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作为全国农村税费改革的试点省之一,于2002年3月在全省启动此项工作以来,已经取得了十分重要的阶段性成果,减轻农民负担的直接目标基本实现。2002年全省农民人均负担由税费改革前的124元减到75元,减少49.5元,减负比例达到39.76%。除此之外,税费改革对规范农村分配关系,缓解农村干群矛盾、促进基层政府职能转换等重要方面,也发挥了不可低估的积极作用。但同时必须清醒地看到,由于税费改革所涉及的利益关系十分复杂。许多应有的配套措施尚未到位,因而不可避免地还存在下述需要引起高度重视的问题。
1、乡镇机构改革和精简人员的矛盾依然尖锐。
按照四川省委、省政府要求,乡镇机构改造与税费改革应同步进行,围绕"减人、减事、减支"进行配套改革。但这方面的实际收效极不理想,由于目前行政体制普遍要求"上下对齐",客观上要求人员编制与之相适应,人员难以精简,并且事实上在乡镇一级也没有可供分流人员的基本渠道。因而实际精简的人员主要是清退临聘人员,对在编在岗人员如何精简根本无法进行。实践表明,希望通过减员减支弥补财政缺口的工作不仅未能取得实质性进展,而且受到了农村基层干部程度不同的抵触,直接影响到基层干部队伍的稳定,这种状况如不改变,将会直接影响税费改革成果的巩固。
2、财政转移支付不平衡加大了不发达地区与发达地区之间的差距。
税费改革后,因农业税、特产税及两税附加政策的调整有了一定的增收因素,但增减相抵,县、乡、镇、村可用财务均出现较大幅度减少,由此产生的财政收支缺口必须主要通过财政转移支付的方式加以弥补。但实际情况表明,由于财政转移支付测算办法的不尽合理,导致了发达地区和不发的成都市达地区政策受惠度明显不同。经济较发达的成都市新都区,农业人口45.39万人,2002年获财政转移支付2070万元,平均每个乡镇所获得的财政转移支付达121.76万元。而宣汉县作为国家级贫困县,农业人口总量达97.84万人,2002年获财政转移支付4404万元,平均每个乡镇获得财政转移支付60.33万元,两者相差1倍左右。由此可见,税费改革具体的政策设计存在明显偏差,经济发达地区和贫困地区之间发展差距有可能因此进一步拉大,这种发展趋势必然构成农民负担区域性反弹的深层隐患。
3、沉重的乡村负债构成农民负担反弹的重大隐患。
当前,我省乡村两级债务问题严重,沉重的债务与农民负担形成恶性循环。税费改革后,新的农业税成为乡镇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乡镇财政负债就成为税费改革绕不开的难题。一方面,税费改革封住了乱收费的口子,扼制了农民负担无序增长的可能,另一方面,税费改革也封住了乡镇干部还债途径。乡村债务成为无法排除的"定时炸弹"。乡村债务量大、面广,构成复杂,如何化解债务是十分沉重和敏感的话题。实际情况显示:各地在税费改革过程中对这一尖锐矛盾采取的是暂时回避的办法,事实是不仅旧债无法锁定,更无法化解,而且新债还在不断增加。改革试点的安岳县,乡村债务高达4.5亿元,由此足见,越是不发达的地区,乡村债务的压力越是沉重,基层政府运转十分困难,这也构成了农民负担反弹的重要隐患。
4、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与社会事业发展面临新的困难。
由于对农村的投入严重不足,长期以来,农村道路、水利、电力等基础设施建设,以及乡村卫生、教育、文化事业发展等;主要是依靠农民出钱出工兴建(办)。这一方面确实加重了农民的负担,另一方面客观上对推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农村社会事业发展也起到了显著的推动作用。税费改革后,因所收农业税及财政转移支付只能主要用于保运转、保吃饭,至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资金则完全没有来源,造成新的项目难以启动,落后局面无法改观,许多再建工程也无力继续,造成的损失十分巨大。基础设施等公共产品供给严重不足是制约贫困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障碍,如果税费的推进在减轻农民负担的同时恶化了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矛盾,从长期发展的角度看令人担心,而这正是我省丘陵和盆周山区当前较为普遍存在的现实矛盾。
5、农村义务教育步履维艰。
农村税费改革取消了农村教育附加赞和教育集资费,农村教育投入由县财政统一调配,乡镇教师工资由县财政直接通过教师工资专户统一发放,这样就有效地解决了教师工资拖欠问题。但另一方面教育投入不足的矛盾不仅没有缓解反而有所加剧。由于乡镇财税总量减少,加之新的农业税中对教育投入没有作出明确比例规定,因此农村教育投入普遍减少的问题十分严重。许多地方上找到县财政索要教师工资,其中包括省级以上部门认可的部分,而一些原来认可的相关费用如班主任补贴、误餐补贴、奖金、课时补贴等仍由所在乡镇或学校自行解决。中小学校危房改造资金,现在也要求主要由县财政直接负担,结果是农村教育经费缺口加大,学校运转困难。如税费改革前安岳县教育投入16090万元,包括:(1)财政预算安排8200万元;(2)学杂费收入2281万元;(3)各种捐集资5609万元;其中:农村教育附加1456万元,社会及学生家长捐资2298万元,排危集资820万元。税费改革后的2001年,全县教育投入14989万元,包括:(1)财政预算内安排12128万元,学杂费收入2861万元,税费改革后,教育投入减少1101万元,造成学校难以正常运行。农村教育经费的较大幅度减少,不仅直接导致农村教育发展面临新的困难,而且也为农民负担增加埋下了伏笔,应当引起关注和重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