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收入问题是事关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全局的重大问题,是当前“三农”问题的核心。而粮食主产区是我国农业生产特别是粮食生产的主体,其耕地面积和粮食播种面积均占全国的60%以上,粮食产量占全国的70%左右,粮食商品量占全国的95%以上,农业总产值占全国的60%以上。如果粮食主产区农民的收入上不去,全国的农民收入就上不去,农村全面小康社会建设就会受到影响。因此,要高度关注和认真研究粮食主产区农民的增收问题,采取有效措施,挖掘新的潜力,扭转粮食主产区和纯农户农民增收缓慢的不利局面,推动粮食主产区农民收入的较快增长。
一、粮食主产区农民增收在粮食产业上的潜力
粮食是粮食主产区的主导产品,粮食生产是粮食主产区的优势产业。粮食主产区农民增收虽然不能完全依靠粮食,但必须立足于粮食。实践中粮食主产区的一些地方,试图完全摆脱粮食而另辟农民增收蹊径的思路和做法,不是可取的,也不会收到持久效果。作为粮食主产区,放弃粮食这个产品,就等于放弃了自己的优势。事实上,粮食及粮食产业本身,就蕴藏着可观的增收潜力。只要注意开发粮食的多样性功能,延长粮食的产业链,在粮食产业上开辟农民增收的新途径是完全可能和可行的。从目前情况看,粮食产业对农民增收的可行途径主要有以下三个:
第一,发展粮食精深加工,通过加工增值实现增收。作为初级产品,粮食的附加值和增收能力都是有限的。但对粮食进行加工尤其是精深加工,可以成倍地增加粮食产品的附加值,拉长粮食生产的产业链条,提高粮食产业的创收能力。比如1吨玉米,卖原粮不超过1000元,加工成淀粉可卖1800元,再加工成葡萄糖可卖4000元,进一步加工成赖氨酸可卖4.2万元,再加工成抗生素、维生素C等增值更多。随着人们收入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加工食品的需求越来越多,市场空间越来越大。因此,发展粮食加工和精深加工,是粮食主产区农民增收的一条重要途径,也是强化粮食主产区产业优势的有效措施。
近年来,一些粮食主产区积极探索粮食精深加工的途径,在小麦、玉米、大米等加工增值创收方面已经取得了很好效果。河南莲花集团在政府有关部门的支持下,先后投入6亿多元,引进国外先进设备,对小麦进行精深加工,开发小麦的多样性功能,形成了几十个产品,构筑了“从小麦到面粉再到味精”的产业链,经济效益十分可观。他们对小麦的加工,先分离出麸皮,用做饲料;其次是小麦胚芽油,深加工后制成具有抗衰老、降血脂功能的胚芽胶囊;再后是普通面粉。目前国内对小麦的加工一般到普通面粉为止,而莲花集团对普通面粉深加工后,又衍生出3大类几十种产品:一是谷朊粉(俗称“面筋”)。1吨普通面粉可提取谷朊粉110公斤,价值800多元。谷朊粉的成功提取,为国产小麦占领高档小麦市场提供了极大空间。市场上无论需要什么“筋度”的专用粉,如高档面包粉和方便面粉,都可以很容易地用谷朊粉“兑制”而成。谷朊粉还可与大豆、高粱、绿豆、玉米等面粉相兑,开发出筋度很高的杂粮面食产品,为杂粮转化增值找到了新路子。对谷朊粉的进一步加工还提取出了“绿色粘合剂”,为做家具、装修房子等提供了环保型产品。二是小麦淀粉。提取了谷朊粉后的面粉形成了小麦淀粉,包括A淀粉和B淀粉,A淀粉中可分离出葡萄糖和低聚糖,B淀粉经过生物发酵可生产出味精和氨基酸等,由此加工成的味精每吨成本降低1500多元。最后是戊聚糖,一种低热量的功能食品,对减肥和保健有良好作用。目前,莲花集团已按这样的产品链条年加工小麦100万吨,创利5.6亿元。小麦精深加工创造的利润,有相当一部分通过产业化经营的形式返还给了农民,农民生产小麦的收入增加了20%。
