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主页 Sun
您当前的位置是 :首页> 专家论坛
|

劳务输出是欠发达地区农民脱贫致富实现小康目标的有效途径

劳务输出是欠发达地区农民脱贫致富实现小康目标的有效途径

作者:秦伟   文章来源:   发表时间:2013-12-20    点击量:

  内容提要:十六大报告提出了新世纪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所在,而新县农民的实践证明劳务输出是一条欠发达地区农民脱贫致富、实现小康目标的有效途径。

  十六大报告提出了新世纪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而在全国实现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小康社会,重点和难点都在农村。江泽民同志指出:没有农业的牢固基础,就不可能有我们国家的自立;没有农业的积累和支持,就不可能有我国工业的发展;没有农村的稳定和全面进步,就不可能有整个社会的稳定和全面进步;没有农民的小康,就不可能有全国人民的小康;没有农业的现代化,就不可能有整个国民经济的现代化。就我国的国情来说,占全国总人口2/3的农村人口还不富裕,小康是低水平的,在全国发展也是不平衡的,处于低水平的温饱。因此,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是实践“三个代表”,落实十六大精神,实现农村小康目标,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所在。而近期我国增加农民收入的根本出路在于把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出来,因为中国农村最根本的问题是农民人均占有的资源量太少,劳动生产率太低,一个农民平均只有一亩地,农民人均耕地仅为世界农村人均耕地的1/3。世界各国的经验表明,一定要想办法把剩余劳动力转移出来,转移出来后才能扩大农户种地规模,才能搞好附加值高的农业,每个农民占有的资源量大了,上规模了,就会富裕起来。从经济学的观点看,工业化过程的实质就是把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出来,转移到工商业等非农业产业中就业。新县农民的实践又一次证明,劳务输出是欠发达地区农民脱贫致富,实现小康目标的有效途径。

  一、欠发达地区农民脱贫致富的大胆尝试——劳务输出

  新县位于河南省南部,是全国著名的将军县。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这里是鄂豫皖苏区首府所在地。当时全县不足10万人,有5.5万人为革命献出了生命。由于战争创伤和地理条件制约,长期以来,新县经济发展缓慢,群众生活十分贫困,到1993年全县经济仍然处于“三不过一”的发展状况,即县内生产总值不到一个亿(7700万元),县财政收入不足100万元(98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不足100元(98元)。82%的农民生活在温饱线以下,属国家重点贫困县。20世纪80年代中期实施扶贫开发,新县根据山多耕地少,农村劳动力资源丰富的实际,在大力发展板栗、银杏、茶叶等林果业的同时,坚持把劳务输出尤其是涉外劳务输出作为扩大对外开放,发展外向型经济,加快老区经济发展,帮助农民脱贫致富奔小康的突破口和着力点来抓,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20世纪80年代中期,中国建筑公司、河南省建筑公司和郑州市的一些国有建筑企业先后到新县招收了一批农民合同工,拉开了新县劳务输出的序幕,从此一大批土生土长的青壮年农民走出了世世代代依附的黄土地,到大中城市和国外务工经商,劳务输出逐渐成为新县富民、兴乡、强县的一个重要支柱产业。据统计,全县每年外出务工人数达6万人,约占农村总人口的1/4,占农村劳动力的一半以上,全县每户平均有一人常年在外务工。新县既是全省外派劳务人数最多的县,也是全省劳务创汇最多的县。1999年、2000年新县劳务输出公司连续两年被河南省外经厅评为“外经工作”先进企业,2001年被河南省对外开放领导小组确定为全省十家重点外经企业。1999年国家外经贸部授予新县直接对外劳务输出经营权,成为全国四家具备涉外经营权的县级公司之一。2000年10月,经外经贸部批准,新县又获得了外派劳务培训资格。目前,新县以涉外劳务为主的劳务输出规模更大、输出人数更多,输出领域更宽,由过去单一向国内输送转变为向国内国外双向输出,其中涉外劳务人员稳定在2100人左右,年均劳务收入3亿元。在务工层次上,由过去的体力型逐步转向管理、技能、智能等综合型,昔日的“打工仔”变成了今天的“大老板”,加快了农民脱贫致富的步伐,有力地促进了县域经济的发展。中国“入世”后,国际劳务合作赢得了良好的发展机遇,由于新县拥有对外劳务输出经营权,因而可将其劳务人员输出到欧美等发达国家,新县劳务输出的前景更广阔。

  二、劳务输出是欠发达地区农民增加收入、实现小康的有效途径

  1.从事劳务是现阶段农民增收致富的一条重要途径。近年来,受农产品价格下跌的影响,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然而,工资性收入却持续增长,成为农民收入增长的重要来源和新亮点。1994—2000年间,我国农民人均纯收入从1220.98元增加到2253元,增长84.5%,增长速度却从32.8%下降到1.9%。家庭经营纯收入的比重从72.73%降低到1999年的65.53%。特别是家庭经营纯收入1998年、1999年分别减少0.46%和1.2%,出现绝对减少的局面,与此同时,工资性收入增加额提高率从22.87%提高到165.8%,家庭经营地位的下降和劳务经济地位的提升,说明劳务经济成为农民增加收入的主渠道。当然我们并不否认调整农业结构、农业产业化经营、减轻农民负担、发展乡镇企业和实施城镇化等举措在增加农民收入方面所起的积极作用。随着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及改革开放的深化,城乡一体化步伐将进一步加快,农村劳务经济发展的新阶段即将来临。新县作为一个贫困县,在农产品价格下跌阶段,也正是依靠大量农村劳动力外出从事二、三产业,在脱贫致富、增加收入方面闯出了一条新路。新县向国外输送劳务(研修生)4127人次,目前在境外2100人,人均年创外汇4万—5万元,仅此一项每年为全县人均增收218元。新县有近 3000户农民通过在国外务工而走小康之路。

