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主页 Sun
您当前的位置是 :首页> 专家论坛
|

关于农业科技推广的几点思考

关于农业科技推广的几点思考

作者:   文章来源:   发表时间:2013-12-20    点击量:

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我国农业发生了历史性变化,结束了农产品极度短缺的历史,农产品不仅从“缺”到“有”,并且转入了从“量”到“质”的新阶段。加入WTO后,我国农业正融入国际统一的大市场,面临着激烈的市场竞争,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需要依靠农业科技推广,提高农产品生产力和竞争力。因此,怎样将农业科技成果更有效地送进千家万户,是值得我们思考的重大问题。

  一、树立“以农民为本”的推广观念
  过去农技推广的成绩和经验不可否认,但有时推广效率低或者无效,却是客观存在的事实。产生这个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农民自身的因素,也与我们的某些推广思路与方法不够恰当有关。要有效地改善这种状况,必须要树立起“以农民为本”的推广观念。
  1.充分了解农民的需求
  农民是农业生产的主体,十分迫切需要采用新途径、新技术来解决生产经营问题,从而改善自己的经济状况,这是不言而喻的。但有时推广某些新技术、新成果并不容易,很可能是我们不太了解农民的想法的缘故。如有的农民特别是中青年农民认为人多地少,采用新技术的成本高,又有风险,即使增产也不一定能增收,考虑更多的则是外出打工,对应用新技术的积极性并不高。再如某地在进行水稻中、低产田改造时,推广员推广效果比较好的“水田半旱式栽培”技术,而农民则另有想法。他们认为养鱼比种水稻更有利可图,提出将水田改成鱼池,变种植为养殖。因此,在进行农技推广时,要充分考虑到农民的想法或实际需求,与他们进行卓有成有效的沟通,建立共同的认知基础,从而促进农技推广工作的有效开展。
  2.尊重农民的意愿
  一是尊重农民的参与权。多年来我国所形成的农技推广模式,是自上而下的,也是单向的,农民缺少参与的机会。因此,在“以农民为本”的时代,要真正建立起一种有农民参与的推广模式。在制定农技推广计划、评价推广效果时,要广泛征求农民的意见,让农民广泛参与,这样可以使农民与推广员的关系得到强化,见识得到分享,问题得到更有效的解决。二是尊重农民的经验。农民长期生活在极其复杂的社会和自然环境下,十分了解农村的实际和所面临的问题,所积累的生产、生活经验可供学习、借鉴。同时,用适合他们经验的方式进行讲解、举例,让他们从自己的经验中对新技术触类旁通,他们就能很快地理解并接受新技术。三是尊重农民的选择。农民接受或不接受新品种、新技术和新成果是自由的,不应有什么附加条件。实行有偿服务时,也应当尊重农民意愿,由农民选择。否则,会使农民失去自主性,加重农民的负担,挫伤农民的积极性。
  3.满足农民生产、生活对农业科技的需要
  (1)选准推广项目。好的技术总是受农民欢迎的。如杂交水稻等能解决实际问题的技术一经问世,则迅速得到推广应用。沼气的推广则历经坎坷,20世纪70、80年代,沼气池产气率低,管理费时、费力,在农村推不开,但自90年代中期以来,不断改进建池技术,形成了以沼气为纽带,前抓养殖、后抓种植的先进实用的生态农业技术。农民养一窝猪,种一片果,建一口沼气池,迅速改变了过去“砍柴做饭烟熏眼,粪水蚊蝇满庭院”的落后状况,年增收3000元以上。由于沼气的效益让农民看得见,摸得着,在广大山区,兴建沼气池已成为农民的自觉行为。在当前的农业结构调整中,尤其缺乏过硬的新品种、新技术,难以满足农民发展质量效益型农业的需要。因此,农业研究和推广要处处以农民为本,时时为农民着想,把那些成熟、效果好的科研成果、实用技术带给农民,为农民带来显著的效益。
