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问题,是新形势下一个新的重大社会课题。要转变观念,促进发展,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要突出重点,开辟领域,扩大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就业空间;要完善市场,加强服务,在就业压力巨大、结构性矛盾突出的情况下,积极做好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就业工作,也是保持社会稳定,实现经济可持续快速发展的重要条件。
农村富余劳动力问题日渐突出
近年来,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和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国家就业政策的调整,城乡统筹就业已摆在各级政府的重要日程。加上农民赖以生存和生产的土地资源的大量减少,使农村富余劳动力数量急剧攀升。农村劳动力供求矛盾和就业结构性矛盾同时并存,这已成为全区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的制约因素。
据统计资料显示:到2002年底,房山区农村人口为450579人,农村劳动力资源为22.4万人,就业劳动力为183人,有4.1万人已成为显性的富余劳动力(年收入在1000元以下的临时工也计算在内),占农村劳动力资源总量的18.3%。在农村劳动力总量中,从事农业产业的劳动力为49714人(包括畜牧、养殖、林果等投入的劳动力),占总数的22.19%;在乡镇、村办企业就业的为122000人,占总数的54.46%;从事个体、私营经济的为11286人,占总数的5.04%。由此可见,到2002年底,全区共有农村富余劳动力4.1万人。
在这些富余劳动力中,有80%以上的人存在非农就业意向,但在有非农就业意向的农村富余劳动力中,共性的问题是年龄偏大、文化偏低、劳动技能缺乏。年富力强的大部分已到乡镇企业就业,有技术的农村“五匠”也大多在外打工,有资金有能力的已在政策许可的条件下发展成为个体私营业主。年龄偏大、文化偏低、技能缺乏这些问题的存在,客观上已成为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转移就业的主要矛盾。
产业弱势和效益递减凸显
改革从农村的联产承包开始,到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农业产业确有了较大的快速发展,而与同期的工业相比,农业发展的速度仍要慢得多。分析其原因,一方面农业产业不论是种植业还是养殖业,其生产周期相对较长,且受自然条件制约因素多。据农委资料显示:全区粮食作物的亩均纯收入不足200元,经济作物不足500元,大量的农业设施、化肥等投入并未取得满意的实际效益。另一方面,农业的产业化水平低,延伸产业吸纳劳动力能力有限。据测算,农业生产产前投入即种子、农药、化肥等生产资料的成本占产后销售收入的六成以上,这部分利益也流向了农业以外的产业。结果,农业产业增产不能增收,直接影响了农民的积极性,由此而形成种田不如打工的思想倾向,“宁愿在外挣钱少,也不费力去种田”。
非农产业吸纳劳动力下降
乡镇企业的蓬勃发展对吸纳农村劳动力的转移起到了积极作用,同时,也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但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化,乡镇企业纷纷转制,股份合作制、吸引外资合作企业、资产买断等等,改革改制后形成的多种投资主体的企业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而这些企业又强化了企业人工成本的核算。注重比较用工成本,以此来增强企业的竞争能力和企业的效益,结果是更多地招录使用外来务工人员。据了解,同一岗位的外来劳动力比本区劳动力每月的人工工资成本要低200-300元左右。结果,各类企业虽有发展,但吸纳本地劳动力就业的社会效益降低。
传统就业理念使就业期望值居高不下
“端上‘铁饭碗’才算就业”,这种计划经济就业观念影响很深。这是因为在旧的计划经济体制下,一旦招录为国家企业职工,在住房、医疗、养老等都由国家统包下来。现在,随着住房、医疗、养老保险等方面的改革,国有企业职工和其他经济组织的职工在这方面日趋平等,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给了劳动者自主择业的机会,但在传统观念的影响下,在严峻的就业现实面前,不少的人的就业期望值依然很高。“铁饭碗”打破了,那我自己还不找一个“好饭碗”。
产业结构调整高科产业崛起就业门槛增高
