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府之国的四川,是一个农业大省。现四川面积48.5万平方公里,占全国的5.1%,居各省市自治区的第5位。全省人口8600多万,占全国总人口的6.6%,居各省市自治区的第3位。其中农业人口6900多万,占全省总人口的80%;2001年农民人均纯收入为1987元,比全国农民人平纯收入2366元少379元。
当今四川农村有两大难题:一是农民增收难,二是农村剩余劳力转移难。解决这两难的问题,必须加快城市化的进程,积极发展第三产业,坚定不移地搞好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以尽快地增加农民的收入。
近几年来,四川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已取得了明显成效。一是种植业结构得到优化。2001年,全省粮食作物、经济作物和其他作物的面积比由1998年的76∶12∶12调整为69.8∶15.1∶15.1,粮食播种面积比1998年调减1070万亩,经济作物面积增加444.7万亩,种植业结构更为合理。二是品质结构大有改善。各地把优化品质结构作为农业结构调整的切入点,组织实施了优质粮油、菜、果、茶、蚕桑、药材、花卉等示范工程。优质新品种的推广,优质农产品面积增加,使农产品品质结构大为改善。三是区域特色农产品形成雏型。经过多年的调整,形成了一批如龙泉驿水蜜桃、苍溪雪梨、盐源苹果、仁寿和龙泉枇杷、会理石榴、雷波脐橙、峨眉山竹叶青、彭州和广汉无公害蔬菜等具有区域特色的农产品生产基地。这些成绩,纵向比较发展较快,但横向比较,我们仍有较大的差距。为此,提出以下儿点看法:
一、农业结构的调整,必须坚持“一个前提、五条原则”。即以稳定粮食生产能力、人均占有粮食400公斤为前提,坚持面向市场、讲求效益;因地制宜、发挥优势;调改结合,稳步推进;依靠科技、提质降耗;农民自愿、引导服务的原则。
二、农业结构的调整,必须在“三个优化”上下功夫。“三个优化”即优化农产品的品种结构,优化农产品的品质结构,优化农产品的区域布局。要在保护和提高粮食生产能力的同时,积极优化作物结构,大力发展优势突出、效益好的经济作物从四川实际出发,成都平原地区发展现代科技农业,重点发展粮食、“两高两低”油菜和优质蔬菜、花卉等。攀西地区发展特色农业,重点发展高档特种优质稻。在安宁河、金沙江流域,发展优质脐橙、花卉、糖料、蚕桑,开发石榴、芒果、龙眼、早熟枇杷等南亚热带水果和早市优质蔬菜。民族地区发展生态农业,重点建设中药材和优质水果基也。丘陵地区重点发展粮食、水果、蚕桑、棉花、茶叶。盆周地区主要发展药材、茶叶。
三、农业结构的调整,必须把抓基地建设放在首位,逐步形成规模优势。近几年来,按照全省统一规划的区域布局,突出重点,建设了一批优质粮油、蔬菜、水果、蚕桑、糖料、中药材、花卉基地,大大加快了农业结构调整的步伐。据统计,全省已建成各类优质农产品基地520万亩,带动农户548万户,占全省农户的28.7%。
四、农业结构的调整,必须大力抓好市场流通,逐步形成商品优势。农产品优不优,主要由市场来检验,并随着市场需求的变化而变化。因此,农业结构的调整必须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树立为卖而生产、为赚钱而生产的观念,加快市场化的进程,以发挥市场对结构调整的带动作用。近几年来,部分市、县都建起了农产品批发(交易)市场(中心)。如彭州市蔬菜批发市场、广安市邻水县的农产品交易中心、汉源县九襄农产品批发市场等等。只有不断地开拓市场,搞活流通,做到物畅其流,才能把资源优势变成产品优势,把产品优势最终变成商品优势,以满足人民群众的需要。
五、农业结构的调整,必须走农业产业化发展的路子,逐步形成产业优势。农业产业化经营,省委提出要突出“五抓”:抓市场,二抓龙头企业,三抓基地,四抓科技,五抓机制创新。发展产业化经营,龙头企业是关键,龙头企业承担着带动农户生产、帮助农民增收的任务,龙头企业的兴衰关系大批农民的生产和收入。从这个意义上讲,扶持龙头企业就是扶持农民。因此,要突出重点,把有限资金集中用在农产品加工、销售和生产基地建设上。
由于龙头企业的带动,改变了只从事原料生产的传统农业,提高了农业的整体效益。特别是龙头企业一头连着市场,一头连着农户,从而有效地解决分散的农户经营与大市场的联接问题,促进了产销衔接和农业结构调整,形成了龙头企业与农民之间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经营机制,切实保护了农民利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