  (2)提高技术的适应性。“淮南为桔,淮北为枳”,说明农业生产要与气候条件相适应。现在的问题是,是让技术适应农民,还是“削足适履”,让农民适应技术?这一点很重要,它会直接影响到先进技术的推广效果。如南方某镇一次性从北方购进了5万多平方米质优价廉的塑料大棚,发展蔬菜、花卉生产。该大棚在冬、春两季的使用效果相当好,但在夏季通风、降温的性能较差,农民不得不揭开薄膜,将其作为露地使用。此时,该地属多雨台风季节,露地往往有种无收,蔬菜价格大幅上扬。如果大棚在设计时,加装活动天窗,进一步提高通风降温、抗台风的能力,则能满足当地农民全年使用大棚的需要,而不仅限于冬、春两季。因此,推广一个好的技术,也要同农民的具体要求结合起来,让好的技术发挥更大的效益。
  二、多条腿走路:壮大队伍
  我国自50年代开始,建立了从中央到乡镇的农业推广网,在各级政府的统一领导和组织下,推广了许多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农业科技,对促进农业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现有农技推广体制已显露出很大的局限性,很难适应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新形势。因此,要不断创新和改革农技推广体系,深化改革,建立新体系,不可能只借助于某一种措施和手段来解决,而应该多条腿走路。
  1.稳定、健全农技推广站所,发挥主渠道作用
  从事农技推广工作较为艰苦,与其他行业相比,待遇相对较低,因此,一般人都不愿涉足于此。由此,决定了农技推广的公益性,政府应是推广事业的投入主体。但目前,有的地方政策落实不到位的现象却十分突出,有的在机构改革中对农技站所“脱钩”、“断奶”;有的即使投入,但十分有限,仅仅能起维持作用。对此,应引起国家的高度关注,加快稳定、健全推广站所。这也是我国在加入WTO后,充分利用WTO“绿箱”政策,合法保护与支持农业的主要途径。同时,农技推广站所要丢掉“等、靠、要”的幻想,在自身建设和推广服务上不断创新和突破;在坚持公益性的前提下,积极走农技推广市场化的道路,在发展农业、繁荣农村、致富农民的实践中求生存、求发展,这才是农技推广部门的根本出路。
  2.吸纳农科单位、农业院校和社会团体加入推广网,形成合力
  当前,有关科研单位、学校及社会团体根据各自的需要,也涉足农技推广,但其规模较小,普及性差,影响力不够。如果能使不同部门或组织发挥各自优势,形成推广合力,则能更有效地推动我国农技推广事业的发展。
  农科单位加入推广网,是我国农业科技体制创新的必然结果。农业科研虽然公益性较强,但进行企业化转制(基础研究除外)已是大势所趋。这不但不会削弱其科研实力,反而能促进其走上良性发展的轨道。广东省农科院在全省设立了650多个示范点和推广点,与不少县、市和众多农业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实行科研、开发、技术推广一体化。他们推广新品种、新技术,走产业化的路子,年创产值4.5亿元,辐射带动30万农户,成效日显[1]。他们之所以能成功地走向市场,靠的是科技人员进入生产第一线,开展形式多样的农技推广,促进农民增产增收,同时为自己创造了效益。
  农业院校(含农业中专、农职校)出于改革的内在要求,对农技推广也十分热心,因为这有利于缩短教学与实践的差距,培养技能型人才,增添办学实力。农业院校拥有较多的人才、实习基地和示范园,其校友多且分布广,信息资源丰富,传播能力强,加入推广网是完全有条件的。共青团、妇联、科协等社会团体经常以农技推广为载体,开展活动,来增加自身的凝聚力和社会影响力,也是农技推广的潜在力量。
  过去,有的地方“农科教”三结合开展得很有成效,但有的地方落实得不够好。因此,要切实采取有力措施,让农科单位、农业院校和有关社会团体在农技推广的实践中有位有为。对于农科单位和农业院校,建议以文件的形式赋予其一定的推广职能,拨给适量的推广经费。同时,积极引入竞争机制,让他们参与重大推广项目的竞争,促进推广效率的提高,给农技推广注入新的活力和生机。对于社会团体,要加强沟通,给予指导,提高他们的积极性,不断提高农技推广的深度和广度。
