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与农业结构调整、产品质量等密切相关的作物栽培学被忽视,缺乏相应的研究与推广经费,以致研究萎缩、成果减少。照此下去,必将带来严重后果。著名专家凌启鸿呼吁----
最近,南京农业大学教授、中国作物学会栽培研究委员会主任凌启鸿撰写了《论中国特色作物栽培科学的成就与振兴》一文,强烈呼吁加强农作物综合栽培技术的研究与推广,引起了温家宝副总理和农业部领导的高度重视。
凌启鸿教授指出,鉴于中国不同于欧美发达国家的特殊国情,经过几十年的努力,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作物栽培科学与技术体系,并在农业生产中广泛推广应用,为我国农业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巨大贡献;在农业发展新阶段,要发展优质、高产、高效、安全、生态农业,进一步提高我国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作物栽培科学的研究与技术推广必将发挥不可替代的重要的作用。农民采用综合栽培技术搞生产,任何单项技术,包括优良品种、病虫害防治、科学施肥等技术,都要组装配套为综合栽培技术,才能发挥作用。近年来,农业结构调整、产品质量、食品安全等工作备受重视,却忽视了作物栽培科学的研究与技术推广,缺乏相应的研究与推广经费,以致研究萎缩,满足未来需要的重大科研成果很少,科研与推广队伍失散,对农业发展带来了不良影响,这种状况发展下去,必将带来严重后果。
为振兴我国作物栽培科学,凌启鸿教授建议,作物栽培研究和推广应列入各级政府科技发展计划。近十年来,栽培科学未被重视,立不上政府科技发展计划。长此以往,作物生产将受到严重影响。因此,作物栽培的研究目标必须由以往的只注重研究高产转向优质、高产、安全、高效、环保、节能等综合目标,凡符合上述要求的,就是符合时代需要的栽培课题,有关领导部门经审查应以立题。
凌启鸿教授提出,要做好作物综合栽培技术和其他重大农业技术的推广工作,必须进一步改革和加强农业技术推广体系。他指出,我国原来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一直延伸到乡村,保证了新技术的推广普及。农村改革后,村级推广服务组织被取消,近年来不少乡镇又把乡级农技服务组织,改为自谋出路的民办单位。基层的农技推广体系实际已解体,农技推广处于非常困难的低谷。当务之急是尽快恢复原来的工资计划,稳定这支队伍,使技术推广和服务工作得以正常开展。从今后精简人员、提高推广效果的发展趋势考虑,可用现代化的手段对技术推广体系建设作较大的改革。以县为单位,着手建设地理信息系统和计算机信息技术为手段的栽培决策和技术咨询中心,公益性事业单位可用较少的人力解答全县范围内的各种栽培问题;并由县级建立一支精干、综合的技术示范队伍,负责分片的、机动的农技示范和农情观测。乡镇一级可建立集体的和个体的或专业协会的农资、农技与农艺一体化,物技服务一条龙的农技综合服务网络,在业务上接受县中心的指导,负责推广中心的成果示范,并为县中心提供作物生长和病虫测报信息,县中心为其提供免费咨询服务。乡级推广服务组织的建设,必须由政府提供政策支持和引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