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主页 Sun
您当前的位置是 :首页> 专家论坛
|

我国菜、果、花、茶等园艺作物有优势

我国菜、果、花、茶等园艺作物有优势

作者:   文章来源:   发表时间:2013-12-20    点击量:

  主导产品有规模 经济作物一直是我国除粮食以外的主要农作物,也是种植业结构调整中最具活力的作物,连续20多年保持了较高速度的增长,尤其是蔬菜、水果成为显著的亮点。 根据与世贸组织接轨的需求,我国在管理上将棉、糖、丝、麻等工业原料之外的其他经济作物归为“园艺作物”。

  我国的园艺作物包括了国际统计口径的蔬菜、水果、花卉,还包括特有的食用菌、茶叶、中药材、西甜瓜。因此,园艺作物不仅是我国菜篮子的主体成分,也是我国农产品出口创汇的主要力量,农民增收的重要作物。

  目前,全国园艺作物中蔬菜、水果、花卉总产值近4000亿元人民币,占农业总产值的27%以上,占整个经济作物总产值的70%以上。加入世贸组织后,针对我国园艺作物能否形成竞争力,农业部组织有关方面对其各个产品的竞争力要素与国外进行了系统的对比研究,总的结论是:我国园艺作物以劳动密集与技术密集为特点,在国际市场上具有明显的竞争优势。此结论从2002年的实际运行中得到充分的证明和体现。

  2002年,蔬菜、水果进出口贸易具有三个显著特点:

  一是出口量和出口额大幅度增长,是历史上增长幅度最大的一年,在所有农产品出口中是一大亮点。

  二是一些具有一定规模的园艺产品及其加工制品成为出口的主导产品。比如水果类产品。苹果汁出口在美国的反倾销调查中再次胜诉,2002年全年出口29.8万吨,比上年增长30%,占到世界出口量的一半。柑橘罐头出口突破20万吨,比上年增长24.2%,占世界贸易量的40%,超过西班牙成为世界第一大柑橘罐头出口国。

  三是一些我们不具优势的如橙汁等加工产品进口大量增加,预计全年进口将达到3.8万吨以上,比上年增长1倍。

  此外,茶叶虽然面对绿色壁垒,也保持了与上年持平的出口水平。花卉、食用菌的出口创汇也较理想。 产业发展更均衡 优势的形成,一靠多年的结构调整打基础,二靠市场开拓下工夫。20多年来,由于坚持不懈的结构调整,园艺产业的整体水平发生了巨大变化。

  一是区域布局基本形成。随着市场需求的拉动和科技进步的推动,蔬菜基地从郊区向农区转移,形成了南菜北运基地、黄淮早春菜基地、西菜东调基地、冀鲁豫秋菜基地和京北夏秋淡季菜基地等五大片农区商品菜生产基地,基地蔬菜已占商品蔬菜总量的80%左右。水果结构优化调整的明显特点是:苹果形成了渤海湾、西北黄土高原两大优势区域,柑橘形成了长江中上游、赣南湘西南、桂北浙南闽西粤东三大产业带,其他水果也向适宜区集中。

  二是品种结构不断优化。20多年来,全国主要蔬菜的栽培品种实现了两到三次更新,良种覆盖率达80%以上。水果良种比例扩大,品种更新加快。苹果、柑橘、梨三大类水果比重下降。红富士苹果的栽培面积达到了49.6%。产品技术含量越来越高,我国苹果的优质果率已达40%,一些优质示范园已达60%以上。

  三是生产管理水平上了新台阶,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大大提高。去年开始,我国全面推行无公害生产,普及标准化管理。各地各级管理部门制定修订了各种产品的生产标准。企业按照国际标准组织生产加工,农产品的安全质量状况呈现了一个新面貌。 四是产业化经营发展较快,园艺作物的加工比例和产品档次不断提高。苹果汁、橘瓣罐头、蘑菇罐头、冷冻蔬菜等已成为出口拳头产品,在国际市场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荔枝、龙眼、芦笋等具有中国特色的园艺产品及加工制品出口量也开始大幅增加。 结合我们产品的丰富性和加工、质量水平的提高,我国园艺产品市场多样化的路子越来越清晰。蔬菜出口以沿海、沿边的省、市为主,出口的主要产品是:蘑菇罐头、竹笋罐头,以及鲜冷冻蒜头、芦笋、洋葱、胡萝卜、萝卜、菠菜、马铃薯等20多类。从出口主要市场来看,除日本有所下降外,多数呈增长趋势,特别是俄罗斯和马来西亚,同比大幅增长。水果出口的2/3是销往东南亚、日本以及香港、澳门、台湾等地。但从2000年开始,苹果、梨陆续出口到北美、欧洲,苹果汁、橘瓣罐头已大量销往欧洲、北美及日本等市场。 调整形成竞争力 目前,我国园艺产品的出口比例不高,蔬菜不到总产量的1%,水果也仅占总产量的3.2%。园艺作物的生产和贸易还存在一些突出问题,主要是产品质量和档次不高,尤其是部分产品因安全卫生质量和病虫害疫情问题,不符合国际市场的要求。具有国际市场竞争力的企业不多,出口市场开拓不足,出口经营秩序不尽规范等。

  “十五”期间,园艺产品出口年均增长速度达到15%左右是完全可能的。预计到2005年,园艺产品及其加工制品的出口额将比2000年翻一番,到2010年,再翻一番。农业部计划通过实施“四大战略”,实现“四大转变”,即实施优势区域发展战略,实现由分散粗放经营向区域集约经营转变;实施以质取胜的名牌发展战略,实现由数量型增长向质量效益型增长转变;实施产业化发展战略,实现由注重生产向突出加工增值转变;实施全球化市场开拓战略,实现由单一出口市场向多元化出口市场转变。 到此,园艺作物结构调整的主线就十分明确,即调整的内涵不是面积的增减,而是以结构优化、质量提高、科技服务、产业化经营、标准化管理形成竞争力,从而实现产业发展。关键是思路更新,要紧紧围绕优势来确定面积。划定优势区域的作用是优化资源配置,非适宜区、次适宜区、甚至技术水平跟不上的适宜区都将被淘汰。只有最佳适宜区的面积才有扩大的可能,但也要从市场里面找到平衡点。竞争力不是面积的扩张,而是整个产业素质的提升。从品种资源的开发利用到市场流通的规范运转,成本、质量、服务各个环节实现稳定运行,才能形成竞争力。比如橘汁,许多出口国在本国有专用装船码头,在目的国有专用卸货码头。这不是一朝一夕能实现的,这是在产业素质极其稳定的前提下形成的。因此,要从基础做起,深化园艺作物结构调整。

  一要抓住科技投入这条主线。“十五”期间,“种子工程”建设投资重点向园艺作物倾斜,实施园艺作物种苗工程,建立健全园艺作物良种苗木繁育体系。也要开展大规模的技术培训,推广先进适用技术。政府将加快制定园艺产品的安全卫生质量标准,加强农业投入品的管理,实施市场准入制度和出口园艺产品安全卫生质量许可制度,建设水果出口非疫区。

  二要加大产业化建设力度。今后几年,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生产、加工龙头企业将不断涌现。东部沿海地区会利用区位、经济、技术、资金、人才优势,发展园艺产品精深加工,建立园艺产品加工出口区。中西部地区将结合西部大开发,充分利用当地独特的资源优势和劳动力优势,加快发展园艺产品加工业。总之,要认清形势,抓住重点,统筹发展,搞好调整,园艺作物有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