  3.催生农业龙头企业,增加农技推广载体
  通过农业龙头企业,把先进的农业技术传给千家万户,是一条比较实在的路子。龙头企业与农民风险共担,利益共享,两者形成了一种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的真切互动。凭着这种动力机制,龙头企业能更贴近农户,贴近生产实践,将先进的农业技术迅速转化为生产力。这是其他任何推广办法所无法比拟的,因而有着极大的优势,能取得更好的推广成效。
龙头企业又有着“天生的”创新潜质。由于农业门槛较低,似乎任何人都懂生产,但是,在一个农产品买方市场已经形成,竞争尤为激烈的今天,不搞点创新是难以占有一席之地的。因此,龙头企业出于竞争的需要,对先进技术的应用和开发比较积极。如占有广东、港澳肉鸡市场1/3份额的广东新兴温氏集团,以华南农业大学畜牧系为依托,建立了饲料供给、技术推广、育种制种、市场销售、产品加工、电脑信息网络等八大服务体系。其种鸡场的产蛋率、受精率、孵化率与肉鸡成活率、饲料转化率等技术指标均跻身全省前列,实现了生产的高产、高效、高附加值〔2〕。如今,越来越多的龙头企业愿意给农科单位出题目,投资金,逐渐成为农业科技创新的主角。
  同时,龙头企业为农科人才造饭碗。过去,学农的毕业生主要分配到农业事业单位和党政机关,但现在能去这些地方的是少数,原因是人事制度改革后,政府机关和事业单位对编制严格限制,然而,学农的毕业生又不大可能回去经营家庭农场,因为我国人多地少。因此,学农的毕业生大多改了行,而且学农的人越来越少。但农业龙头企业也许能改善这种状况。如新兴温氏集团的2500多名员工中,有高级职称的农科人员10多人,中级职称的40多人,3年来接收大中专毕业生200多人。而该公司所在市(属地级市)的乡镇推广站所只容纳了500多农技人员。由此可见,只有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催生一批农业龙头企业,才能为学农的毕业生找到新的用武之地,才能不断稳定、壮大农推队伍,为农技推广带来新的活力和生机。
  三、大力推进农技推广信息化
  现代农技推广的职能是为农民提供产前、产中和产后全程技术服务,其实质就是一个信息的传递和反馈过程。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农业的效益则是更多地通过对各种信息的及时掌握和合理决策来实现的。目前,我国的农技推广有一些仍停留在“一张嘴、两条腿”的阶段,导致农民“耳聋”,即不能更快、更多、更直接地掌握最新的农业技术和农产品市场信息。解决这个问题的根本出路在于借助计算机网络和通讯技术,变“一张嘴、两条腿”为“一只鼠(即鼠标)”,加快农业技术的推广和市场信息的扩散,让农民生产有目标、种养有技术、销售有出路。
  要让农民上网就像打电话一样简单和方便。农民坐在电脑前,只要用鼠标轻轻一点或在触摸屏上摸一下,就能获取所需信息。如了解到各种农产品和生产资料的价格行情,确定生产计划;了解到农业科技动态、天气变化、病虫害测报,来制定生产措施;并可随时请教推广员解决生产难题。同时,他还能通过电脑与有关的农产品市场取得联系,卖出自己的产品。这就是信息化的农技推广,是用数字化的信息来指导、服务农户,这是农技推广的一大飞跃。这离农民并不遥远,许多地方均已有成功的尝试。
  如何实现农技推广的信息化?这其中少不了政府的主导作用。政府要将农业科技信息网列入农业基础设施项目,与农田水利、生态环保一样对待。在乡村,既要修道路,更要修信息之路,至少每一个村民小组有一台信息终端机,让农业科技信息网“村村通”。推广员要具备收集、处理、分析和发布信息的能力,快速、远程和便捷地为农民提供技术服务,成为农民生产、生活的贴心顾问。
  摘自:2003年第1期(18-20)《农业科技管理》(长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