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主页 Sun
您当前的位置是 :首页> 专家论坛
|

影响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环境因素分析

影响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环境因素分析

作者:阎 鹏   文章来源:   发表时间:2013-12-20    点击量:

  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是关系我国工业化和现代化、农村城市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大问题。我国是一个二元经济结构比较典型的国家,在工业化和现代化过程中必然产生农业剩余劳动力,农业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是一个不可避免的过程。我国又是一个农业大国,在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过程中,需要转移的农业剩余劳动力的数量之大是世界罕见。由于我国长期以来以牺牲农业而优先发展重工业的经济发展战略的选择和城乡隔离等制度安排,我国农业剩余劳动力产生的环境因素与其他国家具有不同的特点。并且在实行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农业剩余劳动力突出显现出来。要解决好农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问题,既要考虑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现状和要求,更要考虑我国农业剩余劳动力产生的环境因素。只有这样、才能选择适合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路径。

  一、农业剩余劳动力产生的环境因素分析

  由于我国幅员辽阔,地理环境差异较大,不同地区农村经济的发展很不平衡,按照经济发展的层次,一般可把不同经济发展的地区分为发达、次发达和不发达三类情况。

  (一)经济不发达地区产生农业剩余劳动力的环境因素

  这类经济不发达的地区主要是自然条件形成的。所谓穷山恶水是这一类地区自然环境的典型特征。这些地方土地面积不小但可耕地面积少,且土地质量差,农作物产量不高居住在这些地方的农民很难维持基本生活需要,生活处在贫困状态。这些地方交通条件不便,生产要素和产品的流动受阻,就连基本生活必需品也要靠人背肩扛,翻山越岭,长途跋涉。信息传递缓慢,先进的科学技术的传播非常有限。基础教育薄弱,劳动力文化素质偏低;处在这种封闭环境中的农村居民比较陈旧的思想观念得不到及时更新。由于交通、信息等条件的限制,农业中的非种植业及技术含量较高的种植业和非农产业在当地的发展不可能成为现实。这些地方大部分农业劳动力成为剩余劳动力且无法就地转移。为了维持基本生活,相当一部分青壮年带头走出家门,到经济发达的沿海地区和城市打工,使这一类地区逐渐成为“农民工”输出的基地,并在全国范围内形成农业剩余劳动力流动的一道奇特的风景线——“民工潮”。

  (二)经济次发达地区产生农业剩余劳动力的环境因素

  这类地区自然条件相对较好、地形平坦,土地肥沃,水源充沛,农业种植业比较发达,单位面积产量较高。这些地方种植业产品总量不少,但由于居住人口密度大,人均耕地面积少,且人均种植业产品占有量不高。虽然温饱问题可以解决,但走向富裕困难重重。这些地方一般远离大中城市,虽然交通条件比较便利,信息传递较快,但是种植业以外的农业发展由于成本较高,没有优势,很难形成产业化。这些地区乡村工业也有一定程度的发展,由于缺乏大中城市发展的拉动和幅射,也没有最终形成气候,无法成为当地经济发展的支柱。这一地区的农村居民特别是年青人有追求城市生活方式的精神需求,但由于当地自然条件较好,解决温饱不成问题,使得他们具有留恋乡土的情结,而且受离乡成本和风险的限制不愿冒险进城打工。这些地区出现大量滞留农村的农业剩余劳动力。

  (三)经济发达地区产生农业剩余劳动力的环境因素

  这类地区主要是东南沿海地区、江浙一带和大中城市的周边地区。他们有比较优越的自然条件、地理环境和区位优势,又得益于改革开放较早的政策实惠,加之这些地区具有良好的从事小商品生产和发展市场经济的传统习惯,农村居民也具有强烈的市场经济意识和勤劳勇敢、为发展市场经济闯荡天下的性格特点,使这些地区在发展市场经济的过程中总是领先一步。这些地区农业中的非种植业和非农产业有了相当程度的发展,农业种植业在整个产业体系中占有很小的比重,并且商品化率很高;家庭作坊和乡村工业发展很快,在各地区具有特色的龙头企业的带动下,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支柱产业;乡村工业的迅速发展为乡村工业化的发展积累了资本,反过来又促进乡村工业的改造和升级,使得乡村工业的劳动生产率不断提高;家庭作坊主和乡村工业主一个个都富裕起来,地方财政收入非常丰厚,社区建设迅速发展,出现相当数量初具规模、环境美丽的小城镇,同时也带动了服务业的发展;一部分农村居民在乡村工业企业中就业,一部分农村居民由于有了大量的财富积累使得生活无忧而赋闲在家。经济发达地区就出现了这样一种现象,一方面是乡村工业的发展,需要大量的劳动力,本地的劳动力不能满足而需要补充大量的外来“农民工”;另一方面,本地一部分农村居民不愿进厂做工且赋闲在家而成为剩余劳动力。

