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解决农民的增收问题是当前农村经济改革的首要任务。因此,我们必须积极寻求农民增收的有效途径,即:农业结构调整、非农产业发展和城镇化。
一、农民增收的必要性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农业国家。农民问题是农业农村问题的核心,其关键是农民的增收问题。我国农村经过20年的改革与发展,近几年已步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表现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提高,农产品供求实现了总量平衡,且丰年有余。但由于农产品的需求受到抑制,农产品总量的扩张已不能为农民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和收入来源,农民增产不增收或增产与增收严重不同步的矛盾比较突出。自1996年以来,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率呈下降趋势:1996年为9%,1997年为4.6%,1998年为4.3%,1999年为3.8%,2000年为2%左右。农民收入增幅下滑,收入上不去,购买力就难以提高,农村市场启动将继续乏力,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将进一步扩大,这势必对国民经济持续增长和实现良性循环产生负面影响。只有农民收入和农村购买力提高了,那么,8亿多农村人口消费结构升级对经济增长的带动作用将是持久的和不可估量的。研究表明:1979—1986年,农民消费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为32.55%,均高于同期城镇居民消费、政府消费和净出口的贡献率,对促进经济增长起了决定性的作用。而1987—1990年,农民消费从1987年的2491.49亿元下降到1990年的2469.48亿元(按1978年零售价格水平计算),对经济增长贡献率为-3.01%。1991—1999年,农民最终消费需求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下降到18.8%。显然,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已直接影响到整个需求的稳固回升,成为启动内需的重大制约因素。一段时间以来,农业、乡镇企业、城市打工是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现在都遇到了问题,农民上访事件、突发事件、城市刑事案件增加,整个社会的不安定因素在强化,这些都是我们所必须正视的。
可见,农民收入问题不仅关系到农村的改革、发展和稳定,而且关系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全局;农产品供给能力的提高,如果不能给农民带来实惠,来之不易的供求平衡局面就会发生逆转;农民生活不改善,影响社会稳定的因素就会增加。为此,中央提出必须把增加农民收入作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解决农民收入过低且不稳定的问题是实现现代化的一项长期任务,更是当前经济形势的迫切需要,必须采取有效措施。
二、农民增收的有效途径
自1978年以来,政府分别于1979年、1985年和1992年三次大幅度提高农产品价格,这在某种程度上提高了农民的收入。随着农产品供求关系的变化,特别是加入WTO以后国际竞争国内化、国内竞争国际化的发展,长期让农产品维持在目前价位已成问题,政策性提高农产品价格已不现实,销难于产的问题将会日趋凸显,仅依靠传统农业增加农民收入的空间必然受限,因此只有积极探索农民增收的有效途径,才能扩张农民增收的空间。
1.大力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
(1)明确新阶段农业结构调整的特点。这次调整是:在绝大部分农产品供大于求的形势下进行的调整,城乡居民对农产品的需求要求是农产品的优质化和多样化,调整的主体是独立自主、自主经营的农民,调整的内容是依靠科技进步,优化农产品品种和品质结构,发展多种经营,向生产的广度和深度进军,立足于农业和农村经济的长远发展。(2)跳出长期以来片面重视提高农产品产量的圈子,把提高农产品的品质放在第一位。大力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着眼于城乡居民对农产品的品种和质量的要求,不断满足消费者对农产品优质化、多样化的需求,才能在买方市场的条件下,解决农产品难卖的问题,并且不仅卖出产品,还能卖个好价,将农民增收的可能性转变为现实性。(3)跳出小农业的圈子,把农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与加快农业的组织创新组合起来。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要促进农民增收,必须发展市场农业,提高农业竞争力,增强农业效益。要做到这一点,根本途径在于提高农业产业组织的竞争力。农业产业组织没有竞争力,农业就不可能有竞争力。农业生产必须要走出过分迷恋小规模家庭经营的误区,把加快农业组织创新作为促进农业发展、解决农民增收难题的出路所在。因此,农业结构调整的思路应作如下转变:加强对小规模家庭经营的改造;要注意通过土地流转,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要加快农业利用现代产业组织形式的步伐,积极创造条件,引导大中型工商企业进军农业,发展农业的企业化经营;要加大力度改造传统农业,在提高农民素质的同时,鼓励农民变为农业工人;积极发展真正意义上的合作经济,促进中间性商业组织的发育。(4)培育农业产业化经营大型龙头企业以带动结构调整。中国的农业龙头企业主要出现于80年代中期,伴随着中国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发展而逐步壮大。在大批农业龙头企业的组织和带动下,许多农民开始步入市场。到去年底,全国龙头企业等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带动的农户达5900万户,占全国农户总数的25%。目前全国销售收入在1亿元以上的农业龙头企业已经超过千家,达到1186个。