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主页 Sun
您当前的位置是 :首页> 专家论坛
|

走出四大误区,搞好农业结构调整

走出四大误区,搞好农业结构调整

作者:余洪华 陈再祥   文章来源:   发表时间:2013-12-20    点击量:

  我国加入WTO之后,面对着道道“高门槛”,如何提高农业对WTO门槛的跨入能力,是摆在秀山县各级政府面前的艰巨任务。在当前农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中,当务之急是重新审视传统的自然资源导向型思路,实现农业结构调整由自然资源导向型向市场导向型的转变,并着力增强农业的竞争优势。如果没有农业创新能力的提高,新一轮农业结构调整有可能进入农业结构趋同的形成过程。在农业结构调整中,注意一定时期内的效益虽然是重要的,但做好结构调整的基础工作更为重要。基础工作应该旨在改善农业产业化的运行环境,降低农民从事结构调整中的成本和风险,提高农业对加入WTO门槛的跨入能力。笔者认为,要想取得农业结构调整的根本性转变,必须走出认识和实践中的四大误区:

  一、要走出过分迷恋稳定小规模经营的误区,把农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与促进农业资源要素尽快流动结合起来

  家庭承包经营制是对“一大二公”大跃进式的经营形式的否定,对于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发展农村生产力、稳定农村社会,曾经起到巨大的作用,到今天仍然是党在农村的一项基本政策。但是,小规模的家庭经营毕竟是一种缺乏竞争力的弱质经济形式。其局限在于:(一)封闭性:人们的思想观念或生产、生活行为,同大社会和大市场形成的大流量、大流速的各类信息难以实现对接、沟通和融合。与外界的距离表现为思想、文化、经济等各个方面综合性的贫穷落后。(二)分散性:农户之间、村落之间、地区之间依存度很低。由于在微观层次上被自给自足的生产方式阻隔,在宏观层次上又没有产业链相连接,使得这些众多潜在的市场主体无法突显其优势而处于各自为阵的不利境地。(三)农业生产资源要素的非流动性。这种非流动性的特点,又导致了农村生产力中各个要素质量的低层次性(劳动力、农具、土地、技术和流程等)。低素质的农业生产要素再以低级层次的配置手段去经营,无疑是雪上加霜。

  面对如此大面积小规模家庭经营带来的问题,既不能脱离实际操之过急,又不能等闲视之,无所作为。各级政府应从宏观指导着眼,采取强有力的政策措施,让农业资源要素流动起来。我国多年实行的严格的户籍制度把农民固定在有限的土地上,小而全的经营模式,使产业化优势不能发挥,同时,农民拥有的人力资本也受到严格的限制。例如,长时间以来,农民要外出打工,就必须缴纳一系列带有歧视性的各种费用(有的地方多达十几项)。这实质上就是继续把农民大军排斥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之外。一方面,使农民无法寻找有利于自己发展的更有效的途径和更广阔的空间,失去获得较高收益的机会;另一方面,低收入的农民还得承担一些不合理的费用。

  要下决心撤销各种不合时宜的规章制度,推动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推动土地的合理流动。只有把农业资源要素最大限度地利用起来,才能更好地发挥加入WTO带来的“后发优势”,才能从根本上改变农村的落后面貌。

