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入新世纪,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发展阶段。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明显提高,农、林、牧、副、渔及乡镇企业全面发展。在新的发展阶段也出现了新的问题:农产品总量从供给不足转变成供大于求,随着农产品供求格局的根本性变化,农民增产不增收现象日渐突出。增加农民收入在农业发展新阶段已上升到非常重要的地位。调整和优化农业结构,是当前增加农民收入的一项关键措施。笔者拟从分析开远市农业结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入手,对开远市农民增收途径作一些探讨。
一、农业结构调整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以往的农业结构调整,主要呈现适应性调整的特征。适应性调整的典型特征是“水多了加面,面多了加水”,属事后调整和短期调整。这次农业结构调整,与以往有根本性的不同,它是一种战略性的调整。
(一)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内涵
1.背景
这一次农业结构调整是在农产品全面短缺时代结束、农产品供给总量基本平衡和结构性、区域性相对过剩的条件下启动的,是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市场对农业发展的约束作用增强的条件下启动的,是加入WTO农业开放程度大大提高、农业面临国外农产品直接竞争的条件下启动的,结构调整的宏观背景发生了极大变化。
2.内涵
所谓战略性调整,主要着眼于需求总量、需求结构的动态变化和生产结构对需求结构变化的动态适应与引导能力;主要呈现超前性调整和长期性调整的特征。这次调整,不仅是调整农产品的品种、品质结构,而且要因地制宜,调整区域种植结构,发挥不同地区的比较优势;不仅是调整农业内部结构,还要调整乡镇企业结构,发展农村二、三产业,加快小城镇建设,实际上涉及到调整整个农村经济结构,为了调整好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又必须相应地调整农业经营方式、农村劳动力结构、教育结构、金融资本使用结构;还应面向国际市场,调整农产品进出口结构。以这样的思路去调整农业结构,才能突破实际工作中存在的各种局限性,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小康开辟广阔天地。
3.必要性和重要性
(1)必要性
目前,我国的农产品结构总体来讲是“四多四少”,即大路产品多、低档产品多、普通产品多、原料型产品多,优质产品少、高档产品少、专用品种少、深加工产品少,不能满足城乡居民收入水平提高后对农产品的多样化、优质化、专用化、营养化消费需求,也不能适应加入WTO后农业参与国际竞争的要求。因此,对农业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是我国农业发展新阶段的一项重要的长期任务。只有大力调整结构,才能缓和目前农产品卖难、价格下跌的矛盾,提高农业自身的效益;只有大力调整结构,才能发挥我国农业的比较优势,从容应对农业全球化的挑战;只有大力调整结构,才能扩展农民的就业增收领域。
(2)重要性
调整农业结构的目的是全面提高农业整体素质,促进农业现代化,实现农民增收。农民收入增加了,就能缩小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对农村的稳定和农业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至关重要。因为没有农村的稳定就没有全国的稳定,没有农民的小康就没有全国人民的小康,没有农业的现代化就没有整个国民经济的现代化。同时,农民收入增加了,才能使农村9亿人口这个巨大的消费群体爆发出对工业强劲的拉力,通过扩大内需实现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二、开远市农业产业结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影响农民增收的因素很多,诸如市场有效需求不足,农产品供求格局发生变化;农业生产的小规模经营,农业投入产出效益下降;农产品价格潜力释放殆尽,近期内提升空间扩大无望;乡镇企业发展缓慢,吸纳就业能力减弱;农村城镇化滞后,农村劳动力转移受阻;国家宏观收入分配政策出现偏差,农民负担仍在高位运行等等。笔者以为,从开远市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实际来看,增加农民收入,首先应着眼于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大力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
(一)开远市农业产业结构现状
1.种植业结构]
(1)从种植面积构成上看,2001年全市农作物总播面积438115亩,复种指数193.4%,比上年提高2.8个百分点。粮食作物:经济作物:其它农作物从上年的67.25∶18.54∶14.21调整为64.86∶17.49∶17 .65,大体是粮食作物下降,经济作物略减,其它农作物有所发展。
(2)从种植业创造的产值构成看,2001年种植业产值为12140.82万元,占农业产值的93.8%,比上年增长6 .12%;粮食作物∶经济作物∶其它农作物∶茶果从上年的39.67∶36.31∶16.34∶7.68调整为38.13∶33.89∶21.69∶6.29,大体是粮食作物、经济作物、茶果均呈下降,仅其它农作物产值上升。
2.农业内部结构
