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适应全球经济一体化和我国入世后的新形势要求,对农村农业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是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性措施,更是农业由粗放经营向集约经营、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关键性过程。这就要求我们的农业结构调整要按照适应市场、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发挥优势的原则,明确把握好调整方向,进行科学规划实施。
当前,农业发展面临的问题突出地表现在:一是农业经济结构不含林牧;二是渔业比重缩小;三是粮食种植偏大,农产品优质率低,销售不畅;四是特色不明显,价格下跌;五是农民增收缓慢等。故此,当务之急是要进行适应性调整农业结构,解决农产品卖难和农民增收难问题;同时,在结构调整中要根据部分村民有人无地种、有地无人种、有地掠夺式生产的状况,按照依法、自愿、有偿、规范的原则,在农村积极抓好土地经营权流转,探索好土地流转的有效方式,推动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只有这样,广大农民的积极性才能有效地调动起来和发挥出来,农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才能顺利地整体推进。
正确处理好农业结构调整与农民增收的问题
中共中央“十五”计划《建议》明确指出: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不仅关系到农业和农村的发展,而且关系到国民经济的全局。因此,我们必须把增加农民收入作为农村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近年来,农产品总产量虽然在增长,但其品质和结构不适应市场的需求,致使绝大多数农产品出现价格下跌和销售不畅(水稻等粮食),从而影响了农民收入的增加。这就给我们一个强烈的信号:在农产品进入买方市场后,受市场需求的约束,如农产品的生产供给结构不适应市场需求结构的变化,就必须出现增产多、增收少甚至增产不增收的现象。因此,必须把加快农业结构调整作为增加农民收入的一项重要战略性举措来抓,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努力增强农业的市场竞争能力,提高农业生产经营的效益。
正确处理好农业结构调整与确保粮食安全的问题
我国加入WTO后,农业和粮食生产经营面临质量、数量、价格的“三大挑战”,而粮食生产和粮食经营一体化是农业产业化的基础,农业结构调整又是农业经济新的经济增长点,故在当前正确处理好二者的关系显得尤为紧迫和重要。但二者的关系,既是矛盾的,又是统一的。其矛盾体现在:对于四川这样一个人多地少、农业资源相对紧缺的省来讲,加快农业结构调整,必须要压缩一部分粮食生产,否则,农业结构调整就没有空间。其统一体现在:农业结构调整只有在粮食安全有了保障,吃饭问题有了着落,粮食的区域和品种结构优化后,才谈得上加快畜牧水产业和经济作物的发展,才谈得上打好退耕还林、种草养畜、种蔬菜、抓蚕桑、植柠檬等几大特色品牌。
1.要树立新型开放的粮食安全观。因为入世后,我国粮食将按照市场经济的规律,在国内外流动的范围更大,竞争更为激烈,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树立大粮食、大市场、大资源的观念,尽快改变传统封闭式的粮食安全观,使之既能在上规模、上档次、出特色、出效益上做文章,适应粮食安全的要求,又能促进农业结构的调整。
2.要切实保护粮食的生产能力。重点是要继续加强耕地保护,继续加强水利设施建设,继续加强农业科技投入,使粮食的综合生产能力逐步提高,使粮食的品质逐步提升,实现粮增产、钱增收、民受益。
正确处理好政府推动与尊重农民意愿的问题
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是农业结构调整的核心的内容,而农民又是农业结构调整的主体,政府在农业调整中的作用是支持、引导、协调、服务和调控。当前,在处理二者的关系上,要防止政府“越位”和“缺位”两种错误倾向:一种是以农民素质比较差、生产难以组织为借口,继续沿用计划经济下形成的依靠政府行政命令的方式,搞包办代替,剥夺农民的生产经营自主权,即政府“越位”;另一种是以尊重农民生产经营自主权为借口,完全依靠群众自发进行调整,政府却放任自流、无所适从,即政府“缺位”。
1.要切实维护和尊重农民在结构调整中的主体地位,即土地承包权、生产决策权和自主经营权等。政府不能代替农民决策,更不能对农民强迫命令,而应在做好深入发动、广泛宣传的基础上,帮助农民分析市场行情,提供技术服务,指导农民种,引导农民调,帮助农民销,当农民还不理解和接受时,不能把政府的意愿强加在农民头上,允许农民思考和选择,不搞强迫命令。
2.切实发挥政府在结构调整中的引导、服务、协调和宏观调控作用。一是制定好结构调整和农业发展规划及农村产业政策;二是把农民的意愿活动引导到发展规划的框架之内;三是为农民提供市场和科技服务;四是培养农民的竞争能力,引导农民顺利地进入市场;五是规范市场秩序,提供公共服务;六是为农民的农业结构调整提供必要的资金支持和协调贷款工作。
正确处理好传统守旧和创新发展的问题
在结构调整中,必须从自身优势出发,突出特色,处理好传统守旧耕作与创新增收发展的关系。实现创新是结构调整的根本,又是农民增收的关键,更是结构调整的助推器,而传统守旧耕作,在外国安全、绿色食品,质优、价廉的农产品涌入我国市场后,我国农副产品就会导致卖难和增产不增收。如果没有特色农业和观光农业,没有名、特、优产品和品牌,何谈打入国际市场、出口创汇?更何谈农民增产增收?因此必须正确处理好传统守旧与创新发展的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