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主页 Sun
您当前的位置是 :首页> 专家论坛
|

重构农村金融体系

重构农村金融体系

作者:吴晓灵   文章来源:   发表时间:2013-12-20    点击量:

  本报北京4月20日讯 记者田俊荣报道: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吴晓灵今天在此间举行的中国金融改革与发展高级论坛上提出,近几年来,随着国有商业银行的战略调整、农业发展银行职能由综合性向单一性的转变、农村信用社体制改革的反复,农村金融体系的整体功能受到削弱,已不适应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应当对政策金融、商业金融、农村信用社、邮政储蓄重新进行功能定位和调整,重构我国的农村金融体系。

  吴晓灵认为,当前应着力强化政策金融支农作用。一是要建立市场化的农村经济运行体制,包括生产经营体制、基础设施建设营运体制和科技推广运用体制。政策金融所要支持的是那些按商业原则运行能收回本金但回报率低于社会资金成本或贷款本金回收风险较大的项目。二是要建立政策金融的财政补偿机制。中央财政和省级财政应列出一部分预算用于补偿性财政支出,即向有政策性金融业务的机构提供贴息资金和呆账损失的弥补。

  吴晓灵说,必须加大商业金融的支农力度。有必要对商业银行的结构进行改组。能对当地发放一定比例贷款的国有商业银行可以继续保留机构为当地服务,没有能力在当地放款且达不到一定比例的机构可以让他们撤掉网点,让出存款市场;也可以在这些银行县级机构的基础上改组成当地的社区银行,发挥社区银行贴近客户的优势,改进县城金融服务。

  关于农村信用社,吴晓灵认为,农村信用社的组织形式大体可分为三类:大部分地区要继续巩固和发展乡镇信用社、县联社各为法人的体制;在人口相对稠密或粮食主产区,信用社资产规模较大、管理基础较好的地方,可实行全县农村信用社统一法人;在经济比较发达、城乡一体化程度较高的地方,可将农村信用社改建为县(市)银行机构。

  吴晓灵还提出,要理顺邮储转存款利率,建立农村资金良性循环的机制。农村资金外流除国有商业银行县级机构的渠道外,还有一个重要的渠道就是邮政储蓄。邮政储蓄存款以较高的利息转存人民银行,无风险的高息收入使邮储机构产生了较大的利益冲动,邮储存款增量成倍增长,其中有2/3来自县及县以下机构。为了体现公平竞争的原则,应在开放邮储自主运用资金渠道的同时,把邮储在人民银行的存款利率降到与其他金融机构相同的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