农业产业结构的第二个层次是农业内部结构,2001的全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为21240.9万元,比上年增长5.31%。农业:林业:牧业:渔业从去年的61.27∶3.49∶31.89∶3.35调整为60.91∶4.38∶31.51∶3.20,大体是农、林互为消长,牧、渔基本稳定。农业产值在农、林、牧、渔各业中的比重虽有下降,但仍居主导地位。
3.农村经济结构
这是农业产业结构的第三个层次,2001年全市农村经济总收入为80023万元,其中:一产业收入为34062万元,二产业为16194万元,三产业为29767万元,一产业:二产业:三产业为42.57∶20.24∶37.19,与上年的34.85∶24.97∶40.18比,一产业上升7.72个百分点,二产业和三产业分别下降4.73个和2.99个百分点。农民人均纯收入1928元,比上年增69元,增长3.71%。
(二)开远市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存在的主要问题
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分三个层次进行,即种植业结构调整、农业内部结构调整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开远市的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由来已久,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市委市政府明确提出,要把粮经作物种植比例从当时的86:14尽快调整到70:30,经过十多年的努力,才实这一现目标。这一过程足以证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难度之大。主要问题是:
1.开远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仍然没有摆脱单一生产环节的束缚,总体上存在着与加工、流通环节脱节的结构缺位,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农业产业体系,所以致使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仍停留在低层次、低水平上。如1985年,粮、经、其它农作物种植比例为78.0∶15.0∶7.0,农、林、牧、渔业产值比例为70.54∶9.83∶16.72∶2.91;到2001年,粮、经、其它农作物种植比例才调整为64.86∶17.49∶17.65,农、林、牧、渔产值比例为60.19∶4.38∶31.51∶3.20。
2.农产品科技含量低和农产品加工业不发达,导致优质率低,或优质不优价,挫伤了农户的生产积极性。长期以来,由于自然选择和人工栽培、养殖的结果,开远拥有一批地方名特品种,如优质稻、白花大粒蚕豆、东山李、、花椒、蜜桃、梅花鹿等,但由于农产品的科技含量及标准化程度低,以及未延伸产业链,优质未实现优价,使结构调整呈波浪式发展。
3.农村产业体系不健全,表现在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完善,乡、处农业技术推广机构服务重点仍局限于农业的产中服务上,忽视了产前和产后跟踪服务;生产、流通领域缺乏龙头企业作支撑;有利于农产品流通、农业结构调整的农民经纪人、各种新型合作经济组织尚处于萌芽状态。
较为普遍,农业资源基础脆弱。如市场上极为紧俏的皂素原料——薯芋、草乌等,均有此种情况。
4.新型农业利益分配机制尚未完全建立,农民欠缺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相应的热情。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必须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不仅要创造一种结构合理的产业体系,而且要创造这种产业体系发展所要求的组织形式,更重要的是还要建立确保农民和加工流通企业收益增加的利益机制。多年来,我们的农业单一从事初级农产的的生产,收入来源多限于生产环节,不能享有加工、流通环节的利益分配。随着优良品种的增加,农民的种、养收入会有所提高,但由于加工、销售环节在后,农民通过出售初级农产品得到的新增收入是有限的,通过对种、养新老品种的利益比较,以此来确定想种、养什么,不想种、养什么,延缓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速度,也延缓了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发展进程。
5.农业人才匮乏,科技难以及时转化为生产力。开远农业人才匮乏,表现在:一是数量上的不足,在市、乡两级农业技术推广机构中,非专业人员占在职人员总数的36.2%,其中工人占28.8%;二是知识结构和操作技能上的缺位,一方面是所学非所用,在学校学的和现实中需要的不对应,一方面是学了不会用,缺乏实践经验和动手能力差。农业产业结构调整,需要大量的农业人才,只有农业人才的作用,才能实现农业劳动力、劳动手段和劳动对象的结合,科技才能转化为生产力,农民才会取得增产增收的效果。
6.政府财政支持乏力,未能发挥其在结构调整中的主导作用。财政支持乏力,新品种新技术试验示范工作滞后,传统的小农经济思想占主导地位,阻碍了现代农业和现代畜牧业生产的发展,种、养技术落后,导致种、养业经济效益低,农民调结构的积极性不高,农产品加工业因而缺乏原料;财政扶持乏力,投入不足,结果是农业基础设施薄弱,服务手段落后,服务行为滞后,科技措施推广速度有限,科技对农业生产的贡献率低,农产品加工企业、流通企业、中介组织“行路难”,无法应对千变万化的大市场。
三、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对开远农民增收的作用
如前所述,影响农民收入增长的因素有很多,但对开远这样一座城乡收入差别显著,山、坝区收入差距明显的县级市来说,缩小城乡差别、山坝差别要做的事,首先还是实现农业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
(一)调优产业,打牢增收基础
