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主页 Sun
您当前的位置是 :首页> 专家论坛
|

对当前我国农村产业结构调整若干问题的思考

对当前我国农村产业结构调整若干问题的思考

作者:牛胜强   文章来源:   发表时间:2013-12-20    点击量:

  当前,我国的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进入一个面向市场、调整结构、注重效益的新阶段,主要农产品由长期短缺向阶段性、结构性相对过剩转变,粮价持续低迷、农产品难卖,农民收入增长缓慢,传统农业产区正在失去经济优势,农业、乡镇企业等都面临着结构、市场、流通等问题。为此,本文对当前我国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谈一些个人看法。

  一、加强农业的基础地位,对农业经济结构实行战略性调整,促进各地优势发挥

  随着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我国的农业和粮食生产面临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因此,要在符合世贸组织规则和国际惯例的前提下,完善适应我国国情的国家对农业和粮食生产的支持和保护体系,加快体制创新,促进农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提高我国农业的整体竞争力。对于广东、海南、福建、江苏、浙江、上海等东南沿海的粮食主销区,应根据市场需求积极推进农业生产结构调整,发展效益更高的经济作物、养殖业和出口创汇农业,参与国际竞争,为粮食主产区腾出更大的市场空间,支持粮食主产区生产稳定发展,确保粮食供应和粮食市场稳定,特别是保护农民种粮的积极性,促进全国粮食供求的平衡。在这种调整过程中要注意:1.必须切实保护好基本农田,使粮食主产区能够充分发挥粮食生产优势,确保国家粮食安全;2.国家要采取政策措施,切实增加投入,加强主产区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努力改善主产区的农业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稳定提高主产区的粮食生产能力,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目的;3.建立完善国家对粮食的调控能力,逐步形成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和我国国情的粮食市场体系和粮食流通体制,稳定市场粮价;4.建立健全农业科技创新推广体系,稳定和完善基层农业科技服务体系,优化粮食品种和结构,提高粮食生产科技含量;5.加强粮食抗灾减灾体系建设,减轻天气和气候极端事件的危害,建立健全畅通的气象信息检测和预报通道,减少粮食生产的波动。

  二、加强生态环境建设,为农业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由于忽视生态环境建设,再加上乱垦、滥挖、乱砍滥伐、过度放牧,我国的土地荒漠化加速扩展,还引发沙尘暴频繁发生,直接威胁到我国城乡人民的生存空间。为此,党中央决定加大生态环境治理的力度,并实施了退耕还林、还草还湖政策,但从治理情况来看,我们的生态环境依然十分严峻,实现可持续发展任重道远。气象灾害已成为我国面临的最严重的自然灾害,生态及环境问题已成为影响21世纪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大因素,必须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当前应做好:1.下决心改变目前某些不当的开发方式,禁止对资源进行掠夺式的、破坏环境式的开发、开采;2.在总结试点经验的基础上,加快荒山造林、退耕还林步伐。在做好各项准备、确保树种的前提下,做到封山育林、封山禁牧,按照“谁退耕、谁造林(草)、谁经营、谁受益”的原则,真正实现“退得下、造得上、稳得住、能致富、不反弹”的目标;3.发动社会力量治理荒漠。我们必须全社会行动起来,采取有效措施,以企业和农户为主体,加大治理荒漠的力度。众所周知,我国广大的荒漠化地区,日照充足,热量丰富,昼夜温差大,而且远离工业污染,具有发展特色农业、高效农业和绿色农业的有利条件。政府应创造条件,引导企业和农户取得荒漠的长期使用权,再发挥水资源的高效利用,发展滴灌技术,那么,长期蕴藏在这些地区的自然资源将被有效利用,从而使我们在创建生态效益的同时获得丰厚的经济效益。

  三、大力发展特色农产品生产和加工,延长农产品产业链,提高附加价值

  当前,我国农业资源开发的主体是农户和企业,由于许多农户信息不灵,面对变幻莫测的市场,往往不知所措,价格看好时拼命扩大生产,价格跌落时又不顾一切压缩生产,再加上加工、销售企业都是各自为政分散经营,技术手段落后,功能单一,彼此之间缺乏合作协调,在收购和销售时经常出现相互抬价或压价的恶性竞争局面,致使特色农产品加工质量不稳定,假冒伪劣产品盛行,特色农产品加工工业很难做大做强。同时由于小农思想的影响,他们往往满足于小打小闹,小富即安。面对这种情况,各级政府部门要解放思想,鼓励和引导他们拓宽业务扩大经营,延长农产品深加工产业链,使其产销量稳定上升,使特色农产品生产经营尽快实现从量变到质变的飞跃。当前要做好:1.充分考虑入世对我国农产品生产经营带来的影响,组织农民按标准生产无公害产品,教育农民树立大局观、生态观和可持续发展观,辩证地处理“开”与“发”的关系,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地规划和选择项目,在当前农产品产业化经营还十分滞后的情况下,发展当地的特色和优势产业,避免重复建设;2.政府应当充分发挥宏观调控和服务引导的作用。在开发本地特色农业资源的过程中,要制定相关的保护政策,建立健全专门的调控服务机构,认真考虑产前、产中和产后服务及市场风险防范等问题,切实知道农民生产和经营,避免特色农产品开发利用放任自流、盲目无序,真正建立和发展一些本地支柱产业;3.要围绕增强竞争力,坚持“做优、做大、做强”的原则,鼓励和支持工商企业发展农产品加工流通业,积极培植壮大骨干企业,全力营造规模优势,通过兴办基地、开拓市场、推广科技等手段,不断扩大优势产业的市场占有份额;4.绝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要把生态保护和建设放在突出的位置,认真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四、加快农产品市场和信息服务体系建设,增强农村经济的发展活力