目前,我国粮食的加工率和加工层次都较低,大多数加工仍然只停留在初加工阶段,精加工和深加工少,加工的技术含量低。如大米加工只是简单的米饼、米粉等,高附加值的加工品种很少;小麦加工也只是面包、糕点之类,缺乏深度层次的开发;玉米的加工转化也处于较低水平,深加工玉米比例不到10%,玉米产区的广大农村普遍存在以玉米原粮作为饲料的现象,全国每年大约都有4000万吨玉米直接饲喂畜禽,造成极大浪费,既有的加工转化也是品种单一、开发层次较低;马铃薯的加工转化程度也很低,发达国家70%—80%的马铃薯被加工升值,而我国90%的马铃薯则被鲜食,既有的加工也不过是粉条、粉丝、粉皮之类,深加工几乎是零,加工增值水平很低。从产后加工处理的增值效果看,我国平均为每公斤增值1元左右,而国外的半成品、速冻薯条分别为每公斤增值10元和25元,法式炸薯条成品的增值则可高达每公斤40元。另一方面,市场对加工型食品的需求日益上升,生活节奏的加快和生活品位的提高使得越来越多的城镇家庭不愿把时间耗费在自制食品上,消费的方便性越来越受到青睐,质量安全的快捷食品具有很大的市场需求。因此,通过粮食加工增值带动农产品市场扩大和农民增收的潜力很大,前景广阔。粮食主产区要不断解放思想和更新观念,加快粮食生产由单纯生产原粮向粮食加工增值创收的转变,把握食品加工方便化、工程化、功能化和专用化的世界性趋势,大力发展各种形式的粮食加工,提升粮食的加工层次和水平,为粮食主产区农民增收提供一个稳定的源泉。
第二,发展粮食养殖转化,通过转化增值实现增收。把粮食变为饲料,把粮食作物变为饲料作物,或者把种粮食的土地用作种饲草,发展养殖业,使粮食或粮食资源转化为附加值和竞争力都更高的畜产品,实现粮食转化增值,可以有效推动粮食主产区农民增收。
吉林作为玉米生产大省,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玉米“过腹转化增值”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果断跳出把玉米当作单一粮食作物的传统思路,大力开发玉米作为饲料和经济作物的功能,推动玉米和玉米资源向畜产品转化。全省畜牧业消化的玉米每年已超过50亿公斤,占玉米总产量的1/3以上,拉动农民人均年增收100多元,畜牧业对农民收入的贡献率达到25%。尽管玉米过腹经济尚处于初级阶段,拉动畜产品占领国际市场的产品品牌还未形成,但养殖转化对农民增收的作用已经明显地显现出来了。
把粮食资源直接转化为饲草资源,发展畜牧业,对农民增收的贡献潜力更大,同时还是提升农业竞争力的有效途径。这已被国内外的实践经验所证实。在丹麦,耕地的20%直接用于种饲草;在美国,耕地的28%直接用于种饲草;在荷兰,耕地用于种饲草的比例更高达53%。优质饲草转化成了高价值的畜产品,这不仅提高了农业的整体效益,而且增强了农业的国际竞争力。荷兰就是通过这种方式,在没有任何天然草原的条件下建立起了强大的畜牧业,使养猪、养牛、养鸡等畜牧业成为农业的主体,在农业总产值中所占份额超过了55%,带壳蛋、液体蛋和蛋粉的出口量在世界上排位第一,肉类、炼乳、黄油等的出口量在世界上排列第二位,奶酪的出口量居世界第三位,畜产品出口年创汇超过50亿美元,占农业出口总额的近40%,一大批农民通过粮食生产资源转化为畜产品而富裕起来。近年来,国内一些地方和企业在种草养畜方面也开始了成功探索。湖北房县引进墨西哥玉米种植,该种玉米生长期长,全年可收割6次以上,亩产鲜草8-10吨,叶长茎细,草质柔嫩,营养价值很高,畜禽均喜食,经济效益超过粮食数倍。该县还用耕地种植了皇竹草(又叫杂交狼尾草),一年栽植,可连续收割6-7年,每年生长期长达9个月,植株高达5-6米,叶片长达1.5米,营养丰富,口感好,是草食动物和鱼类的好饲料,亩产鲜草10-15吨,每亩可养山羊10只。
畜产品是我国农业具有国际竞争优势的重要领域。在粮食和粮食生产能力相对过剩的情况下,通过发展养殖业消化过剩的粮食或粮食生产能力,把不具有竞争优势的粮食转化为具有竞争优势的畜产品,把一部分粮食生产资源直接转化为畜产品生产资源,可以扩大我国农业的比较优势领域,增加农产品出口,拉动粮食主产区农民收入的增长。由此,走粮食转化增值的路子,不仅是粮食主产区农民增收的有效途径,而且是提高粮食主产区农业国际竞争力的重要途径。
第三,发展优质粮食生产,通过提高品质实现增收。优质粮食的需求收入弹性大,市场销售价格高,收入创造能力强,是拉动粮食主产区农民增收的重要力量。我国近年来的粮食过剩主要是一种结构性过剩,一方面品质低的粮食销售困难,另一方面品质高的粮食供不应求,每年不得不从国外进口一定数量的优质小麦、大米和大豆等,以满足国内市场需求。因此,调整粮食的品种和品质结构,大力发展高品质的粮食生产,不仅是增加粮食主产区农民收入的一条重要途径,而且是提高我国粮食产品市场竞争力的重要措施。