  2.劳务输出是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的有效途径。我国是一个典型的农业富余劳动力大国,目前有超过1亿农民在城市就业,未来几年是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高峰期,还将有1.5亿农民拥向城镇,从农业转向二、三产业,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任务非常艰巨。改革开放以后,数以千万计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汇集成浩浩荡荡的劳务输出大军拥向东南沿海、拥向大城市、甚至拥向国外,寻求脱贫致富的出路。劳务输出实际上是联产承包责任制之后,中国农业生产力获得解放,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外转移的一种特殊方式。新县是一个农业县,农村富余劳动力多,为充分利用和开发劳动力资源,变劣势为优势,新县设置了劳务输出公司,专门负责全县的劳动输出管理工作。目前全县每年外出务工人数有6万余人,占农村劳动力的一半以上。劳务输出已成为新县富余劳动力转移的一个重要途径。

  3.富裕后的务工人员返乡带领群众“二次创业”共同致富。在外务工人员在经济发达的城市和国外务工经商,先进的思想观念、科学的管理方式、文明的生活习惯改变了他们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他们通过学技术、挣票子,解放了思想,转变了观念,增长了见识,积累了资金,熟悉了市场,增强了发展市场经济的胆识和气魄,许多农民是“一年土、二年洋、三年回家办工厂”。目前,新县全县投资数万元以上,从事山场开发,个体经营的有100多人,绝大部分是多年在外务工的回乡青年。这些回乡创业农民是新时期农村宝贵的人才资源,成为新县经济建设的主力军,他们不仅创造了财富,繁荣地方经济,增加了地方财政收入,而且产生了巨大的社会效益。他们创办的企业多属劳动力密集型企业,为当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提供了新的就业机会。今后,各级政府应以热情的态度、优惠的政策、优质的服务,积极吸引鼓励在外打工农民返乡创业,投资建业。要像抓项目一样,一方面抓农民输出,另一方面抓打工农民回乡创业,培育本地经济发展的新的增长点。同时,结合农村小城镇建设,引导打工回乡创业的农民到小城镇兴办企业。小城镇要优化发展硬环境和软环境,为打工农民回乡创业创造更大的发展空间。这样,由“打工潮”走向“企业潮”,又会形成“小城镇潮”,农民在中国现代化建设中将会发挥主体作用。

  4.劳务输出带来的经济收入改善了农民生活,促进了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劳务人员吃在外、省在家、挣的票子寄回家,每年年底都有大量资金通过邮局、银行从全国各地寄到务工人员家里,新县国内外劳务输出总收入累计超过16亿元以上,仅2001年全县劳务输出收入达3.2亿元,农民人均收入800多元。这些资金的流入,不仅提高了城乡劳动力的生活水平,同时也改变了农村贫穷落后的面貌,增强了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在新县农村,土坯墙、茅草屋少了。2001年,新县遭受多年不遇的旱灾,劳务输出成为新县开展生产自救,广开就业门路,积累发展资金的重要支撑,对新县的生产自救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5.劳务输出对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首先是对经济增长作出了贡献:据世界银行估计,在1978-1995年中国GDP平均年增长为9.4个百分点中,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到生产率较高的工业、服务业,贡献了其中1个百分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到生产率较高的非国有部门贡献了另外的0.5个百分点。美国著名学者Johnson认为,在今后30年,如果中国的人口迁移障碍被逐渐拆除,城乡收入水平在人力资本可比的条件下达到几乎相等,劳动力转移可以对GDP增长率贡献2-3个百分点。其次是有利于资源合理配置,改善了劳动力与其他生产要素结合的比例关系,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再次是农民进城务工促进了城市经济发展,农民工大量进城并没有与城里人“抢饭碗”,也没有对城市下岗职工再就业构成实质性威胁。因为目前劳动市场具有明显的层次性,农民工与城镇居民在文化程度、职业技能和就业取向等方面具有明显的差异,决定了两者分处于劳动力市场不同的需求层次。农民工在城市从事的大多是低工资、脏、苦、累、险和其他城里人即使下岗也不愿干的工作,而提供的是城里人生活中迫切需要的家政、护理、环卫、餐饮、建筑、保安等服务,对促进城市经济发展,方便城里人生活等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实践证明,劳务输出对缓解农村富余劳动力带来的就业压力、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密切党群关系、干群关系,保持社会大局稳定都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是欠发达地区农民自己开辟的一条破解增收难题的最现实、最有效、最快捷的途径,是改革开放后的中国农民为摆脱贫困、追求富裕、实现小康目标的又一项伟大创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