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中国加入WTO后,给农业带来很大的冲击。大规模的产业调整将会引起新一轮的"民工潮"。面对情况,配套的措施应加紧制定、实施,一方面要加快城市化的进程,增加就业机会,另一方面政府应采取新的"减员分流,双向流动"措施,解决农民进城的诸多限制。
人口的地区转移,在一切现代化国家,几乎毫无例外地都曾有过类似的经历,并且往往都带有规模性。直到19世纪,美国农村人口仍占全国人口的80%以上,他们的人口转移,集中到大中城市只是近百年的事情。至于英国的农村破产,导致农村人口在17、18世纪集中的、大规模地流入城市,更是触目惊心的场景。所有这一切,都是生产力迅速发展的结果。现在,随着我国生产力的迅速发展,产生的人口大规模地迁移和流动也是必然的,但从短期来看,这种大规模的冲击城市又会带给农村和城市方方面面的问题。因此,在谈到入世后对中国某些产业的影响时,朱镕基总理表示最担心的是农业!在市场一体化的新形势下,低廉的国际农产品价格将使农民必须作出新的选择。更大的民工潮将在不远的将来出现,研究对策,积极引导才是出路。
一、加入WTO后"民工潮"的变动趋势及特点
入世后,由于我国在大宗农产品方面的比较优势已经消失,入世已促进我国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必须按照国际比较优势进行合理的生产,因此不可避免地将产生农业劳动人口转移问题。在这个过程中,有近千万的农业人口将转向非农业部门。但是,由于宏观经济方面需求不足,城市下岗人数也急剧增加,农民尽管有外出打工的冲动,却越来越感到就业的压力和困难。从全国范围来看,流动人口的规模和范围仍呈现上升趋势,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1.规模经营、农产品品种结构、产业结构的调整助长民工潮
根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提供的资料显示:"加入WTO后,中国的小规模农户将面临欧美大农场主的竞争。中国农民将被迫让出300多亿元的粮食和棉花的国内市场份额"。据此计算,农民的人均纯收入将因此而下降2.05%。未来很长时间里,种植业收入下降的趋势不是短期现象,而是一种中期趋势。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的一项研究显示,2000年农民从种植业中得到的纯收入比1992年已下降了17%。还应强调的是,我国耕地资源紧缺,人均耕地占有量不足0.4公顷,这就限制了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如果不能减少农业生产力,增加人均土地占有,农民从农业中得到的收入即使还能有所提高,其增长也将是缓慢的。过去几年,我国主要农产品价格如小麦、棉花等均高于或接近于国际市场价格,而且品质还不如人。虽然粮食进口有配额限制,但统一市场价格将逼迫农业降低成本,实行规模经营,届时大量过剩劳动力会涌入城市。
根据统计局的调查,2000年,农民的工资性报酬已站到其纯收入的31.1%,农业部对320个县的320个村庄的固定观察点的调查显示,农民外出打工收入占家庭纯收入的比重已从1990年的9%,提高到2000年的23.6%,成为农民家庭收入的重要来源。这一利益驱动与外来产品的冲击合在一起,无疑大大助长民工潮。许多分析家预计加入WTO后按规定要削减农产品的关税壁垒,届时将新增数以百万计、数以千万计的民工进入就业市场。
加入WTO后农业面对的是由众多缔约国家组成的世界大市场,必须按照其要求重新审视并确定品种结构和农业内部产业结构的调整方向,随时根据价值规律作用所显示的信号而不断变换调整方案。就目前来看,在这种竞争中,中国农业处于明显的劣势。在加速农产品的商品化和市场化、国际化进程中无疑要挤掉相当一部分农民的饭碗,他们为了生存,将开始"流浪生涯"。
2.外出打工的农民并非是被本乡本土农业生产排挤出去无所事事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而是各地农村中的骨干或精华,平均年龄在22-25岁。加入WTO后的最初几年,正是我国在农村全面实行9年义务教育的年轻人走出校门的时候。这批年轻人文化程度绝大部分为高中、初中文化,小学文化程度的人数已经不多,而且通常情况下,具有一技之长。主要从事第三产业和建筑业。
3.从劳动力流动的区域来看,已经由最初的限于本县、本省内的流动变为主要向省外流动,且主要是经济较为发达的省份。如,以1997年安徽的流动人口为例,全省流向省外人口达236.1万人,占全部流动人口的77.5%,且主要集中在经济较发达的江苏、浙江、上海、广东、北京五省市,流向上述五省市的人口合计179.6万人,占该省流向省外人口的70%以上。加入WTO后最先受益的是纺织、港口等劳动密集型行业,而这些主要分布在上述经济发达地区。人口流向也就集中了。
4.从劳动力流动的时间来看,由农闲时季节性外出向常年性外出发展。据安徽省调查,全省外出的劳动力中,常年性外出的约占40%以上。季节性外出集中在夏收夏种、秋收秋种和春节前后,形成一年三个小周期;常年外出的农民工的流动则一般在春节前后形成高潮,这也是导致春运期间铁路运力紧张的一个重要因素。随着加入WTO,农业产业化、规模化经营的发展,常年外出的民工所占比例将会越来越多。
二、应以积极的眼光看待民工潮
1.外来劳动力在加大就业压力的同时也增加新的就业机会
今后五年将是农村劳动力供给的高峰期。据预测,每年将新增劳动力857万人。这将给"城里人"造成心理上的压力。他们不禁担心:农民工会不会抢我们的饭碗?
