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农民职业转化是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和现代化的基本趋势和必然要求
农民问题始终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根本性问题。不同的历史时期的农民问题有着不同的内涵和要求。现代化进程中的农民问题的基本内涵是减少农民数量即使农民跳出“农门”,实现职业转化。这也是解决农民问题的关键。由农业人口占多数的以手工劳动为基础的农业国转变为非农人口占多数的现代化的工业国是我国现代化的历史任务。
农民职业转化,从根本上说,是在现代化进程中,农民改变的自然经济、半自然经济的农业小生产为基础的生产生活方式、思想价值观念等,实现向产业化、商品化、现代化生产方式和城市化生活方式的转变。在现代化进程中,随着农业科技的广泛运用,农业劳动生产率普遍提高,必然产生大量农业剩余劳动力,农民逐步离开土地、农业,转变为工厂和城市的非农劳动者,实现职业转化。即使是继续从事农业的劳动者,其社会身份、生产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收入水平等也将发生相应的变化。在基本实现现代化,进入发达国家行列后,农民阶层的身份职业转化基本完成,传统意义上的农民消失,新式农业劳动者的数量极少。法国社会学家孟德拉斯把这一现象称为“传统农民的终结”。
长期以来,农民事实上被视为低贱的职业,农民几乎成为“贫穷、落后”的代名词。广大农民渴望改变自己的身份、转变自己的职业,成为工人、干部和城里人。但是国家的户籍、就业等一系列制度将人们区分为不同的职业群体,使城里人和乡下人、干部工人和农民之间形成了一道不可逾越的鸿沟,完全限制了社会成员的流动,农民没有转变身份、职业的自由,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也很缓慢。改革开放以后,农民冲破了旧体制的束缚,开始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经济有了很大的发展,但大量农业剩余劳动力在地区和行业之间流动,彻底完成农民职业转化的农民人口数量十分有限,农民职业转化严重滞后于经济结构变化和社会发展进程,数亿农民的职业转化已成为我国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和现代化的主要制约因素。从世界各国农业发展的经验和事实来看,在农业现代化过程中,农业劳动力不断减少,农民逐步富裕,是一个普遍规律。经济发达国家,农业也很发达,农业劳动力在总人口中的比例很低,一般都在6%以下。例如美国,农业高度发达,只有2%的农业劳动力人口,生产出占世界粮食产量的1/5,每年向世界市场提供50%以上的大豆、稻米、小麦、棉花和近1/3的饲料粮,外汇收入的2/5来自农业。20多年来,我国进行了大规模的工业化建设,工业化进入快速发展阶段,本应伴有大量农民进城,农民人数随之大量减少,但结果却不然。1978年我国农业人口7.9014亿,到1998年增为8.6868亿。20年增加7854万人,平均每年纯增392.7万人。就经济结构来说,我国已是工业化国家,而从就业社会结构来看,则还是农民社会。按照世界银行《1996年世界发展报告》排序,中国城市化水平列世界倒数第24位,比人均GDP水平还落后15位。到20世纪末,中国的农业产值比重已缩小到国民生产总值的17%左右,但农业劳动力还有4亿多,其中2亿多为剩余劳动力。这使农村就业压力很大,耕地、农业生产环境压力很大,对采用新科技、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产生极为不利的影响。农民职业转化问题已严重制约着我国的现代化进程。中国要实现现代化,不可能八、九亿人搞饭吃。邓小平曾深刻地指出:“大量农业劳动力转移到新兴的城镇和新兴的中小企业。这恐怕是必由之路。总不能老把农民束缚在小块土地上,那样有什么解决?”
二、总体较低的文化科技素质制约着农民职业转化
我国经济体制改革首先在农村肇端,极大地解放了农村的生产力,使农村经济迅速发展起来。但农村经济要进一步发展,农业和农村要现代化,仅有第一步农村改革是不够的。现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面临新的跃迁,这就是要从自然经济向商品经济转变,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转变,同时也是第一产业为主向第二、三产业为主转变,从农村向城市转变。而要实现这种转变,关键是农民职业的转化。但是,总体较低的农民文化科技素质,制约着农民职业转化。根据2000年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统计资料,全国农村人口仍占全国总人口63.8%(按户籍统计,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73.3%),全国文盲人口8507万,其中绝大部分在农村。2000年农业劳动力受教育年限为6.79年,小学以下文化程度的达54.17%。据2001年中国科协对中国公众科学素养的调查,具备科学素养的农村居民仅占0.4%,仅及城市居民这一比例3.1%的1/7。另据有关研究预测,到2010年,我国农民平均文化程度也只能达到8年(初中水平),而发达国家20世纪80年代就已达到11年,目前在12年以上。并且,由于长期受计划经济和小农经济的影响,农民的市场意识比较淡薄,信息接受能力与反馈能力差,适应和参与市场竞争的能力弱,经营管理素质缺乏。因而比较难以转化职业以适应现代化发展的需要。
