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主页 Sun
您当前的位置是 :首页> 专家论坛
|

节水滴灌:兼容环境与市场

节水滴灌:兼容环境与市场

作者:黄勇   文章来源:   发表时间:2013-12-20    点击量:

  我国是农业生产大国,同时又是一个水资源短缺的国家,而大水漫灌等传统的灌溉方式导致农业用水浪费巨大,更使我国水资源短缺的局面雪上加霜。选择节水滴灌势在必行。

  作为传统灌溉方式革命性变革的节水滴灌,比常规灌溉节水达40~50%左右。据专家测算,我国适宜采用滴灌技术的农田、果林、草场、城市园林、护坡等面积达4000万公顷,但目前推广应用还不到1%,因此发展潜力巨大,前景广阔。加快节水滴灌技术的推广应用,对于解决缺水地区特别是西部地区水资源供需矛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同时,也意味着一个广阔的市场容量。 

  节水滴灌示范成果显著 

  在国家有关部门的大力扶持下,节水滴灌在我国展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国家经贸委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司工业节水处杨尚宝博士不久前参加了在新疆石河子市召开的全国节水滴灌技术推广应用现场会。据他介绍,近几年,在各方支持下,新疆石河子市节水滴灌技术开发和推广应用工作取得重大突破。在引进国外先进的滴灌技术和设备的基础上,消化吸收、自主创新、开发了“一次性可回收滴灌带”高效节水器材和膜下滴灌应用技术。经过3年小面积实验,1999年开始在棉花大田推广应用,去年底达110万亩,加上其他地区,总计在棉田推广近160万亩。在番茄、辣椒、各种水果、草场推广10万亩,并且走出国门,在塔吉克斯坦的棉田推广应用4200亩。 

  膜下滴灌技术在农田大面积推广应用取得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首先是用水效率大幅度提高。从沟渠灌溉转向浸润式灌溉,从浇地变成浇作物,膜下滴灌比常规灌溉节水达40~50%;其次,农业生产成本大幅度降低。膜下滴灌应用技术将播种、铺膜、铺设滴灌带一次完成,机械化作业,实现浇水、施肥、施药一体化和可控化,减少了肥料和农药的使用量。由于节水、省肥、省药、省工、省地,使生产成本大幅度下降,每亩节约成本100~130元,平均每亩增产20%左右,中低产田增产达30~40%。 

  再者,滴灌有效改善了当地生态环境状况。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八师,用节约下来的1.4亿立方米水,退耕还草10万亩,建生态防护林14万亩,使600公顷的防风固沙林由过去浇水不足1次到浇水3次,提高了树木成活率。 

  技术推广降低成本是关键 

  滴灌技术在农田大面积推广应用的关键是降低投资成本。杨尚宝博士指出,滴灌技术推广应用需要解决的突出问题是要让农民用得起。这项技术能够在新疆农田大面积推广应用,与兵团集约化的经营方式和政府的政策支持是分不开的,特别是政府的先期补助政策对推广应用起了重要作用。要在其他地区大面积推广应用,目前一次性的投资成本仍然较大,急需国家制定相关的鼓励政策。 

  以生产节水滴灌器材为主的新疆天业股份有限公司在这方面做了有益尝试。他们采用国产塑料作为滴灌产品的原料,替代进口专用树脂。与国外同类设备相比,生产效率提高一倍以上,但价格仅为国外同类产品的1/5。此外,公司还回收利用废旧滴灌带,目前再生率已达97%,可以以旧换新,不仅解决了污染问题,而且节约了资源,降低了成本,仅此一项技术,使一次性滴灌带每亩成本减少50元左右。公司还因地制宜,在实践中不断改进应用系统设计,如由一膜一带两行改为一膜一带四行,滴灌带用量大幅度减少。目前在棉田使用的膜下滴灌系统器材,初始一次性每亩投资已由1998年的550元降到300元以下,其中每年需要更新一次的滴灌带由每米0.2元降到0.12元,每亩只需60元左右。 

  与此同时,石河子市政府把节水作为一项革命性措施来抓,通过“政府示范引导,市场化推动”的手段进行扶持。据了解,从1996~1998年,石河子市政府先后投入150万元,支持天业公司消化吸收国外先进技术和适应性试验,并创造条件帮助公司股票上市,从资本市场融资4000多万元,用于科研开发和节水滴灌器材生产。国家经贸委利用国债资金支持天业公司滴灌器材设备生产线技术改造,贴息1700万元,国家计委高新技术产业化示范项目补助1000万元。目前该公司已拥有滴灌器材生产设备200台,年生产能力3万吨,可以满足300万亩土地的需要。 

  除此,杨尚保博士还强调,滴灌应用技术是一项集设计、安装、运行管理等为一体的系统工程,技术性强,要大面积推广应用,必须建立和完善技术服务体系。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八师在许多团场建立了一条龙服务的滴灌技术服务站,实行“五统一”的管理模式:即统一规划设计、统一施工安装、统一购买管材设备和零配件、统一使用和管理资金、统一进行技术培训。这确保了滴灌工程质量,降低了工程投资。 

  国家将出台相关技术标准并规范市场 

  节水滴灌技术应用前景广阔,但目前在我国其推广还存在不少问题。据了解,目前,我国塑料节水器材生产企业执行的仍然是农业灌溉用产品国家标准,该标准已不能适应节水器材发展的需要,急需修订和完善。此外,节水滴灌产品市场无序竞争,产品质量良莠不齐。一些小企业用简单的生产设备生产的滴灌产品质量不过关,模具制作精度差、器材配套性差,不经检验就投放市场,以低廉的价格参与市场竞争。这些问题阻碍了节水滴灌技术在我国的健康发展。 

  为此,国家经贸委等有关部门将继续支持节水滴灌技术开发和技术改造,充分发挥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和企业的积极性,促进产学研结合,加快滴灌技术应用理论研究;开发适合我国不同地区特点,适宜各种作物、土壤、水情、气候、地貌、经济能力的滴灌产品;重点解决节水滴灌技术中的共性和关键技术问题,不断提高技术水平;对节水滴灌设备加工模具、自动化控制系统及一次性滴灌带清洗设备等的技术开发和改造项目,国家经贸委将继续给予重点支持。 

  节水滴灌技术开发和推广应用中的政策问题将受到重点关注。据初步测算,若将节水滴灌基础设施纳入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享受补贴政策,滴灌器材享受免征增值税的优惠政策,每亩初始投资可降到100元以下,每年需要更新一次的滴灌带只需40元左右,这就具备了大面积推广应用的条件。目前国家经贸委正会同有关部门做进一步的调查研究,在此基础上,将提出节水滴灌技术推广应用的鼓励政策,以调动农民使用节水滴灌技术的积极性。国家经贸委正拟将节水滴灌技术列入国家鼓励发展的节水技术、工艺、设备(产品)目录(第二批),促进节水灌溉技术产业化发展,进一步降低节水器材生产成本。 

  此外,为促进节水滴灌的进一步规范,国家经贸委正在制订节水滴灌器材国家标准,不久有望出台。同时,加强整顿和规范节水滴灌产品市场,防止不符合质量要求的假冒伪劣产品进入市场。 

  据杨尚宝博士透露,国家经贸委将会同有关部门,在适宜应用这项技术的地区,选择不同类型,开展示范试点,及时总结推广典型经验,宣传滴灌技术应用成果,使农民认识到采用滴灌技术不仅节水,而且增产增收,改善生态环境,促使农民转变观念,改变落后的生产方式。 

  摘自《中国环境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