事实上,外来劳动力在加大就业压力的同时也促进了城市自身的就业增长。从大处看,外来人口导致城市经济总量的扩大,必然带动就业总量扩大;从小处看,外来人口交纳的数量可观的各种税费,直接提高了政府用于支持再就业财力。虽然最近国家计委要求取消民工7项费用,但必要的管理收费仍然存在。据统计,上海市政府每年从每个外来劳动力收取600元管理基金,其中大部分用于再就业工作。这是农民工对城市就业所带来的直接贡献。
2.历史经验告诉我们:近年来经济的迅速发展,离不开农民工的贡献
据世界银行估计,在1978-1995年GDP年均增长9.4个百分点中,就业不足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到生产率较高的工业、服务业,贡献了1个百分点。另一方面,低廉的劳动力还为国民经济提供了重要的积累。按有关收入及福利标准测算,国企职工的年均收入约比农民高127%,达7381元。这就意味着每雇佣一个农民工,就等于节省了7381元的工资性支出。或者说,每一个农民工为雇主的利润或通过产品价格的下降为消费者福利和整个国民经济的积累贡献了7381元。如果以1999年的统计数字,9546万农民工计,则剩余积累为7046亿元,相当于当年国内生产总值的9%。从中国的经济发展的过程来看,外来劳动力为经济的增长作出了贡献。据清华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的潘文卿测算:1986-1990年,由于中国经济既经历了较高的通货膨胀、又受到国内首次市场"疲软"的冲击,宏观环境较差,从而使得经济效益出现较大程度的滑坡。这期间,GDP年均增长率为7.9%,劳动力年均增长5.1%。由于农业劳动生产率出现了绝对下降,社会总劳动生产率年均增长率仅为2.6%,它对GDP增长的贡献降低到33.7%。这一时期,由于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速度有所放慢,因而对劳动生产率增长的贡献降为17.8%。加之劳动生产率对GDP增长的贡献降低,从而使得这一转移对社会GDP增长的贡献受到影响,其贡献率下降到6%。
1991-1997年,随着中国宏观经济环境的改善,GDP年均增长率上升到11.2%。同期劳动力年均增长1.8%,劳动生产率年均增长9.8%,两者对GDP的增长贡献分别为11.0%与88.0%,后者远远超过前者。在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中,由农业劳动力转移带来部分占22.4%。农业劳动力转移对GDP增长的贡献升至19.7%。将后两阶段合在一起看,1986-1997年,中国GDP年均增长9.9%,劳动力与劳动生产率的年均增长率分别为2.8%与6.8%。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对劳动生产率增长的贡献为20.2%,对GDP增长的贡献为13.9%。所以有关专家指出,如果处理得当,农民进城不会酿成大的危机。对大中城市和沿海发达地区而言,流入的劳动力是一种廉价资源,有利于降低工资成本,增强产品竞争力;对农村腹地而言,劳动力的流出,有利于提高本地劳动力的就业水平,增加本地的收入和资本积累,为经济起飞创造条件。历史上有先例:墨西哥加入WTO后,对农业冲击很大,约一千万农民失业,但因其靠近北美,北美的劳动力市场吸纳了大多失业的农民,并没有造成大的动荡。
三、政府应选择的就业战略:减员分流,双向流动
加入WTO后,农村剩余劳动力大量增加,将会对本来已处于艰难之中的就业形势添加新的压力。将有越来越多的农民兄弟加入进城务工的队伍,但到底有多少人进城,将很难预计。因为农民能否进城不仅取决于其自身的愿望,而且与城市的态度、容纳能力以及政府的相关政策等紧密相连。其实农民也有经济意识,也是明智的,不是盲流。如果找不到工作、赚不到钱,他们是不会进城的。农民会通过进城的预期收益以及需支付的成本的比较来进行选择。就目前来看各种人为因素导致农民进城的就业成本明显偏高。即使国家计委要求取消如暂住费等7项费用,但是从长远看仍然较高。
