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主页 Sun
您当前的位置是 :首页> 专家论坛
|

农民“网上种田”有多远

农民“网上种田”有多远

作者:   文章来源:   发表时间:2013-12-20    点击量:

  目前我省正在实施“百万农民上网工程”,一些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也开始敲起键盘,利用现代网络技术指导农业生产

  若时间倒退20年,人们还想不到中国人也会上网,也会在信息高速公路上驰骋。若时间倒退几年,人们仍然想不到中国的农民也能操作电脑,也会利用信息高速公路来让自己的腰包鼓起来。

  如今,这一切正在慢慢变成现实。放眼省内,一项总投资500万元的“百万农民上网工程”已经启动,其确立的目标激动人心:3年内,全省网络农民达到100万。信息网络,这一原本被农民视为高不可攀的高新技术,将逐渐改变广大农民的生产和生活。

  农业信息化大连先行

  农业信息化包括流通、管理、服务等多方面的内容,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经营管理效率的有力手段,也是政府管理农业的重要途径。大连市农村经济比较发达,城市信息化程度较高,这为利用现代网络技术为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致富服务提供了现实可能。

  大连市政府已把信息化发展写入了《大连市农业现代化发展纲要》,明确提出,市财政每年将拿出1000万元用于支持农村信息网络建设。全市农业信息化进程分两步走:到2005年,要建成全市统一平台,三市一县四个综合信息中心和每个乡镇一个信息服务点等工程项目,形成市、县、乡、村四级农村信息网络服务体系;到2010年,全市农业及农村基本实现信息化。

  大连市政府斥资数百万元建起的农村信息网络初具规模。市级农业网站全新改版升级,并在各县区的重点乡镇、种植大户、营销大户和龙头企业中下设150多个信息网点,这些信息网点承担着为周边农民无偿提供信息服务的重任。今年全市还将更上一层楼,再发展20个乡镇、100个乡村企业和500个农民个体大户网点,实现万名农民上网。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大连市农村乡镇上网率达90%,村级上网率为45%,农户上网率为7%左右。其中金州区成为大连市信息化建设的“领跑者”,村级上网率100%,在我省率先实现农业信息“村村通”。

  如今在大连,买卖农产品,先到网上看一看市场行情,已成为网络农民的自觉行动。通过网络,大连地产的鲜肉蛋奶、蔬菜瓜果等销路顺畅,有的农产品还源源不断“飘洋过海”,走上外国人的餐桌。网络加盟农业,使得农民在当前如火如荼的农业结构调整中,学会了一只眼睛盯着电脑,看市场,一只眼睛盯着自家的田地,跟着市场搞种养。还有的农民网上签订单,根据订单调整农业结构,网上的订单、合同,比以往乡镇领导在“大喇叭”里声嘶力竭地喊上十次百次还管用。

  应该看到,信息化对农业的影响远不止多几份农产品订单、多出口几吨农产品那么简单,它最深刻的影响是对人的影响。网络使农民的眼界豁然开朗,观念不断更新,并进而使他们从思维方式到行为方式都产生了深刻的变革,为塑造一代新型的更现代化的农民打下基础。

  农业信息化瓶颈在哪里

  随着省政府百万农民上网工程的启动,我省“电脑农业”、“信息农业”似乎触手可及。其实这仅仅是漫漫征途迈出了第一步,农业信息化不是各级政府搭建一个空间网站那么简单,建一个网站并不难,难就难在信息“进村入户”,让农民真正受益。

  据估算,目前我省农户上网率仅为1%左右,而真正通过网络获得市场和技术信息的农户就少得更可怜。正如农业是我国的弱势产业一样,农业信息化建设依然面临着许多制约的因素。

  首先农业产业化程度不高,难以形成正常的信息需求。农业产业化是农业信息化的基础,国外发达国家的农场主习惯于从网上获取信息,是因为他们的产业化经营规模大,通过上网可以带来更大的效益,相反我们农户还没有从传统的小农经济的环境中完全解脱出来,生产规模不大,在这种情况下,让他们购买电脑设备,并支付信息费用,他们权衡之下会认为得不偿失。更何况当前我们农民的素质普遍较低,信息化意识和利用信息的能力都有限。

  即便是那些已抢搭上网络快车的农民,他们也有自己的苦衷。在采访中,上网农户们普遍反映,当前市场上开发的一些农业应用软件高深难懂,实用性差。大家建议,农业软件系统应该做到声、图、文并茂,生动形象,因为农业高技术只有“平民化”,做到简单实用才容易被农民接受。除此之外,网络农民还有更担心的,那就是一些网络信息来源可靠性差,有的农民就是因为相信了网络上的虚假信息和过期信息,给自己的农业生产造成巨大损失。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以至于现在一谈起网络,有的农民还为之色变。

  在采访中,记者还深切地感受到,农业信息网络人才极度匮乏。我省农业信息网络发展尚处于初级阶段,农业信息网络的建设需要一大批既精通网络技术,又能熟悉农业经济运行规律的专业人才,这些专业人才能为农产品经销商提供及时、准确的农产品信息,对网络信息进行收集、整理、分析市场形势、回复网络用户的电子邮件、解答疑问等,可如今全省这样的人才凤毛麟角。对于农业信息网络人才的打造,要远比指导农民如何使用电脑难度大,这无疑成为当前我省实施“百方农民上网工程”中最亟待解决的难题之一。

  实现农业信息化的对策

  开弓没有回头箭。针对当前农业信息化面临的挑战与障碍,要充分把握我省实施“百万农民上网工程”的有利时机,积极采取相应对策。

  首先,应十分重视各级政府在农业信息化中的组织、指导、推动作用,不断强化政府的信息服务职能。美国、日本等市场农业发达的国家都十分重视发挥政府的农业信息服务功能,从立法、资金投入、政策扶持和管理协调上来促进农业信息化。农业信息化具有一定的社会性和公益性,推进农业信息化建设特别是在农业信息化起步阶段,必须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由各级政府协调涉农相关部门和企业去制定规划,统一组织农业信息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建立、健全农业信息管理服务系统和服务机构,开发利用农业信息资源,减少重复和浪费,实现农业信息的共享。大连市金州区之所以在全省率先实现农业信息“村村通”,就是由区政府出资百万元购电脑建网络,农民免费得服务。

  其次,认真制定规划,先示范再推广。由于广大农民的文化素质和科学知识相对比较低,信息技术的应用要做到让农民较容易认识和掌握应用,并非易事。在实行农业信息化的过程中,不应过度追求一步到位,而应在经济比较发达地区先建立信息农业的实验基地,集中力量,参照国际先进的信息化标准进行实验性示范建设,在成功的基础上再逐步推广。在这个过程中,要配置足够的专家、技术人员给农民深入浅出地讲解和亲自示范,务求让农民真正品尝到应用网络信息提高农业生产效益的甜头。另外,在这个过程中,要坚决做到信息内容的准确、标准、及时和形式上的形象、易懂。

  第三,加快培养农业信息化人才。要实现农业信息化,人才是关键。要在农业信息人才培养方面加大投入,在大专院校设立农业信息化专业,加强该类人才的教育,逐步培养一支适应农业信息化发展的专业队伍。同时要大力推进全省农业产业化的进程,因为农民只有摆脱农业生产自给自足的状态,实现产业化经营,才会激发农民对网络信息的强烈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