近年来,各地普遍重视提高农产品品质工作,优质化粮食生产对拉动农民收入增加的作用已经开始显现。河南省积极推进优质专用小麦基地建设,大力发展优质专用小麦生产,全省优质专用小麦种植面积已扩大到2100万亩,优质专用小麦价格比普通小麦高20%左右,每亩收入多100元,全省农民可从优质小麦生产中增加收入21亿元,人均30多元。吉林省围绕做大做强“玉米经济”,大力发展优质专用玉米,高油玉米、高蛋白玉米、高淀粉玉米、高赖氨酸玉米以及甜玉米、糯玉米等名优新专用品种,拓展了玉米的市场空间。一些地方还把粮食的优质化生产与粮食的区域化布局和规模化经营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增强了粮食优质化生产的地域集合度和规模支持力,强化了粮食品质提高对农民增收的拉动作用。
但是,从总体上讲,我国粮食的优质化程度还很低。稻米整体质量欠佳,每年不得不进口一定数量的优质米;蛋白质含量较高、面筋强度大、能磨制强力粉和适于制作高级面包和优质面条的小麦,以及蛋白质含量和面筋含量低、面筋强度弱、能磨制弱力粉和适于制作优质饼干和糕点的小麦都少,小麦专用粉仅十几种,其产量不及小麦面粉总产量的10%;玉米的氨基酸、赖氨酸含量低,专用化和产业化经营水平低。可见,粮食主产区粮食优质化生产的潜力很大,优质粮食的市场需求空间很大,通过提高粮食品质增加粮食主产区农民收入的潜力很大。粮食主产区应该加大提高粮食品质工作的力度,充分发挥品质提高对农民增收的促进作用。
二、粮食主产区农民增收在农业上的潜力
在壮大粮食优势产业的基础上,向农业的深度和广度进军,是粮食主产区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粮食主产区农业对增加农民收入的潜力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优化农业结构,通过结构升级实现增收。农业是由多个部门组成的一个产业系统,但不同部门的创收能力不同。一般来讲,由于产品的价格弹性和收入弹性较大,水果、蔬菜的产后处理和加工,肉鸡、肉鸭的去毛分割等,都需要手工操作,占用大量的劳动力,能在农业及其相关产业领域为农民创造出更多的就业机会,园艺业、畜牧业、水产业的收入创造能力要远远大于粮棉油等大田种植业。农业中这些高收入部门所占的比重越大,农业的收入创造能力就越强,农民的收入相对就越高。
从国际经验看,荷兰、丹麦、日本、韩国等人多地少类型国家,高收入的园艺业、畜牧业等是农业结构的主体,是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如荷兰农业结构中畜牧业份额超过了55%,园艺业份额大约为35%,大田种植业份额只有10%,而谷物种植业的份额还不到1%,高度的集约化经营,使园艺业仅用5.8%的农用地就生产出了35%的农业总产值,比较土地生产率超过了6,是大田种植业生产的24倍。
从国内情况看,农民收入水平高的地区,农业的结构层次也比较高。如2001年种植业的粮经产值比例,北京是15∶85,上海是19∶81,浙江是28∶72,山东是29∶71,广东是33∶67。有关研究表明,柑桔的增收能力是早稻的40倍;蔬菜的增收能力是玉米的30倍;1亩地种粮食收入不过1千元,而种菜收入可达2万元,种花收入则可达十几万元;1亩温室大棚每年所创造的收入,大约相当于20亩大田种植的收入;园艺、养殖等生产比重每提高1个百分点,农户人均收入即可增加22元。
因此,调整农业结构,发展园艺业、畜牧业、水产业等高收入产业,是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途径。目前,粮食主产区农业结构的层次普遍较低。高收入产业发展不足,在农业中所占份额小,制约了农业整体效益和农民收入的提高。粮食主产区存在着调整和优化农业结构、通过农业结构升级增加农民收入的空间和潜力。