  以上分析可以看出,虽然不同经济发展层次的地区都会产生农业剩余劳动力,但经济发展程度不同,产生农业剩余劳动力的环境因素各有特点,他们在转移过程中的心态和要求各不相同,这必将影响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路径选择。

  二、环境因素影响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路径选择

  农业剩余劳动力的出现是社会经济发展的结果,是工业化和现代化过程的必然趋势,工业化和现代化的不断推进又为农业剩余劳动力的顺利转移制造了条件。由于不同经济发展层次的地区的农业剩余劳动力产生的环境因素不同,他们在转移的路径选择上会具有各不相同的特点。

  经济不发达地区产生的农业剩余劳动力中的绝大部分,都选择了进城打工这一种形式。他们虽然“离土又离乡”,在转移的道路上迈出了一大步,在活动空间上离开了农村,在就业领域离开了农业,但要真正从农村转移到城市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农民工”由于文化程度偏低(据调查,我国农村劳动力初中及初中以下文化程度占90%以上),不能满足城市发展对劳动力需求的高素质要求,只能在城里从事脏、苦、累等简单的体力劳动;他们工作艰辛、工资收入不高,在短时期内不能迅速聚集资本而融入城市生活,只能将挣得的部分工资带回农村补贴家用,改善家庭的生活环境。对于经济不发达地区的农业剩余劳动力来说,主要是粮食种植业的劳动力剩余。这一部分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大致可从两方面入手,一是积极引导他们实现产业转移,即由狭义农业(种植业)向广义农业(农林牧渔)转移,进而向非农产业转移,既可以充分发挥自然资源和经济资源优势,又可拉长产业链,促使非农产业的迅速发展,实现剩余劳动力的就地转移;二是积极支持和鼓励有条件的农业剩余劳动力向县城或小城镇聚集,实现空间迁移。特别是外出打工积累了一定财富的“农民工”回乡创业,要有积极的政策鼓励他们在县城或小城镇落户创业,对劳动力转移可以起到示范和引导作用。

  乡村工业较发达的地区,虽然农业在整个产业体系中占的比重不大且还有下降趋势,乡村工业业主和乡村工业职工虽然实现了产业的转移,由农业转移到非农产业,但他们仍然居住在农村,没有实现空间迁移,转移的质量有待提高。对于他们来讲,主要是推进城市化发展,既可以提高转移的质量,也可以带动更多的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针对这些人的城市化发展,可以从两方面做工作,一是大中小城市和有条件的城镇通过创办条件优越、政策优惠、服务周到的工业园区,吸引乡村工业向大中小城市和城镇聚集,实现产业和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空间迁移,加快城镇化发展;二是加快城镇的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城镇的生活质量,除了生活条件的改善外,还要创造良好的文化等精神方面的条件,以满足城镇居民追求更高生活质量的需求,推进城市化的发展,实现这一部分农业剩余劳动力的最终转移。

  自然条件或区位条件较好使得生活无忧而又留恋乡土的农业剩余劳动力和乡村工业发展使得一部分人聚集了财富而赋闲在家的农业剩余劳动力,也是需要转移的一部分农业剩余劳动力。他们的转移过程要受两个方面的影响。一是农民进城的动力;二是城市化的引力。农民是最讲究实际的,在决定是否进城这种大事之前,总是要进行理性的思考,进城所需的成本有多大,进城后的收益能否使进城的成本得到补偿,能否保证生活水准有所提高,放弃农村生活进城的风险能否承受等等。这就必须加速城市化建设,努力降低农业剩余劳动力迁居入城的成本,通过城市化的示范效应吸引这一部分农业剩余劳动力进城继续创业,融入城市生活,分享城市文明带给他们的诸多好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