  当前,农村市场沿街叫卖、沿街为市、乱停乱放、脏乱差等现象极为普遍,农产品交易中的操纵市场、弄虚作假等问题非常严重。由于市场制度的不健全和不完善所导致的农户和企业的大面积失信行为和非市场行为,引发了比较严重的连锁反应和负面效应,农副产品流通体制的落后已经在相当程度上制约和影响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必须下决心整顿农村集贸市场,大力发展现代市场体系,培育和发展完善我国的农产品区域市场和专业市场,加强制度建设,强化信用的约束作用,形成个人信用、企业信用、市场信用和政府信用的完整体系,下决心推进制度创新,下大力气改善市场环境,在市场建设中做到“办一个市场,兴一方产业,活一片经济、富一地百姓”。在加强市场建设的同时,规范农户和企业行为,提高产品质量和完善服务,提高竞争力。同时,适时建立各种农产品行业协会等中介组织,引导农民和企业以诚信面对市场。在此过程中要注意:1.在市场建设中要坚持规划先行,适度超前,政府应集中精力搞好市场建设,努力消除阻碍生产力发展的各种不利因素;2.加强制度建设严格依法治市,依法管理,努力提高市场品位;3.政府部门在提供信息、产权保护、纠纷调解、市场秩序等方面要为农民和企业排忧解难,保证竞争的公平性,真正实现规范管理;4.要加强区域合作,消除市场壁垒。

  五、深化改革,增加农村投入,增加农民收入

  1.全面推进农村基层组织建设。要以“三个代表”和党的十六大精神的学习为切入点,教育和帮助继承干部牢固树立群众观念、政策和法制观念,进一步提高带领群众发展农村经济的本领;2.要发挥中央和国家机关的智力和信息优势,选派优秀干部通过定点帮扶,加强对农民的技术培训,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水平,培养脱贫致富的带头人;同时帮助农村搞好班子建设,提高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3.采取多种形式,增加农村投入。我国经济当前的一大问题就是生产过剩、内需不足,很多企业面临产品积压、市场疲软的困境,但在广大农村地区,经济发展又面临资金、技术、设备严重缺乏的问题。这就要求政府出面,采取灵活的方式,多渠道、多方式增加农村投入;4.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农村旅游业的发展。要通过各种途径改变农村旅游环境,尤其是通往景区的道路建设、景区基础设施和环境卫生建设,通过宣传教育,使当地农民树立景观保护意识和正确的旅游经营观念,扩大景区宣传力度,促进农村旅游业的发展;5.加大农村教育投入。人们常说振兴农村的希望在教育。国家有义务对农村的(尤其贫困地区)教育成本进行补偿,农村教育资金(尤其是义务教育)应该在中央政府的宏观调控下,通过财政转移支付来保证,以减轻县级财政和农民的压力,农村义务教育再也不能走向农民伸手要钱的老路;6.积极支持和引导农民进城打工、办企业。当前,农民的生活来源并不多,进城打工对许多农民来说很重要,要想办法从户籍制度、社会保障、文化教育等方面让进城农民受到一定的待遇和福利,决不能歧视进城打工农民,要建立对农民工的公益性服务体系,加大劳动力市场建设的投资力度,保护农民工的合法权益。同时要鼓励和引导农村剩余劳动力进城经商办企业、搞贸易,进一步增强农村经济抗御市场风险的能力;7.继续深化农村税费改革,落实农村税费改革的各项政策,建立合理的土地流转机制,促进土地资源优化配置,积极推进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在明确所有权的基础上,搞活经营权,放开投资权,促进民营经济大发展,增强农村经济的发展活力。

  六、加快城市化建设,促进农业现代化

  改革开放以来,农村经济得到长足发展,但由于户籍制度和相关政策的限制,农村剩余劳动力只能在很小的范围内流动,即“离土不离乡”。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必须加快小城镇建设,促进农村城市化进程,实现农业现代化。在加快城市化建设的过程中要注意:1.实事求是确定城市化战略,在退耕还林地区,要实行倾斜性和鼓励性的人口迁移政策;2.搞好城镇规划,引导乡镇企业向城镇集中,进一步完善小城镇的功能,提高小城镇的城市化水平;3.转变思想观念,扫除思想障碍,搞好城镇管理,促进小城镇健康快速发展;4.调整现行政策,逐步改革户籍管理驻地,实现人口合理流动。

  总之,调整农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只有坚持不懈的努力,才能见到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