各地的实践表明,哪里有成规模、上档次的龙头企业,哪里的结构调整就顺利,农产品就销路畅、价钱好,农民的收入也高一些。从一定意义上说,农民找到了龙头企业就等于找到了市场。如果政策到位、方法得当、措施得力,扶持龙头企业就等于扶持农业、农村和农民。(5)在农业结构调整过程中,要充分尊重农民的生产经营自主权,体现农民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农民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地方各级政府要在培育市场、开拓市场、创造开放的市场环境上下功夫,突出其引导、服务意识,解决农民信息不对称的问题,农产品标准化和品牌管理滞后的问题等,确保农民在结构调整中真正获得收益。为此,政府应向农民提供良种良法和市场需求信息与动态;加强生产经营指导,通过召开产品发布会、展示会等形式打开产品销路,扩大市场容量;制定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使商品在质量、规格、包装等方面实现标准化,有利于培育和巩固地方品牌产品;做好科技服务工作,对农民进行全方位和全过程的技术培训和职能教育,走科技兴农之路。
2.切实加快非农产业的发展
目前的农产品供求格局表明农产品总量扩张已不能为农民在农业中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和收入来源,农民从第一产业获得的收入下降。此外,农业生产规模太小,农民收入大幅度增长是不可能的。而在非农产业方面,非农产业的发展可使农民增收空间得到极大的扩张。
(1)通过农业产业链条的延伸,能使农民获得更多的产后增值利润。突破传统农业以提供单一的农产品的经营方式,通过农产品精深加工增加附加值,或通过贮藏保鲜增加附加值,或通过农副产品流通环节增加附加值,使农民分享农产品产后加工、流通的增值利润,从而增加农民收入。
(2)大力发展农村工业,使其成为农民增收的强劲产业支撑。在推进农村工业化的过程中,特别要注意发展劳动密集型企业,增加其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能力。乡镇企业的规模发展,使其整体素质和综合效益提高,可以在较高层次的产业如农副产品加工、信息咨询等领域拓宽经营范围,借助区位优势和资源优势,生产出适销对路的特色产品,逐渐提高行业竞争力,进而一步一步地推进当地农村工业化,使产品的市场容量扩大,促进当地经济发展和农民致富。
(3)农村服务业是农民增收的新领域。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民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消费方式的改变,传统的生活模式必然被现代的生活模式所取代,现代文明的冲击和洗礼,将逐渐改变农民长期形成的封闭、保守、传统、落后的思想观念,从而追求高质量的生活标准,享受现代化的生活设施如成套住房、电话、自来水、洗衣机、冰箱、煤气等,使农村服务业更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和巨大的发展潜力,其派生出的就业岗位是农业剩余劳动力在非农产业的就业渠道,也是增加农民收入的源泉之一。
3.积极稳妥地推进小城镇的健康发展
我们知道,农民就业机会减少和大量剩余劳动力没有出路是导致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的重要原因之一。仅1997年、1998年两年统计,从事农业的劳动力就净增366万人,1999年和2000年至少也有200多万人,而小城镇是农村一定发展时期的乡镇企业的大本营和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吸纳器与蓄水池。小城镇地处农村与城市结合的地带,是实现城市工业与乡镇工业联系的桥梁和纽带,它不但肩负着吸纳农业剩余劳动力的使命,而且承担着支持我国农业发展和农村经济增长的重任。发展小城镇,促进乡镇企业向工业小区集中、连片发展,带动农村第三产业发展,引导农民逐步向小城镇转移和集中,扩大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空间,进而富裕农民。要减少农民,出路只有一个:加快推进城镇化,促进农民变市民。为农民收入的可持续增长创造条件。
(1)加强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形成农民收入持续增长,基础设施建设主要是水利、公路、铁路、电力、仓储、信息等的建设,通过这些配套设施的建设,能产生以下效应:①带动一批相关产业的发展,形成对劳动力的巨大需求,为农村剩余劳动力开辟新的广阔的就业领域。②能提高其招商引资力度,吸引城镇内外企业和个人经商办企业,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直接增加农民工资性收入。③能增大农民向小城镇聚集居住的吸引力,从而促进小城镇房地产业的发展,拉动建材、建筑、家俱、电力、交通、供水、环保等许多行业的发展,使其成为农村经济一个长期发生作用的增长点,成为农民就业的通道和获取收入的源泉。
(2)发挥小城镇的地域优势,吸引并鼓励乡镇企业进驻城镇,建设工业经济小区,提高乡镇企业整体素质和综合效益,增强其行业竞争能力和市场竞争能力,再次发挥其吸纳农业劳动力就业的重要作用。
(3)小城镇面向城市、农村两个领域,上联城市,下靠农村,是城乡之间联系的纽带。它具有交通枢纽功能,物资、信息、资金集散等多种功能,它接受大中城市的辐射,能够将城市先进的产品、技术、需求信息等向农村地区传递,能将农民生产的农产品和乡镇企业产品较为顺利地向城市输送。通过这种双向交流方式,扩大了农村商品市场,使小城镇成为工业品的销售网点和农产品的集散地,为农民收入的增加带来更多的福音。
(4)小城镇是农村的行政、经济和文化中心。通过它传播现代文明和现代生活方式,将改变农村居民传统的生产方式、消费方式和生活方式,向城市人的生活方式靠拢,从而不断改变消费结构,不断提高消费水平,提高其生活质量,这将大大地有利于形成对农村第三产业的规模需求,繁荣农村服务业,开辟农民增收的新领域。许多地方的实践证明,哪里的小城镇发展快,哪个地方的民营个体经济就活跃;哪里小城镇发展的质量高,哪里的特色经济就突出,农民增收的幅度就大。因此可见,促进小城镇健康协调地发展是增加农民收入的根本途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