最近几年,城市内部的就业形势趋于严峻,很多城市因此加强了对外来劳动力的就业限制。笔者所在的地方政府就规定了约20种岗位限制外来劳动力就业。我国现行户籍管理制度也使农民工处于边缘地位,其在住房、医疗、职业介绍、子女教育等方面也面临一系列实际困难。有关专家强调:"如果农民进城的现实要求在体制调整中得不到适当体现,他们在城市社会的边缘性地位将愈加突现,既不利于解决城市问题,也不利于解决农村问题。因此入世后,政府有义务切实推进农民进城的顺利进行"。笔者认为应从以下两个方面制定战略措施:
1.加快城镇化建设,吸收农业剩余劳动力
"十五"计划纲要指出,积极稳妥地推进城市化,提高城镇化水平,是解决农业剩余劳动力的重要途径,也是促进城乡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战略。城镇化过程要求农业人口比重下降,工业、服务业人口比重上升,人口和产业向城市聚集,社会分工进一步细化,必然会创造出更多的就业岗位,不仅有效地吸收了大量的农民工,而且促进了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
其实民工潮并不是个十分可怕的问题,世界上有很多国家的经验值得借鉴。例如美国,在新技术发展过程中就曾以新技术挤掉了很多人的饭碗,但他们后来又找到了新的工作。任何事情都包含对立统一两个方面,失业和就业是辩证统一的。往往一些产业和品种的消失,使得另外一些新的产业和品种得以产生。其中服务行业就是一个张力很大的混合体。目前西方发达国家服务行业占其GDP的70%-80%,而我国还不到30%,比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水平还低。第三产业的就业人数只占全国就业总人数的12%左右,而许多发达国家第三产业就业人数占就业人员总量的60%以上,发展中国家为30%。可见,我国的第三产业发展空间较大,具有巨大的潜力。我国第三产业的发展水平只要能达到发展中国家平均水平,就意味着一个亿以上的剩余劳动力就业问题得到解决。加快发展服务业,扩大第三产业应成为我国加快经济发展、解决失业和增加就业的战略性选择。
当务之急是制定就业政策,做好应对大规模人口流动的准备。不仅国家要准备,各个地区也应根据具体情况准备。实际上农民工的收入水平与教育程度有关,希望进城的农民从现在起就应做好相关知识的储备。要参加培训、自己给自己投资。与此同时政府应在农民就业、城市定居等方面放宽限制,定期发布职业需求和职业技能要求方面的信息,给农民工以切实的就业指导。
2.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提高农民收入,并利用国家优惠政策吸引城镇高素质人才向农村流动。
现在农产品出现供过于求"卖难"的问题使农民收入增长缓慢是产生农业劳动力向城镇转移的主要原因。农民收入少,对农业的投入就有限,农产品的结构调整就更加困难,农业现代化建设就无从谈起。国家应着眼于农业发展的客观规律,制定相应的倾斜政策予以扶植,提高农业科技含量,进行结构调整,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的农业,提高劳动收入。利用我国加入WTO的大好时机,将市场扩大到国际竞争市场,走"出口导向"的路子。由于农业本身就是一个劳动密集型产业,我国又是典型的劳动富裕型国家,因此在农业方面具有比较优势,只要坚持以质取胜的原则,努力提高农产品质量,必然会增强农业的市场竞争力。只要在农业方面的利益增加了,开展有偿技术服务以吸引城镇高素质人才向农村流动就有了可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