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工程院院士张子仪:由于政策的调整,国家的投入,20年来,畜禽品种、防疫、卫生等方面的科学技术的普及和提高,特别是动物营养及饲料科学在养殖业及饲料工业上的普及应用,使得我国民族饲料工业从无到有,总产量几乎翻了60倍,稳定地占领了国内市场,有些产品还销往东南亚各国。
2001年,全国人均占有粮食量基本上徘徊在400公斤,相当于美国的1/3,而全国肉、蛋、奶、水产总产量却跃居世界前列。不仅如此,全国人均占有肉、蛋、奶量在改革开放后,分别增长了4倍、9倍和8倍。畜禽水产品早已取消了凭票供应,想吃什么有什么。多年来,价格平稳,供销两旺。
2002年,“畜禽水产养殖技术”被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评为“20世纪我国重大工程技术成就”之一,与“两弹一星”相提并论,在全世界被公认为奇迹。中国农业大学教授、国家科技攻关曲周试验区主持人郝晋珉:我国绿色食品始于20世纪90年代初,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产品质量与安全日益受到重视,无公害产品、绿色农产品日益受到市场的青睐。
经过十数年的发展,我国已初步形成了融生产、加工、科研、教育、监测为一体的绿色食品新产业雏形。要提高我国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无公害生产、绿色食品生产将成为应对WTO挑战,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技术途径,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过程中将发挥巨大的作用。曲周等国家科技攻关试验区把发展绿色产业、实现农业产业升级作为攻关研究的关键,极大地促进了当地的经济发展。国家重大基础研究发展规划首席科学家李宁教授:我国是世界上少数几个拥有体细胞克隆技术的国家之一,在体细胞克隆技术效率的提高和克隆分子机理的阐明方面作出了独特的贡献。
1999年10月,中科院发育所和扬州大学合作,在我国首次获得了转基因克隆山羊。
2000年6月,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成功获得了体细胞克隆山羊“元元”和“阳阳”。
2001年10月,我国首例克隆奶牛在深圳市绿鹏公司转基因动物繁殖基地诞生。
2001年11月,山东莱阳农学院的科学家成功克隆了2头健康的黑色日本和牛“康康”和“双双”。
2002年1月,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与山东中大公司合作获得了一批体细胞克隆牛。
2002年4月,中国农大首次成功地克隆了我国濒临灭绝的优质黄牛,并成批地获得了体细胞克隆奶牛,使动物克隆技术走向规模化和产业化。
中国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研究所副所长林敏研究员:我国的抗虫棉是唯一得到大面积推广的转基因农作物,超级杂交稻研究与组合应用上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已选育出一批两系法亚种间杂交稻新组合如两优培九、培矮64S/E32和培两优1826等,较好地实现了杂种优势与理想株型的结合。
转基因鱼等一批以动物生物技术为核心的技术研究正处在紧锣密鼓的商业化开发阶段。我国学者先后获得了可能有生产药用蛋白潜在价值的转基因动物,还获得了一大批克隆动物,其生产水平已达到国际先进。包括杀虫、抗病、共生和联合固氮等微生物的遗传改造和应用取得良好进展。
目前,我国是世界上农业重组微生物环境释放面积最大、种类最多和研究范围最广的国家。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重组微生物农药、肥料和饲料用酶产品,进入了安全性评价的商品化生产阶段,并已初具产业规模,带动了农业重组微生物技术产业群的形成。中国农科院原副院长许越先研究员:农业科技园区是21世纪农业发展的方向。从1994年以来,我国共建立了400多个农业科技园区。农业科技园区,重视了示范辐射的功能,强调了为农业技术产业化服务的特点,具有区域代表性和引导示范与带动作用,它培育和孵化了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科技型农业产业集团。
农业园区以设施农业工程为主体,以农业新技术、新品种示范推广为重点,具有生产示范、科普、观光等功能,是现代农业建设的亮点。园区还为农业结构调整、区域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提供了农业技术集成创新的基地,园区给农村带来了新的变化。
摘自《科技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