结构性矛盾和突出问题,是新阶段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动因,这也为速生丰产用材林发展提供了良好机遇和广阔空间。
(1)主要农产品供大于求,价格持续下践。1996至1999年,我国年均粮食消费量在4.8亿吨左右,而粮食产量连续稳定在4.9亿吨以上,棉花、糖料、水果等经济作物和畜禽、水产品供求总量也出现了相对过剩。1999年全国118种农产品中,除棕榈油外,其他农产品均不同程度地出现供过于求,粮食市场价格从1995年底开始一直回落,并长期在低价位上徘徊达50多个月。2000年粮食收购价格比1999年又下降了98%,2001年玉米、小麦、大米三种粮食综合实际收购价格也只比上年上升了0.8%。,发展速丰林的时机已成熟。
(2)农民收入增长缓慢。改革20多年来,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增长率呈阶段性递减趋势。1978至1984年年均增长率为15.2%;1985至1988年年均增长率为5%;1990至1999年年均增长率为48%。1997至2001年农民人均纯收入一直徘徊在1450元左右。2000年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到279:1,2001年进一步拉大到2.90:1,超过1978年。农民收入增长缓慢,不仅影响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而且影响到农业的再生产投入和农村社会的稳定。发展速丰林将成为增加农民收入的一个新亮点。
(3)入世挑战严峻。加入WTO后,我国将逐步削减农产品进口关税,减让农产品出口补贴,扩大市场开放度,提高私营部门对农产品国际贸易的介入程度,这就意味着会有更多的具有价格优势的国外农产品进入国内市场,我国农业将不可避免地卷入越来越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去。目前,我国种植业的规模平均每个农户0.5hm2,而美国在200hm2以上,欧盟在20hm2以上,日本和韩国也分别比我国高2.5倍和2.2倍。我国玉米单产5吨/hm2,美国超过8吨。2000年我国每个农业劳动力生产的粮食仅为2.6吨,只相当于美国的1%。由于规模小和劳动生产率水平低,使我国粮食、油料等大宗农产品的贸易价格高于国际市场,加上农产品在加工程度和科技含量等方面的差距,入世对我国农产品造成冲击是不可避免的。速丰林发展将成为农业结构调整,迎接入世挑战的新突破口。
(4)土地利用空间大。根据土地利用变更调查,2001年全国可耕种的耕地面积为12760万hm2,全国划定基本农田10200万hm2,这也基本是粮食播种和全国粮食安全的保证线。两个面积之差,就为速丰林的发展提供了空间。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我国耕地中,热量充足且有灌溉设施的优质耕地仅占全国耕地的25%,还有部分耕地严重退化,导致耕作层变薄,土壤养分大量流失,生产力下降。这部分土地就发展速丰林而言是条件优越的土地。当然发展速丰林也有利于改善农业的生产条件。
发展速丰林前景广阔
我国木材资源紧缺,供需矛盾尖锐,在当前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大潮中,把速丰林视作一种长周期、高效益的经济作物,大力推广发展,市场需求大、风险小,经济、社会效益显著,前景广阔,意义重大。
1.森林资源匮乏。据全国第五次森林资源清查数据,我国现有森林面积15594万hm2,森林蓄积量212.66亿m3。森林资源少而不均,人均占有森林面积仅为0.128hm2,人均占有森林蓄积为9.048m3,分别只及世界人均的1/5和1/8,远不能满足占世界22%人口的生产和生活需要。随着人口和经济的增长,现年均森林消耗量3.7亿m3计,年均超采3000万m3,由于集中过伐,成过熟林和优质用材林资源明显下降,一些珍贵树种资源濒于枯竭。
2.木材供需矛盾尖锐。从国内产销状况看,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国产商品材呈下降趋势,但消费增长较快,进口量逐年增加。据行业统计,我国林产品(含纸类、木制品)进口依存度为40%;2000年进口原木1700万m3,是1996年的5倍多;进口木浆375万吨,是1990年的11倍。目前全国商品材消费总最为1.4亿m3,其中国产材9000万m3,约占64%,进口林产品折合木材5000万m3,占36%。据预测,我国生产建设用木材需求总量2005年为2.3~2.4亿m3,2015年为3.3~3.4亿m3。以我国森林资源状况分析,到2005年,生产用材供应量为1.69亿m3,2015年为1.95亿m3。其供求缺口到2005年达6000万~7 000万m3,2015年达1.4亿~1.5亿m3。从国际市场看,随着世界范围内环保意识增强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限制和禁止木材特别是原木出口的国家日益增多,市场供应会趋紧。因此,解决国内缺口,必须立足努力提高国内木材自给率。
