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主页 Sun
您当前的位置是 :首页> 专家论坛
|

农业人才如何走向“双赢”

农业人才如何走向“双赢”

作者:   文章来源:   发表时间:2013-12-20    点击量:

  在笔者参加过的一次招聘会上,曾有一位毕业生这样描述自己的感受,“简历投了不少,精力耗费不小,满怀希望而来,工作却不好找。”相比之下,一些用人单位也有自己的说法,“现在的毕业生经常眼高手低,单位驻地偏了不行,待遇薪水低了不去。”如此一来,“一方在为找工作而发愁,另一方有职位空缺却招不到人”的尴尬局面就很难避免了。

  具体到我国农业领域的人才就业情况来说,虽然随着全国高校扩招,农业高校毕业生人数有所上升,但由于种种原因,基层农村乃至农业科研、生产第一线的人才需求依然得不到满足。

  与此同时,一些农大毕业生,辛辛苦苦学习了四年专业知识,却找不到发挥自己专业特长的工作。这既不利于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也造成了人力资源的浪费。如何在农业人才市场中建立合理的供求关系,使之达到“双赢”,是我们不得不面临的一个问题。

  人才供求,要遵循市场规律

  在现代社会,“人才”既然作为一种特殊的商品进入了市场领域,那就应该像其他商品一样,在市场规律的指引下进行生产和消费。

  农业高等院校作为农业人才的“生产者”,必须把握农业对人才需求的情况,并以此为导向制定“生产计划”。

  中国农业大学党委书记瞿振元曾表示,高校应该有一种危机感,时时注意调整学校的办学方向,关注社会的需求,要有一种前瞻性。在实践中,中国农业大学也在向这方面努力,近几年里积极调整本科专业结构,控制、缩减就业情况不好的专业招生规模,同时为了适应社会的需要,在农学、环境科学、信息科学、食品科学等学科领域增设了一批诸如草业科学、生态学等新兴专业。今年,中国农大还将增招生物技术、市场营销、食品质量与安全等专业,同时,有四个专业暂停招生。

  对于企业来说,引进人才要符合实际。高校中的一些老师指出,部分企业盲目看重学历层次,一些本科生可以胜任的工作,却非要研究生不可,就很可能造成研究生不愿意“屈就”,本科生“钻不进来”的局面。

  农业大学的毕业生作为“产品”本身,要想把自己成功地“推销”出去,除了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外,就业观念能不能与农业需求同步发展,也格外重要。当今社会中,“就业”一词含义的外延已经自然而然地扩大了,一个人在一定时期内能够获得一定报酬的劳动,就算是就业。“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一味提高自己的就业期望值,只会白白丧失机会。

  吸引人才,需要政策保证

  大学毕业生希望找一个理想的工作,其实无可非议。我们通过采访发现,多数毕业生眼中的好工作,是指有发展空间和继续学习机会的工作。当然,户口和薪金的因素也不能不考虑。

  一位动物科学专业的2003届毕业生告诉笔者,“有些人总是说,‘你们学的就是这种专业,毕业以后为什么不到农村去,不到西部去?难道就只看重大城市的户口和高薪吗?’我们觉得自己很无辜。”的确,上述问题不是仅仅依靠学生就能解决的,还必须有国家的相关政策作保证。

  这位毕业生认为,如果国家可以仿照“大学毕业生到边穷地区支教”的模式,在保留研究生入学资格或城市户口的情况下,让农业大学的毕业生到农村进行“循环式的科技支援活动”,既能够保证农村或基层农业科研机构对于农业人才的需求,也使农业专业学生的知识得到了应用。

  就地取“才”,实际而又高效 吸引农大学生到基层进行技术支援固然是一个好办法,但解决好农业人才的需求问题,仍需要“多条腿走路”。

  今年,河北农业大学经国家教育部批准,在全国范围内率先开展了“一村一名大学生工程”,以高中毕业的农村青年、复员退伍回农村的军人、农业科技示范户、乡镇企业或龙头企业带头人、科技致富能手为招生对象。

  设置了“村镇规划与小城镇建设、食品贮藏与加工、农林经济管理、园艺、动物养殖、农产品营销、农村区域发展”七个专业。目的是培养能够适应农业和农村现代化建设和市场经济发展需要,熟悉领导科学和基层组织建设的基础知识,掌握使用农业科技知识,了解市场,直接服务于农村发展,来自农村,定位农村,带领农民致富,具有创新精神的实用人才。学校、考生和当地政府部门还签订了协议,以保证学生毕业后回到当地工作。

  可以说,“一村一名大学生工程”在考生选拔、学科设置、教学、分配各个环节,都以培养农村实用性科技人才为标准。这对解决农村人才的需求问题,不失为一个实际而又高效的方法。

  我国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三农”问题的解决是一个关键。在农业向着产业化、信息化、无公害化发展的今天,人才是必不可少的因素。只有协调好人才从生产到消费各个环节的关系,才能达到“双赢”甚至“多赢”的目的,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共同促进我国农业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