农民受教育程度、文化科技素质水平对其就业、职业转化主要有两方面的影响。一是教育文化水平低影响农民找工作的概率,影响农民向城市转移的可能性。城市是文明的产物和发达的标志,具有严密的组织结构和严格的管理制度,政治、经济、文化等各项工作对管理者和普通居民的文化科技水平要求较高。我国工业化和城市化率还很低,从长远看,仍需要大量的农业剩余劳动力。但是,工业化和城市化以及整个社会的现代需要的不是现有的低素质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而是受过良好教育、训练有素的劳动者。但是,提高广大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他们很难在短时间内具备适应城市生活的习惯、心理、组织纪律性、技术和知识。并且,大量低素质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涌入城市,还会带来一系列社会问题。因此,农民素质低,严重制约着农民向城市转移,实现职业转化。二是教育文化水平低影响农民向非农产业转移的概率。传统经济以农业为基本产业,农业劳动力众多,而现代的商品经济则以工业为基本产业,农业劳动力很少。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村的现代化,农民要富裕,仅靠农业本身的发展是不可能的,必须在农业发展的基础上发展第二、三产业,使农业的剩余劳动力向第二、三产业转移。而从简单的体力劳动向具有专门劳动技能的岗位转移,必须具备一定的科技文化素质。从大量现实实践看,在农村率先脱禽土地,进入第二、三产业,实现职业转化,富裕起来的人,基本上是文化技术素质较高的人。乡镇企业可以说是我国农民职业转化的最重要的渠道和方式,也是实现农村工业化、城市化的有效途径。因此,乡镇企业的发展对农村现代化以及农民职业转变意义重大。但是,乡镇企业是在我国特殊的经济、社会、文化背景下发展起来的,基本上属于粗放型的劳动密集型产业,现在,发展面临着新的困难和矛盾,最主要的就是农民的文化科技素质较低,不能适应其发展、升级的要求,严重制约着农民职业转化。
三、发展农村教育提高农民素质,是促进农民职业转化的基础和前提
农民是农村经济和社会活动的主体,只有农民素质的提高,农民数量的减少,才会有农村社会的真正发展和农业现代化的实现。从发达国家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历史来看,农村的现代化过程是一个农民知识化,农村城市化的过程。农村教育是传播文化科技知识的媒介,是进行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提高农民素质的主渠道。农村教育决定了农民对科技的认识、接受、掌握和运用的程度,同时也会改变和提高农民的市场意识、经营观念以及参与竞争的主动性。因此,发展农村教育,提高农民文化科技等综合素质,是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和农民自身职业转化的基础和前提。马克思在《资本论》中说:“要改变一般人的本性,使他获得一定劳动部门的技能和技巧,成为发达的和专门的劳动力,就要有一定的教育和训练”。美国著名经济学家、人力资本理论的创始人西奥多·舒尔茨在其著作《人的投资人口质量经济学》中也曾断言:“改善人类福利的决定性生产要素不是空间、能源和耕地,决定性要素是人口质量的改善和知识的增进。”
1.加强农村基础教育,为农民职业转化提供必要的文化基础。农村教育主要是基础教育,基础教育对提高人的素质有着基础性、根本性、全面性的重要意义。农村基础教育的主要任务和基本目标是普及9年制义务教育,不断降低农村人口的文盲半文盲数量,提高农村人口的整体文化科技素质。同时通过正规的基础教育,带动和促进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和深化。农村教育是提高农民文化科技素质的根本途径。没有一定的教育文化水平,农民就没有能力、没有办法脱离农业、农村,实现自身职业转化。加强农村基础教育,首先就要切实办好农村中小学,普及9年制义务教育,有条件的地方,争取普及12年制义务教育,使农村儿意、青少年能够受到良好的学校教育,为培养未来的新一代农民和农民实现职业转化打下坚实的文化基础。但是,根据国家统计资料,我国农村人口的9年制义务教育尚没有普及。到1998年,我们还有理由认为没有完成9年制义务教育的农村学生至少在30%,也就是说,在农村9300万在校小学生中,至少有2—3千万农村小学生不能完成9年制义务教育。显然问题是相当严峻的。如果再考虑到农村小学、初中的教学质量较低,则问题是十分严峻的。因此,必须加强农村基础教育,强化农村义务教育。通过各种经济的、行政的、法制的和道德的措施,尽最大努力普及农村义务教育。农村教育落后的状况再也不能持续下去了。
2.发展农村职业技术教育和成人教育,提高农村的文化科技和专业技术水平,促进农民职业转化。
由于受传统计划经济体制和教育观念的影响,目前我国农村教育结构还不尽合理,主要表现在过分偏重普通基础教育,而农村职业技术教育和成人教育相对比较薄弱,远远不能适应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而发达国家都有发达的职业技术教育和继续教育。如荷兰,只有27万农民,却有1200所初级以上的各类农业职业技术学校,90%以上的农民具有中专以上文化程度。随着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农业和农村工业中科技含量越来越多,因而对其劳动者的文化、科学和专业技术水平提出更高的要求。同时,农村经济正从产业单一化向多元化转换,这种转换需要多种类型的人才和掌握一定技术的劳动者。因此,应该充分发展农村职业技术教育。农村职业技术教育办学形式应灵活多样,学习期限可长可短,职前培养和职后培训相结合,专业设置除面向农业生产外,还应面向第二、三产业,除了为农村培养造就大批适用的专门技术人才外,还要特别重视经营管理人才的培养,重视为发展乡镇企业和乡镇服务行业培养和培训人才,重视向城市输送合格劳动力的培训,以促进农民职业转化。此外,还可以通过其它形式加强对农村劳动力进行培训,如利用广播、电视、函授、举办专门培训班等。办好农村文化站和图书室,通过报纸、杂志、图书、音像资料及其它书面资料向农民传输各种致富信息和途径,对农民进行文化科学和专业技术教育,提高农民文化科技素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