3.经济、社会、生态效益显著。相对粮食种植每1/15hm2效益200~300元而言,速丰林的种植效益高出1倍以上。笔者曾到苏北做过调查,当地在农田实行大株行距(6×10m、林粮间作,1/15hm2地种植11株杨树,10年左右采伐,每株树蓄积1m3,仅杨树一项每年给农民带来的收入就达600多元,远远高于种粮收益。加之大株行距间作,头5~6年林下农作物生长受影响很小,而菜粮的精耕细作促进了树木的生长,同时林木后期生长基本不需投入,实现了农民种植结构的长短结合和收益的长短结合。正是效益的驱动,使广大农民精打细算,在实践中摸索总结出前3~5年套种一些矮秆、肥田、非攀缘的农作物;林地郁闭后,套种生姜、蘑菇等耐荫的经济作物或放养猪、羊、鹅、鸭;杨树冬春落叶期间搞大棚蔬菜等20多种种植模式,使杨树产业成为农民脱贫致富的主导产业。农业结构调整中发展速丰林不但提高了种植效益,还延长了产业链,带动了第二、三产业相关企业的发展,对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吸收城乡富裕劳动力、改善生态环境保障农业高产稳产起到了极大的推进作用。
发展对策和建议
1.正确处理好政府、企业和农民的关系。现实的情况是,政府要绿化,企业要效益,农民要利益。发展速丰林,政府特别是林业部门要积极引导,制定好产业政策,抓好市场体系建设,要当服务员,从技术上服务,把管理变成服务,一切工作围绕着服务。龙头企业要加大技术改造力度,大力发展精深加工,增加产品附加值。企业要向深加工要效益,走企业+基地+农户之路,带动农民脱贫致富奔小康。农民要突出比较效益,尽可能采用林农复合经营,实现种植结构的长短结合和收益的长短结合;要改变传统观念,吸纳新技术,象种粮一样种树,真正达到速丰林“高投入、高科技、高产出、高效益”的经营要求。
2.坚持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相统一。首先,紧密结合农区绿化、平原绿化、农田林网建设工程、防护林建设、绿色通道建设等生态建设,努力改善城乡生态环境,确保国土生态安全。其次,要大力推进多树种、多品系的混交造林,同时应适当引导发展一定比例的泡桐、刺槐等乡土树种,兼顾发展部分长周期的珍贵用材林,防止大面积纯林发生毁灭性病虫害的生态风险,同时满足市场对木材产品种的需求。第三,要延长产业链,大力发展育苗、造林、运输、木材加工、营销等相关产业。我国农村现有1.2亿个剩余劳动力和1/2的剩余劳动时间,把大量剩余劳动力吸引到以发展丰产林为主线的相关产业上来,是发展丰产林的一个重要着眼点。
3.坚持发展与保护利用相统一。首先,要确保国家粮食安全,解决十几亿人口的衣食问题,这始终是中华民族的头等大事,也是我国人口持续增长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起码要求,是重中之重和首要前提。二要不失时机地,努力解决我国木材资源紧缺状况,增加农民收入,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促进国民经济发展。三要把利用作为目的和着眼点,以龙头企业为主线,推进企业加工利用与资源定向培育的一体化,走订单林业路子。同时要放宽农区特别是农地上速丰林采伐的政策限制,把速生林作为一种长效经济作物,使业主对所经营的速丰林有处置权,适时按市场需求进行采伐,实现效益的最大化,最终形成越砍越多的局面。
4.坚持市场运作与资金政策扶持相统一。发展速丰林是一个兼具生态效益的产业工程,追求经济效益的最大化。这就要求我们充分运用物质利益原则,以市场为导向,以市场融资为主体,按市场规律配置生产要素。但速丰林和其他林分一样具有生态效益和巨大的社会效益。因此,一是国家要对速丰林建设给予一定投入补助,重点用于森林防火、病虫害防治、优良种苗的开发推广等。这在国际上也是比较普遍的,对私人造林的补助,欧盟、日本、美国分别占造林费用的70%、50%、40%。二是制定长周期和财政贴息的优惠信贷政策,降低贷款抵押条件,允许林木资产做抵押。三是要改革现行税费政策,按公平税赋原则,减低林业税费标准,对在农区发展的速丰林大幅度减收或不收育林基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