  二、要走出片面强调自然资源比较优势的误区,将增强竞争力优势放在更重要的地位

  自然资源作为一种天赐“礼物”,具有原始性、在野性的特点(不开发就不参与社会资源要素的流动)。某种自然资源对一个地方是否具有优势,主要体现在其综合价值是否得到开发利用方面,而这种综合价值被利用的核心和根本点则主要体现在其市场效应的显现度上。如果在思想上和战略上只是陶醉于资源比较优势上,而不管其市场效应如何,是难以从根本上占据制高点和实现飞跃发展的。用一句通俗的话讲,就是先天的优势往往被后天的劣势(如货不对路、生产成本高、经营管理不善等)“抵消”了。相反的一种情况是,一些地区和国家根本无任何自然资源可言、却成为世界上最发达的地方。其根本原因就是后天优势发挥得好,这一客观经济规律,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尤其是进入21世纪后,更凸现出其巨大的威力。后天的优势具有空间上的可塑性(广阔的拓展性)、时间上的跨越性和强有力的竞争性。从发展战略上讲,真正后天的优势远胜于先天的自然资源优势。作为像秀山县这样的综合型落后地区,在自然资源十分有限的情况下,更要十分注重增强产品的市场竞争能力。为此,(一)在资源开发战略上,要由依赖自然资源型向依赖社会资源型转变,高度重视人才,重视智力开发;(二)在资源开发方式上,由单一“育雏型”向“嫁接型”转变,做好农副产品的深加工、精加工这篇文章;(三)在开发的空间联系上,由“近亲型”向“辐射型”转变,放开眼界,由近及远,大力拓展市场。

  三、要走出局限于适应性调整的误区,从战略性调整的高度加强结构调整的基础工作

  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使世界经济形势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以往的农业结构调整,只是为了增加其适应性,而这种适应性调整,往往起点低,被迫跟在别人后面瞎跑,结果难免陷入产业结构雷同或区域性结构雷同的怪圈,最终造成“三低”、“两短”、“一损害”的严重后果。“三低”,即资源利用率低、经济效益低、经济发展速度低;“两短”,即产业链条短、产品寿命短;“一损害”、即严重损害了当地政府的形象(别人会认为政府是经济建设的门外汉)。这种既拖累了政府,又拖穷了群众,还浪费了资源的所谓适应性调整,结果还是不适应,始终摆不脱“落后”二字。其直接的明显表现是:要么产品挤不进市场,要么被挤出市场。进行战略性调整,必须把眼光放长,把视野放宽,把目标定得高一点,把步子走得快一点。当务之急、是要扎扎实实地抓好结构调整的基础性工作,夯实战略性结构调整的基础。如在能源、道路、通讯、农田基本设施、环保、城镇建设以及政府职能的转换等方面下功夫,必须要一步一个脚印地抓出成效,这是制定战略性结构调整以及科学合理的产业链高效运行所必备的和首要的条件。

  四、走出计划农业的误区,始终把建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结构调整机制放在首位

  这个问题主要是思想认识问题。不少人认为,我们已经是在搞市场经济了。其实,从这些人的思想观念到决策措施,从制定方案到实施过程,都还明显带有计划经济深深的印记。其操作运行的轨迹是:宏观规划——具体计划——任务量化。这种“一杆子插到底”的做法,在市场经济体制的大背景下,政府是累死不讨好的。例如前几年秀山县搞蚕桑项目,在市场行情看好时,政府只埋头忙于定计划、压任务、催进度,忙得不亦乐乎。但在市场行情下跌、到处大毁桑园时,却没有人出来加以保护。这种由市场价值规律决定和供求关系拉动的起伏运行的“线路图”就是供求规律,市场价格起落完全是在意料之中,并完全有能力采取相应的措施科学应对的。可惜,当时决策的人们,还没有真正认识这条规律。我国加入WTO后,出口的三大类主要产业是纺织、服装和机电,尤其是丝绸在纺织品中的地位十分突出,八年前缺乏市场经济意识大毁桑园的教训,更使人们增加了沉重感。

  所谓建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结构调整机制,通俗地讲就是:我们不会被市场经济“吞没”或“玩弄”于股掌,更不是被市场经济牵着鼻子走,而是要学会对市场经济的充分利用,掌握市场经济运行规律和“游戏规则”,学会驾驭市场经济这条巨大航船的本领。所以,政府要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尤其是要善于调动对市场问题有一定真知灼见的人员的积极性,可组成咨询机构,给政府提供智力支持,以减少政府决策的随意性和盲目性。

  总之,只有从根本上走出以上四大误区,秀山县农业结构调整才有希望,才有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