几年来,随着产业结构的优化和调整,引进的先进技术与产品科技进步,使企业的有机构成提高,原有的一些劳动密集型的企业逐年减少。如各乡镇工业园区的开发和新项目的引进,都具有一定的科技含量,相对而言对劳动者的技能素质要求较高。这样,就大大削弱了对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吸纳,使就业的门槛增高,加剧了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就业矛盾。
几点建议
首先,要把城乡统筹就业,列入了“一把手”工程。树立“就业是民生之本”的观念,实现“社会就业比较充分”;牢固树立就业先创业,改善创业就业环境,不能把就业工作视为部门业务工作;牢固树立大就业的观念,就业对社会的稳定、经济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其次,要加强乡镇社保所建设,挖掘社区就业空间,强化基层就业服务,是我们应该长期确立的促进就业的新理念。同时加强责任体系,把促进农民就业,尤其是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就业,引入乡镇政府的工作责任目标,完善考核制度,这是促进就业的积极措施。
第三“优化发展环境”是促进就业和促进经济发展的根本措施之一。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根本出路同样是发展地区经济,利用经济增量吸纳劳动力。在发展过程中,不仅创造经济总量和经济效益,同时也创造了就业岗位。经济总量的增加和经济效益的提高,无疑又会增加新的就业机会。
(1)扩大农业产业的内部容量,在实施“富民工程”加快乡镇园区建设,发展高附加值的劳动密集型企业的同时,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利用农业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契机,发挥旅游观光农业的优势,拓宽农业吸纳劳动力就业的领域。
(2)利用小城镇发展建设机遇,发展第三产业和新兴现代服务业。城市化的本质是集约化和集聚化,而小城镇建设就是引进城市集约化本质,引进人才、科技,更加合理地利用自然资源,使其在生产方式和生产力水平上,向城市化和工业化方向发展,同样可以拓宽就业渠道。挖掘与社区服务相配套的保洁、保绿、保安、垃圾清运等非正规就业岗位,以扩大吸纳劳动力的空间。
(3)利用“引进强区”的政策,加大招商引资,促进农村劳动力的转移。通过优化环境,引进强区,降低商务成本,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大力发展园区经济和民营经济,以创业促就业,就能提供新的就业岗位。在发展高科技产业的同时,也要发展劳动密集型企业;在引进大企业的同时,也要发展中小企业,做好小企业大就业的文章。第四,完善市场就业机制,健全就业服务网络。坚持市场导向的就业机制,形成政府促进、市场导向、自主择业、灵活用工的制度。乡镇社保所与区就业服务机构实行信息联网,共同成为农村劳动力就业的主导市场,培育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在经济发展中收集用工信息,开发就业岗位,促成劳动者和用人单位的有效结合。
要进一步强化技能开发培训体系。在市场就业的机制下,造成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困难的突出问题是市场竞争能力差,缺乏竞争的能力和素质。建立、健全多层次、多形式、全方位的技能开发培训体系。通过就业观念、职业指导、职业技能的培训,全面提升农村富余劳动力的素质,提升在劳动力市场的竞争能力。
要利用劳动力市场的灵活性,鼓励和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灵活就业。灵活就业是指在劳动时间、收入报酬、工作场地、保险福利等方面,不同于建立在工业化和现代化工厂制度基础上的传统主流就业的各种就业形式。如季节工、小时工、劳务工、承包工等以及在微型企业和社区开办的家政服务等。这种就业形式作为一种谋生手段,降低了就业的门槛,技术技能、资金要求不高,包容性较大,且机制灵活,必将成为农村富余劳动力实现就业的一个较大的空间渠道。最后就是要解决好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离不开积极的政策扶持。在经济发展的同时,推出一些就业的配套政策。如自主创业的小额借贷担保政策,积极扶持农村富余劳动力自主创业,对组织起来的小型的合作经济组织,经认定后给予一定的税收等方面的优惠政策。对灵活就业的劳动者,要防止用人单位以灵活用工为由而逃避法律责任,无故拖欠克扣工资、延长工时、加班加点等,制定必要的地方性规章条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