根据立地条件和生态适应性,在大规模退耕还林、还草的条件下,优先扶持种植业、林果业、畜牧业和水产养殖业等基础产业建设。这些基础产业不仅为农业劳动力及农村人口转移提供商品性生活必需品,而且为其它相关产业提供商品性原材料。由此可见,基础产业建设是其它相关产业分化、集中和扩展的前提和基础,因而必须给予优先扶持。
1.按照“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生产、产业化经营”的原则,调整农作物布局:1350米以下南亚热带气候区域坝子,重点布局优质稻、优质烟和优质糖料基地,依托热带、亚热带气候特点,大力发展龙眼、蜜桃、芒果等高中档水果和反季无公害蔬菜栽培;1350—1600米中亚热带气候区域的坝子和山区,重点扶持发展粮食生产,使其逐步成为开远市粮食主产区,着力发展质优价高的加工型硬粒小麦、马铃薯,适当布局甘蔗、烤烟,把东山李、冬桃、柑桔等水果培植为支柱产业;1600~1800米山区为北亚热带气候,1800米以上山区为南温带气候,该区域主要是稳定粮食面积,主攻单产,确保粮食安全,加速饲料、牧草种植,有选择地扩种药材如薯芋、杜仲、草乌、臭参等。
2.根据开远工矿企业多、城镇居民多、消费水平较高的特点和地处交通要道的优势,做强养殖业,以养殖业促种植业。依托红河州开远种鸡场,大力发展蛋鸡饲养和禽蛋生产;依托市养殖有限责任公司,发展奶牛饲养和奶制品加工业;抓住退耕还林、还草之机,大力倡导种草养畜,调整家畜品种构成;依托“千村扶贫行动计划”,扩大贫困山区土鸡饲养规模,提高商品率;依靠科学技术,抓好仔猪培育和母猪整群工作,搞好肉牛冻精改良;发展特色水产品如梅花鹿饲养及鹿血酒加工。
3.依托资源优势,发展特色农业。开远农业由于自然选择和人工引种的结果,除气候资源具有优势外,生物、技术也具有一定的优势,可以借助加入WTO之机,大力发展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东西。种植业方面可在推广无公害栽培技术的基础上,扩种优质稻、东山李、蜜桃、冬桃、白花大粒蚕豆、草乌、臭参,尤其是冬春早熟反季蔬菜种植,极具竞争优势;养殖业方面要依托全省鱼种繁殖基地,大力推广养殖澎泽鲫、大口鲶等特色水产品;开发绿化面山,植树造林,依托“世界竹藤园建设”项目,发展竹产业,建设生态城市。
(二)发展二、三产业,促进农民增收
加大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力度蕴藏着农民增收的巨大潜力,对此,我们要继续加大调整力度,真正使农业增长方式由过去单纯追求数量增加,向寻求品种改良和质量提高的方向转变,从而有效地增加农民收入。
1.做大二产业。根据农业产业链延伸与拓展的要求,结合乡镇企业的结构调整与小城镇建设,大力发展商品生产基地,重点扶持优质稻、水果、冬早蔬菜、白花大粒蚕豆、商品牛、羊基地建设,以基地建设为基础,拓展运输业和农副产品加工业,扩大高价值、高附加值农产品生产与出口,重点扶持优质农产品开发中心、明威公司(糖厂一大二型企业)、红河州开远父母代种鸡场等农产品生产加工企业,扶持建设以水果、蔬菜、畜禽肉为原料的农产品加工业,延伸产业链,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使农产品提质增效。
2.快速发展三产业。第三产业,包括旅游业、商业、运输业、饮食服务业等劳动密集型产业,这是农民增加非农收入的有效途径。开远是滇东南重镇,商贸物资集散中心,昆河铁路穿越全境,公路网络四通八达,日均客流量4万多人次,以羊街乡、中和营乡为模式的小城镇已初具雏形,以乐百道办事处仁者行政村农户沿326国道建设的农家娱乐园、十八子水寨垂钓中心、三角海旅游观光点和灵芝湖游览点正蓬勃兴建,并已见效益。政府应调整财政、信贷政策,财政上要优化支农的支出结构,增加支农的支出,农村信用社要发挥好信贷支农的主力军作用,各级农村金融机构要逐步增加支农贷款,推动第三产业的发展。
3.大力发展外向型农业,扩展农业结构调整的空间,拓宽农民增收的渠道。发展外向型农业既是一个地区农业发达的标志,又是农业结构优化、提升的显著标志。其基本举措是:因地制宜,发挥比较优势,加速建立冬桃、东山李、蜜桃、白花大粒蚕豆、禽蛋、奶产品、野生蔬菜等一批出口创汇的特色农产品基地;千方百计扶持一批创汇农业的龙头企业,如优质农产品开发中心、皂素厂、坤宏兔业发展有限责任公司等;建立农产品监测点,加强农产品标准化体系建设,确保农产品质量;大力发展高科技农业与设施农业,节本增效,走高科技、高效益、高质量、低成本的“三高一低”发展道路,重点扶持发展种子基地、花卉生产基地、蕃茄制种、禽蛋基地建设。
结束语
农民收入增加困难,并非是一朝一夕形成的一种偶然现象,它有其深刻的历史背景与现实复杂的原因,是由于长期以来农业与农村经济结构单一,农村二、三产业不发达,加上农业投入不足,导致农村城镇化、农村工业化水平、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以及农村科技水平较低等原因造成的。解决这一问题,根本的出路在于调整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营造与培植确保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的发展能力,从而支撑农业与农村经济可持续增长与发展,支撑农民可持续地增收。增加农民收入是一个系统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做大量的工作,诸如坚持和稳定党在农村的一系列方针政策,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积极推进小城镇建设,加大对农业的支持和保护力度,切实减轻农民负担,加快户籍管理制度改革等等。对开远来说,就农业结构调整而调整是没有出路的,只有寻求市场需求作为支撑,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才会大踏步迈进,农民收入增幅速度才会加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