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上海农民收入增长趋缓。这是新世纪之初需要重点研究和解决的重要课题。
一、农民收入增长趋缓的主要因素
1.农村生产经营体制(特别是土地制度)不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经过20多年的发展,市郊农田承包到户的小农式生产经营与国际大都市农业大市场的矛盾日益突出。市郊广大农民在一家一户从事零星生产经营的情况下,经营传统农副产品收益少。种植水稻每亩收获500公斤,价值约650元左右;种植小麦每亩收获400公斤,价值约300元左右,两熟合计每亩不过950元左右。扣除每亩农业成本700元左右,每亩所得不过250元,远远抵销不了劳动力成本付出。因此,一般农民或者是无可奈何地耕种,或者是抛耕撂荒。
2.农业服务水平不高,农业科技力量有限,不少农民家庭难以走上科技型生产经营道路。南汇县原有的农业服务体系、科技服务体系未能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运行体制,变得名存实亡。具体表现为:农田实行家庭承包经营后,农业服务体系跟不上,农民很少能从集体农业服务体获得科技、信息、农机等方面的服务。在销售方面,各镇农业服务中心,无法帮助农民开拓市场、组织销售或提供市场供求信息。所有这些,都是制约农民收入增长的重要因素。
3.郊区环境污染,农业产出量质双双滑坡。随着郊区第二、三产业的发展,环境污染日益加剧,使农副产品产量和品质双双下降。这一点,在经济比较发达而污染未能处理好的村镇表现得更为明显。同时,它还影响着农民的身体健康,影响着农村劳动力的体质。
4.镇村企业萎缩,从业人员锐减,造成大量乡镇企业务工的劳动力回流到农村。1987年末,南汇县农村第二产业从业人员为21.5万人,2000年末,第二产业从业人员下降为12万人。短短的5年,企业回流农村劳动力9.5人。回流农村的农民,收入大幅度下降。
5.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据调查,南汇县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参保率为66.1%,还有33.9%的农民因各种因素没有参保。农村社会养老统筹保险面也不够广泛,人均保额和民政补贴救助也较为有限。因此,农村保障能力总体上相对水平不高,农民有后顾之忧。
二、提高农民收入的措施
1.改革农村生产经营体制,积极推进土地流转机制。农村实行土地家庭承包经营体制改革以后,解放了农村生产力,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农民收入大幅度提高。当前,增加农民收入,仍然要在消除阻碍农村生产力发展和农民收入提高的体制障碍上,寻求新的突破。而积极推进土地流转机制,实行土地作价入股,看来是一种比较好的形式。随着农业市场化进程的加快,以一家一户为主体的土地家庭承包制与农村生产力发展水平不相适应的矛盾日益突出,严重阻碍着现代农业的集约化、规模化发展。而农民将土地作价入股,与有经济实力的经营大户、国有或集体经济组织以及其他各类投资于农业的工商企业共同经营,形成新的利益共同体。这样,不但可以实现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提高经济效益,而且可以使农民以普通投资者的身份,享受按股分红,又可以普通劳动者的身份在经营者经营实体里谋求工作机会,按劳取酬。农民土地入股必须坚持几条原则:一是坚持平等协商、自愿互利的原则,不搞强迫命令;二是土地经营权的股份化必须在现有的家庭承包责任制的基础上进行,以30年承包期为依据;三是因地制宜,第二、三产业较发达的镇村先行探索,循序渐进;四是不能简单照搬企业股份制办法,而应当在实践中不断总结规范,逐步完善。
2.大力发展农副产品营销组织,促进农副产品流通。面对市场竞争,要大力培育和发展一批善于开拓农副产品市场的中介、经纪人营销组织,一头联接千家万户的家庭生产,一头联接规模化的大市场,促进农副产品流通。市和郊区各级政府有关部门还可依照产业优势通过积极引导和政策扶持,组建起公司+农户的集产加销于一体的龙头企业,发展产业化经营。
3.整合农村科技资源,大力推进科技兴农。发展农业生产,必须建立在农业科技的基础上。要通过科技体制改革把科技教育、研究、推广各有关方面的力量组织起来,形成合力,在引进开发新品种,推广新技术、新工艺,采用新材料、新设施等方面,协作攻关,推进科技兴农。各级政府要增加对农业农技的投入,比照国际上的通行做法给予政策倾斜和扶持。要面对农民需求举办各种实用型科技培训班,提高农业劳动者的科技知识。同时,要培育扶持农村科技劳动者示范户,为广大农户推广运用新科技作出示范。总之,要通过一系列农业科技手段,促进上海农业科技含量提高和农业生产结构调整,提高郊区农副产品的综合竞争力。
4.加强农村污染防治,提高农副产品质量。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人们生活条件的改善,大家对食用农副产品的质量和安全问题越来越关注。随着上海21世纪新一轮发展启动,世界各国政府要员、各类专家、工商业人士、旅游者、传媒新闻记者等各类人员也纷至沓来,上海农副产品质量也愈来愈引起世人的关注。因此,污染防治问题必须提到议事日程上来。各级政府有关部门要积极制定农副产品市场准入质量标准,推动卫生安全的绿色食品大量上市。要加大对农民科学务农知识的宣传力度,农作物什么时候施放农药,农药残留量什么时候达到安全值,都必须非常清楚明白。要加强有关研究单位的投入,大力开发高效低毒无残留的农药,早日形成农副产品简便可靠的检测手段。
5.拓宽农村劳动力就业渠道,积极发展第二和第三产业。要抓住村镇建设为中心环节,促进二、三产业发展,扩大劳动就业,增加农民收入。政府应当积极扶持镇村发展具有比较优势的劳动密集型企业,如服装、木材加工、家庭装饰装潢等,促进农民收入结构升级。要鼓励运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现有传统产业,带动产业结构优化、产业序列优化调整。要实行鼓励中小企业发展的政策,完善中小企业的服务体系,促进中小企业向“专、精、特、新、尖”的方向发展。郊区农村要积极引进新型业态,推行连锁经营、物流配送、代理制度、多式联运,改造提升传统农副产品生产经营。要鼓励农民加入非全日制就业、季节性就业、钟点工就业等灵活多样的就业形式,提倡自主就业,从而适应二、三产业发展的需要。
6.健全农村保障体系,减少和解除农民的后顾之忧。其一,建立和完善农字号社会风险投资基金,为农业投资提供风险保障;其二,健全和完善个人生存发展基本保障制度,即农村医疗基本保障制度、青壮年失业基本保障制度、农村养老基本保障制度,使农民解除后顾之忧;其三,对农村青少年升学给予补贴或奖励优待,长期困难的由政府适当供给供养,一时困难的通过贷款扶持帮助。在市郊农村社会保障方面,要加强对弱势农民贫困群体的直接救助与扶持力度,切实保障农村贫困人口的基本生活。有条件的村镇,应当开展和推广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逐步使农村扶贫制度化、规范化。
7,积极实施农村行政机构撤并,减轻农民负担。机构臃肿、人浮于事,是农民负担重的根本原因。在交通和通讯条件大为改善、政府不再直接管理生产经营的情况下,镇村机构过小、行政人员庞杂,必然消耗有限的社会资源,并且影响了水网、电网、路网、通讯网建设改造与投资,禁锢和束缚农村生产力发展。如果实施撤二建一,或者撤三建一、撤四建一,那么必将减轻农民负担,并使社会资源的生产效能得到更大的发挥,进而农民收入不断增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