通过结构调整实现增收的另一个重要方面,是从实际出发调整种植模式。我国传统农区一般是一年两熟或三熟的种植模式,北方更以“夏种玉米冬种麦”为多,对土地、光热等资源的利用不充分。现在,设施农业技术、间作套种技术等已经非常成熟,为种植模式的改变提供了可能,可以因地制宜地增加一年的种植次数,提高资源利用率,增加农民收入。这方面已经有了较为成功的实践。如河南许昌市推行的一年七熟制,即一块耕地上“一年一茬小麦、一茬菠菜、一茬西瓜、一茬棉花、一茬西瓜、一茬棉花、一茬花生”,增收效果十分明显。收益核算结果表明,1亩地一茬小麦,收入560元;麦地里点种一茬菠菜,收入100多元;一茬西瓜,收入1350元;一茬棉花,收入1200元;一茬花生,收入100多元;1亩地净收入3000多元,比过去“一麦一棉”种植模式亩净收入的600多元增加了4倍。目前许昌市已经在全市推广这种种植模式65万亩,使复种指数由170%提高到260%,亩纯收益显著提高。粮食主产区一般具有较好的光热条件,在有条件的地方推广这种多熟种植模式,不失为增加农民收入的一条有效途径。
第二,扩大优势农产品出口,通过占领国际市场实现增收。在国内市场趋于相对饱和的情况下,积极开拓国际市场,扩大优势农产品出口,是粮食主产区农民增收的一个新增长点。
依靠出口拉动农民收入增长,是农业发展的一个规律性现象。美国、荷兰、法国等农业强国,农产品出口对农民收入的贡献份额都很大。在美国,农业产值只占GDP的大约3%,农产品出口却占总出口的9%以上;农业出口可以为国内创造8万个就业机会,1美元的农产品出口可以拉动1.5美元的国内经济;许多优势农产品出口占世界的份额要明显高于其产量占世界的份额,如小麦产量占世界12%,出口则占世界33%;玉米产量占世界45%,出口则占67%;大豆产量占世界50%,出口占世界2/3以上;棉花产量占世界20%,出口占世界25%。国内近年来一些地方农产品出口扩大,对农民收入增长的拉动作用也十分明显。如山东省1996年以来蔬菜类产品出口以平均每年超过30%的速度递增,出口量占全国的25%以上,出口国家由38个扩大到100个,出口品种由51个增加到77个,蔬菜业已成为对农民增收贡献最大的产业。
总体上讲,粮食主产区农产品出口水平低,出口能力弱,对农民增收的拉动作用小。2001年湖北的大米出口量仅占其产量的1.7%,江西大米出口量仅占其产量的5%左右,黑龙江大豆出口量仅占其产量的3%,主要农产品的贸易依存度都很低。这表明,粮食主产区扩大农产品出口的潜力很大,通过出口拉动农民收入增长的潜力很大。
第三,适度扩大经营规模,通过规模效益实现增收。粮食主产区的主要农作物是粮食及油料,这些农产品的生产需要占用较多的耕地,属于土地密集型产品。从理论上讲,对于土地密集型产品的生产,土地规模就是决定经营者收入的一个关键因素。在单位土地面积的生产和收入创造能力一定的条件下,农业经营者的收入就直接由其土地面积规模来决定。美国农业的优势产品是土地密集型产品,农场主的收入水平较高,农产品竞争力较强,与其大规模经营是密不可分的。目前,我国粮食主产区的农户经营规模狭小,土地密集型产品的生产得不到面积规模的有效支撑,农户得不到规模效益的好处,导致劳动时间剩余,农民就业不足,这是制约粮食主产区农民收入增加的一个重要因素。
粮食主产区农户经营规模的扩大,要受到农业劳动力数量的直接影响。粮食主产区农业劳动力数量多,非农化转移速度慢,这是制约农户经营规模扩大的根本性因素。从发展经验看,西方国家扩大农业经营规模,大都走的是一条土地兼并、一部分农民失地失业后进入社会失业大军,再通过社会经济系统消化失业的道路。但我国的国情决定了我们不可以走这条路,即不能让一部分农民扩大土地规模而使另一部分农民失去土地和失业,而要在解决富余劳动力出路的前提下扩大土地经营规模,即要把扩大经营规模和转移富余劳动力有机地结合起来,把“动人”和“动地”有机地结合起来,先“动人”后“动地”,先解决农民的就业问题后解决土地的相对集中问题。因此,粮食主产区必须积极发展非农产业和推进城镇化进程,大力减少农业富余劳动力,从而为农业经营规模的扩大和农民获取规模效益创造条件。
三、粮食主产区农民增收在农业外的潜力
粮食主产区农民增收的潜力还广泛存在于农业外部。推动粮食主产区农民收入增加的对策措施,要重点关注农业外部的增收潜力,要重点开发农业外部的增收潜力。
