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主页 Sun
您当前的位置是 :首页> 专家论坛
|

加强农业综合开发 优化农业经济结构

加强农业综合开发 优化农业经济结构

作者:吉国荣   文章来源:   发表时间:2013-12-20    点击量:

  正确处理好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农业结构调整的关系,高起点地推进农业结构调整,按照产业化经营的思路来组织农业综合开发,使农业综合开发工作,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一、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为农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化经营奠定坚实的基础

  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是农业开发的根本任务。以往的农业综合开发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主要是考虑打井修渠、平田整地、植树造林、科技推广和农田道路建设。新形势下,农业综合开发改造中低产田,加强农业基础建设的要求更高、建设内容更加丰富。中低产田改造要加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抓好渠路林田综合治理,把中低产田建成高产、稳产、节水、高效农田,着眼于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推进农业结构调整,要根据农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化经营、增加农民收入的需求,综合考虑农业先进技术的应用、农民素质的提高、农产品质量建设体系的配套、农产品市场体系的完善等因素,按照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支持农业产前、前中和产后环节的基础设施建设,把改造中低产田与建设优质高产高效农田、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和促进农业结构调整有机结合起来,把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保护农业生态环境结合起来,通过丰富和拓展基础设施建设的内容、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为农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化经营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积极调整农村经济结构,大力发展特色农产品

  当前,甘肃农业发展面临的一个突出问题是大宗农产品相对过剩,不少产品有特色无规模,或有规模无优势,甚至有些特色农产品有奖品无产品,优势不明显,经营规模小,深加工能力弱,缺乏市场竞争力。要改变这种状况,就必须实行农业产业化经营战略,把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作为一件全局性、方向性的大事来抓。应按照资源优势配置生产项目,打破“小而全”的生产模式;按照建大龙头、带大基地、兴大产业、占大市场的指导思想,抓好特色农产品基地建设,逐步形成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生产的格局,积极发展特色农业;应按照“特色+规模+档次=效益”的思路,充分发挥资源优势特色、区位特色、行业特色和品种特色,发展壮大特色农业,做大做强主导产业。特色就是优势,优势就是农业市场竞争力的关键所在,结合甘肃农业实际,农业综合开发要充分利用项目与资金上的优势,重点扶持培育优质小麦、玉米、制种、马铃薯、啤酒原料、酿造葡萄、中药材、高原夏菜、优质苹果、早酥梨、百合、油橄榄、球根花卉、紫花苜蓿和牛羊肉等特色主导产业。加大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多种经营项目和科技示范项目的结合力度,以扶持主导产业这一思路来综合配置三类项目,发挥整体优势,提高综合效益。对特色优势产业要集中投入,连续扶持,建立几个规模较大的优势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尽快形成规模大、水平高、效益明显的产业化经营体系,努力把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区建设成区域特色鲜明、主导产业突出、结构调整效益显著、农民收入快速增长的特色农业经济区。靠发展特色农业,提高农产品的竞争力,提高农业的比较效益。

  三、以扶持龙头企业为重点,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

  农业产业化的关键是抓好龙头企业。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以国内外市场为导向,面向千家万户,发挥联结农户与市场的桥梁纽带作用,肩负着开拓市场、科技创新、带动农户和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重任。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区应集中资金重点扶持脱水蔬菜、果品浓缩、洋芋淀粉、啤酒原料、葡萄酿造、中药材、制种业、草产业、畜牧业和百合、花卉、油橄榄等特色农作物加工龙头企业,同时有重点地扶持农产品批发市场,形成较为完善的市场体系。一是在发展方向上,以市场为导向,面向国内外两大市场,积极发展适销对路,潜在需求大的产品。扶持龙头企业要与基地建设统筹考虑,基地的发育要适应加工企业的需求,基地建设应与龙头企业发展相匹配。二是在产品结构上,把扶持发展名特优新产品作为重点,科技含量要高,规模要适度,避免低水平、低质量和低档次重复建设。按市场规律办事,择优选项、竞争开发。坚持扶优、扶大、扶强的原则,宁可少些,但要好些,搞一个就要力求成一个。对于带动作用大的,经济效益显著、具有发展前景的龙头项目,可以连续几年扶持,使其尽快成为带动全省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的排头兵。力争3—5年在国内外市场上成为站得住、叫得响的优势产业和名牌产品。三是在项目选择上,着眼于农民参与面大、资源支撑面广、群众受益面宽的项目。扶持的龙头企业与农民利益有密切的联系,应把能否带动农民致富作为龙头项目能否立项的重要标准之一。积极以“公司+基地+农户”、“专业市场+农户”、“中介组织+公司+农户”等多种形式的联合,按照自愿结合、平等互利、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原则,建立利益共同体,使农户分享到加工、流通环节的利润。四是在企业运行上,一定要建立一个好的机制,有一个好带头人。好的机制就是实行产业化经营、企业化运作、产加销一条龙、贸工农一体化。企业要有一定的经济实力和偿还有偿资金的能力。好的带头人就是有带好企业的能力和为农民服务的献身精神。

  四、以改革创新为动力,进一步健全农业综合开发运行机制

  新形势下,农业综合开发要适应新阶段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要求,进一步健全和完善运行管理机制。

  1.进一步强化项目管理。农业综合开发实行的项目管理办法、项目法人制、项目评审制、项目监理和管护制、政府采购制、县级资金报账制等管理办法和制度,符合农业综合开发的工作实际,符合农村生产力发展水平,是行之有效的。在实际工作中,我们要紧密结合甘肃实际,充分发挥专家和社会中介组织的服务和监督作用,运用经济手段强化农业综合开发的竞争机制。同时,要建立项目监测评价体系和统计指标体系,依法明确项目的投入主体、产权主体和管护主体,努力探索项目建设有效益、项目竣工有人管的良性发展的运行机制,鼓励农村集体和农户以市场化运作方式经营小型水利设施,通过拍卖、租赁或承包等形式,解决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筹资和管护费用问题,最大限度地发挥项目建设的社会、生态、经济效益。

  2.进一步创新投资机制。进一步优化资金投向,改变过去用于常规农业基本建设项目投入较多、体现技术进步和直接用于农业技术推广资金投入较少的状况,将实用农业技术和高新农业技术示范紧密结合起来,提高开发项目的技术含量。积极引导、鼓励乡村合作经济组织和农民增加投入,多搞一些投资少、见效快、效益高的“民心”项目,调动农民群众参与农业综合开发的积极性。大力拓宽资金筹集渠道,坚持“引进去”和“走出去”相结合,进一步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提高利用省外境外资金、技术的规模和水平。采用股份制或股份合作制等多种形式,放手让集体经济组织、乡镇企业、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承包大户、私营个体经济组织等参与农业综合开发。积极吸引外商投资,尽快形成多元化、多业主搞开发的新机制。

  3.进一步创新服务体系。积极创新,使教科农紧密结合,努力形成农业教育、科研、科技推广三位一体的科技服务体系,通过创新服务体系,逐步提高项目区农民的素质和技术水平。安排专项资金,大力支持农产品市场和农村流通服务组织的发展,为项目区农民提供更加完善的市场和信息服务。着力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引导农民建立集加工、流通和服务于一体的合作经济组织。支持发展农民经纪人队伍,多渠道帮助农民解决农产品销售的后顾之忧。引导和帮助合作经济组织和农民群众建立利益纽带,发挥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和各类专业协会在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带动项目区高效农业发展方面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