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就农村中农民素质状况分析,阐述尽快提高农民素质,加快农村经济发 展的措施。
关键词:素质;措施
中共中央“关于农业和农村工作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指出:“加速推进农村精神文明建 设,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新型农民”。对于“科教兴农”、推动我国农 业、农村经济的综合开发,使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上台阶、上水平是一项首要的紧迫任务。 当前,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和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这主要是农民的科技素质低, 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推广率低,大量的科技成果不能转化为生产力的结果。发达国家科技成 果的 转化率80%左右,而我国仅30%左右。绝大部分科研成果得不到有效的推广和利用,很重要的 原 因就是广大农村、农民对不少先进的科技成果,难以认识和接受。和国外相比,尤其是和发 达国家相比,就文化素质来看,美国的大部分农场主都是农学院毕业生;德国农民中有67 % 的人是大学毕业生,532%的人接受过二至三年的职业教育;日本的农民中,大学生占农民 总数的59%以上。我国目前却难以和这些国家相比。据山东省有关资料统计,全省农村劳 动 力中,高中及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约占5%;每万亩耕地仅拥有大专学历的农业技术人员39 人,与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要求极不相称。急需尽快提高农民的科技素质,加快农村成人 高等教育步伐。我国在成人教育方面起步较晚,但发展较快。据有关资料统计,成人高等学 校在校生人数已接近普通高校在校生。不管是自考,还是函授、电大、夜大等参加人数越来 越多,这是成人教育的大好形势,但是,从生源成份看,真正来自农村的考生很少,学成后 进城镇工作的较多。尤其是落后、偏远地区的学生,大都愿意到发达地区,条件好的地区和 单位工作,存有不愿再回落后地区的想法。人才外流是农村经济,特别是落后地区经济发展 缓慢的主要原因。如何尽快发展农村成人高等教育,使有文化的农村青年主动学技术,并扎根农村,为发 展 农村经济出力,这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要解决好这一课题必须抓住机遇,解放思想,改 革创新。
首先是抓机遇。当前,最大的机遇来自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党和国家提出积极发展各种形式 的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新型农民的政策,给农村 成人教育带来新的机遇。这对于拓宽成人教育路子,提高教育质量,扩大生源,将起到很大 的推动作用。另一方面是抓住农村生产向二、三产业发展,推进农业向商品化、专业化、现 代化转变,在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的进程中,急需大量的农业科技人才的机遇。这是 开发农村生源的有利时机。目前农村中,有两部分人科技意识最强。一部分是农村中的应往 届高初中毕业生。即中考和高考落榜生,他们被称为农民中的秀才,是农村劳动力中的活跃 分子,是农村中潜在的人才资源。他们求知欲最强,最厌恶沿袭旧习,也最善 于接受新东西,希望科技致富,是农村中不可忽视的后备人才。就山东省的情况看,每年高 考落榜生都有十几万人,占毕业生的50%以上。约计,山东省流入城市打工的农村青年近六 、七千万人,他们正是学知识的时候却失去了机会 ;另一部分是农村中那些思想素质较好、头脑灵活敏感的人。是农村科技推广工作的骨干和 带头人。他们虽然文化偏低,但有经济头脑,科技意识强,善于钻研,勇于进取。以上两部 分人员最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大潮,是发展农村经济,走科技致富道路的骨干力量,是农村 奔小康的尖兵。如果对他们少加培训,将成为农村经济发展不可忽视的人才,抓住他们,就 是抓住了人才,抓住了机遇。
二是解放思想。随着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变化,第一产业产值在急剧下降,二、三产业产 值在不断上升的同时,农民们观念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渴望成才致富。但参加学习生源少 的主要原因是缺乏一定的激励政策。在农村和城市还存在差别的今天,他们既渴望成才,建 设美好家园,又有向往城市的思想。尚若政策有利,他们便会安心在农村生产。江苏淮安 市范集乡的作法也证明了这一点。1997年9月9日,范集乡投资45万元,从全乡各村民主推荐 (每村2名)的258名应往届高中毕业生中,经面试、政审、组织考察,选拔出46名进高校脱产 学习3年,拿到国家承认学历的大专文凭后全部回村担任村级领导职务。报名者甚多, 范集乡的作法值得推广和学习。在职业技术教育方面,不管是自考、函授、电大、夜大,或 其他形式的学习,农村考生取得大专毕业文凭的,并愿意回农村或留在本村的,乡镇和村委 可视情况聘请他们为村级技术员,并和村委会成员一样,享受一定的补贴待遇,有组织能力 的可进领导班子。乡镇对有学历的青年农民定期考察,有突出贡献的要适当给予奖励;好的 要提拔充实村委领导班子或乡镇五站人员。只要政策对头,他们就会有学习劲头。只要有行 之有效的激励政策,就会使大部分乡村秀才变成科技致富的状元。
三是改革创新。江泽民 同志在接见中科院院士时讲:“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要创新,就要改革。要冲破旧的传统观念带来的束缚和影响,转变观念,端正办学指导思 想。因未来社会是“学习化的社会”教育不再是灌输知识的工具,而是发展的手段和措施, 要变传统意义上“会学”知识的教育为现代意义上的“学会”知识,注重培养学习能力和首 创精神。变过去的在上边学改在基层学,加大宣传力度,激发广大农村青年的自学意识,将 他们培养成为实用型、复合型、应用型的科技人才,以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还要改变过去 重基础,轻应用的办学思想。高等农业院校应走出去,深入乡镇农村,按基层要求办学。在 专业设置、教学计划的制定,办学的形式等方面要和当地政府部门或乡镇、村委协商确定, 尊重地方意见,制定切合实际的培训和使用政策。在基层要建立不同类型的农村教学和辅导 基地。完善自考和函授辅导制度,设置函授站或自学考试辅导站,帮助农村青年搞好自考和 函授学习。还要拓宽办学形式和渠道,使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相结合,大中专学校相结合 ,脱产和半脱产相结合。教育主管部门要多给高校一部分办学自主权,不要仅局限在原有的 办学形式上,要和地方学校联合办学,也可以和各县、市、区及乡镇联合,这样才能大幅度 地 提高办学效率。如山东省在“九五”期间计划为每个行政村培养一名大专生的任务量是很大 的,单靠几个学校或部分学校是完不成的。必须走多方联合、多种形式办学的路子。
另外,在教学计划制定和教材方面,还应从农村实际出发,制定相应的教学计划,编写符合 农村特点的实用型、应用性强的教材。改变过去本、专科教材通用,普通班和成人教材不分 的现象,高校成人教育更要配备部分业务素质较高的教授,专门做些社会调查,编写适应农 村需要的配套教材或者组织离退休老教授、发挥他们的余热,参与社会调查和教材编写工作 。面对高新技术的开发和新知识经济的发展,应审时度势,充分认识成人高等教育,从传 统的学校教育向终身教育发展的新趋势、新任务。这是一种新型的教育制度,是现代教育发 展的一个重要特征。有人提出,21世纪将是一个由于需要,人们必须在整个工作、生命期间 不断学习的社会。因此说,终身教育,即素质教育已成为成人高等教育的精髓,也可以说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内功。由此可见,农村成人教育只能加强,不能 削弱。我国是农业大国,农业经济、农村经济上不去,影响很大,因此,必须加快农村成人 高等教育步伐。全面提高农民的科技素质。这也是赶超世界发达国家的必由之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