第一,大力发展非农产业,用非农产业推动增收。不论从哪个方面讲,发展非农产业都是增加粮食主产区农民收入的有效措施。安徽阜阳的典型调查表明,农民家庭一户一个劳动力从事非农产业,这个家庭人均收入就可增加1000多元。发展非农产业,转移富余劳动力,扩大农业经营规模,提高农村工业化和城镇化水平,不仅有利于增加农民收入,而且是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根本方向和道路。粮食主产区的经济发展,一定要沿着这条道路坚定不移地走下去。从目前情况看,粮食主产区农村经济与发达地区的差距,主要是在非农产业上的差距。发达地区农村产业结构的主体已经是非农产业,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已经是非农产业,而粮食主产区非农产业对农村经济总量和农民收入的贡献还不是很大。观察农村劳动力中从事非农产业活动劳动力所占比重指标,2001年黑龙江为19.2%,吉林为19.7%,河南为25.9%,湖南为28.5%,而浙江为54.6%,江苏为45.9%,广东为45.3%,粮食主产区平均比发达地区低20多个百分点。观察农民纯收入中工资性收入所占比重指标,2001年黑龙江为14.6%,吉林为15.1%,河南为24.7%,湖北为24.8%,而浙江为48.6%,江苏为48.1%,广东为40.5%,粮食主产区平均比发达地区同样低20多个百分点。差距本身就是潜力,粮食主产区一定要加大非农产业发展的力度,提高农村经济的非农化程度,用非农化来扩展农民增收的空间。
第二,扩大劳务输出,通过打工挣钱推动增收。在粮食主产区非农产业还没有强大起来、还不能完全吸纳富余劳动力就业以前,通过组织劳动力到发达地区和大中城市打工,进行劳务输出,是粮食主产区农民增收的一个重要渠道。传统农业平均1亩地年纯收入600元左右,而一个农村劳动力转移出来打工,一月就能挣600元,1个劳动力外出务工就等于12亩耕地的收入,也就等于增加了12亩耕地。一些劳动力输出大省,农民外出打工对推动农民收入增加已经发挥了显著作用。2001年四川省农民人均劳务收入580元,劳务收入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1/3,全年劳务增收占农民人均增收的57%;安徽阜阳2001年农民外出打工收入54亿元,超过了当年全市的地方财政收入,人均劳务收入近500元,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30%以上。目前,一些粮食主产区外出务工的劳动力数量还不够多,粮食主产区劳动力输出的潜力还很大,依靠劳务输出增加农民收入的潜力还很大。
第三,加快城镇化步伐,通过城镇化推动增收。我国农民数量过多,农业人口在总人口中所占比重过大,这是制约农民收入增加的根本因素。因此,要富裕农民,就需要减少农民。只有减少农民,才能富裕农民。安徽阜阳十多年来农民收入变化的实践表明,农业人口比重每减少1个百分点,农民人均收入就可增加200元。城镇化是减少农民的重要途径,因而是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城镇化不仅可以使一部分农民进入城镇就业,直接增加这部分农民的收入,而且可以为农业经营规模的扩大创造条件,促进留在农村的农民的收入增加。通过城镇化,让一部分农民完全脱离农业离开农村,促进城乡经济社会的共同繁荣,这已是被发展经验证明的走向现代化的必由之路。目前,我国城镇化的总体水平还较低,城镇化水平落后于同等发展水平国家10-20个百分点,城镇化明显滞后于工业化,粮食主产区的城镇化滞后情况更为明显。因此,粮食主产区应把发展小城镇和推进城镇化作为带动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个大战略,加快城镇化步伐,用城镇化带动农村经济的现代化,用城镇化带动农民收入的持续稳定增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