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主页 Sun
您当前的位置是 :首页> 专家论坛
|

构建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

构建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

作者:   文章来源:   发表时间:2013-12-20    点击量:

  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新阶段带来了新问题,农业效益低,农民增收缓慢,农村劳动力就业空间狭窄。农业正面临一个全新的发展环境。安徽是一个农业大省,如何适应新形势,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增加农民收入,关键是搞好结构调整,根本是建设现代化农业。

  我省农业发展和结构调整现状

  据初步测算,目前我省主要农产品综合生产能力,粮食2650万吨、棉花28万吨、油料280万吨、肉类340万吨、禽蛋110万吨、水产品160万吨。主要农产品产量规模在全国居重要位,常年粮食居第6位,棉花居第6位,油料居第4位,肉类居第8位,淡水产品居第4位。

  近两年来,围绕农民增收、农业增效这个中心,积极进行农业结构调整,取得了一定成效。一是优质、特色、专用农产品比重明显上升。2002年水稻、油菜、小麦优质率分别达到37%、80.4%和25.5%,精细菜比重达到75%,良种畜禽比重达到82%,名优水产品比重达到25.1%。二是养殖业发展步伐加快。养殖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40%以上。三是优势农产品基地建设向区域化、规模化方向发展。种植业初步形成了淮北地区优质专用小麦,江淮及沿江江南高档优质米、优质“双低”油菜,皖东北优质花生,沿江及淮北地区优质棉花,沿淮淮北及沿江棚室蔬菜,皖南和皖西山区优质茶叶等优势作物产业带。养殖业基本形成淮北地区肉牛、江淮地区瘦肉猪、皖西白鹅、皖东南家禽、皖南及大别山区生态特色养殖、沿江沿淮水产水禽等六大产业带。
在农业发展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我省农业还存在一些突出问题。一是农民增收滞缓。2000—2002年,我省农民人均收入由1934.6元增加到2118元,净增加183.4元,年平均增长4.6%。同期,全国农民人均收入由2253元增加到2476元,净增加223元,年平均增长4.8%。无论是增加额度,还是增加幅度,我省都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二是结构性矛盾突出。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化生产和市场信息服务等关键环节较为薄弱。非农产业不发达、农村城镇化水平低、劳动生产率低;产品结构层次低,上规模、上档次、在全国能叫得响的名牌产品不多,竞争力不强;产业化水平不高,龙头企业规模小、牵动力弱,农产品加工总量小,农业产业链较短。

  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的思路和目标

  总体思路:从应对入世和促进新阶段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要求出发,着眼“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实施扶优扶强的非均衡发展战略,坚持以质取胜,政策向优势区倾斜,重点支持和培育优势农产品和优势区域发展,建设一批具有较强市场竞争力的农产品产业区,力争在较短的时间内提高我省农业竞争力,为实现由农业大省向农业强省跨跃打下坚实基础。

  发展目标:初步考虑,近期优先培育资源条件好、生产规模大、产业化基础强、市场潜力大、社会化服务体系基础好的专用小麦、水稻、棉花、“双低”油菜、茶叶、花生、蔬菜、猪牛羊禽肉、蜂产品、水产品等10种优势农产品,形成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优势产业区,建立一批规模较大、市场相对稳定的优势农产品出口基地,创造一批国内外知名品牌。将传统产品做优,特色产品做强。积极抢占国内农产品市场,扩大出口,力争农产品市场占有份额与农业大省地位相适应。并通过培育和发展优势农产品生产,改造传统农业,通过5年努力,构建专业化、区域化现代农业的基本框架。当前要确定优势农产品的主攻方向、优势区域、发展目标。

  推进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措施建议

  一、以发展优势农产品为重点,积极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将10种优势农产品作为今后我省农业发展的主攻方向。其中已列入全国区域的专用小麦、棉花、“双低”油菜、牛羊肉、水产品等,应作为农业发展的重中之重,加快发展。

  二、以争取资金投入为重点,积极争取对发展优势农产品的政策扶持。建议政府对优势农产品发展给予必要的政策倾斜和扶持,设立专项扶持资金,用于支持优势农产品发展在财政预算和统筹、财政自筹基本建设投资中可增加专项资金。同时,要抓住国家推进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的政策机遇,积极争取国家资金投入。

  三、以支持优势农产品发展的关键环节为重点,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重点抓好优势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产业化经营、科技进步、质量安全、标准化生产和市场信息服务等关键环节的建设。

  四、以培育壮大龙头企业和知名品牌为重点,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一是重点培育和壮大龙头企业。使每个主导产业都形成1—2个领头企业,以免低水平重复建设。二是发展优势农产品品牌。对优势农产品的传统品牌进行有效整合,使每个主导产品推出1—2个主导品牌,同时从市场中培育新的品牌,以品牌抢占国内外市场。三是发展优势农产品行业协会,建立中介服务组织,完善龙头企业与农户利益机制,保障优势农产品专业化、产业化生产。四是营造宽松的政策环境,对在优势农产品区域投资兴业的龙头企业,在土地征用、资金配套、基地建设、经营管理等方面给予重点倾斜。

  五、以推广良种和适用技术的组装配套为重点,加大农业科技推广力度。加快国内外新品种、新技术引进,加大新品种的示范、推广力度以及先进适用技术的组装配套,大力调整品种结构,提高良种覆盖率。重点推广10种优势农产品的良种及配套生产技术、节本增效工程技术。

  六、以加快制定实施优势农产品质量标准,健全检测体系为重点,提高农产品质量。制定并推广实施10种优势农产品的生产标准和质量标准,对重点区域的优势农产品逐步实行标准化生产与管理,建设一批标准化的优势农产品生产示范基地。建立健全省级和优势产区的农产品安全质量检测体系,逐步提高农产品质量检测服务能力。

  七、以农产品批发市场和信息体系建设为重点,促进产销衔接。一是积极参与和引导农产品产地市场建设。新建和改建一批布局合理、服务规范、管理有序的农产品集贸市场、综合市场和专业批发市场,重点兴建一批可辐射全国的优势农产品产地批发市场,努力形成区域性的农产品集散地。二是加强农产品信息体系建设,在优势产区优先建立农业信息网络服务平台,优先建设农业电视节目传输和接收设施,提高农业信息进村入户普及率。三是加速优势农产品流通。依托上海和深圳两个皖优农产品贸易公司,了解市场信息,指导调整优势农产品品种结构,加工适销对路的产品打入上海、深圳等地市场乃至进入国际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