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主页 Sun
您当前的位置是 :首页> 专家论坛
|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部部长韩俊就农技推广问题答记者问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部部长韩俊就农技推广问题答记者问

作者:   文章来源:   发表时间:2013-12-20    点击量:

据专家调查分析,与众多的国家相比,我国农技推广投资强度明显偏低,且在总投资中的比例呈下降趋势;与此同时,与农业结构调整、产品质量等密切相关的作物栽培的研究和推广,也逐年受到冷落。这均与我国财政对农业科研和推广的投入有直接的关系。
  近年来,加大扶持力度,增加对农技推广的投入的呼声越来越离。不容置疑的是,无论从经济全球化的大趋势,还是从农业结构调整、提高农产晶的国际竞争力的角度来说,稳定农技推广队伍,增加对农技推广的扶持力度已是当务之急。事实上,许多世贸组织成国国都把利用“绿箱政策”、支持公益性推广体系作为支持和保护农业的重要手段。我国农业相对落后,大量的科技成果有待开发与推广。加入世贸组织绐我国农技推广事业的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和挑战,用足用好“绿箱政策”,是明智之举。建议国家有关部门把“绿箱政策”作为农业应对挑战的基本策略之一,长期坚持下去。
  ----编者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部部长韩俊,是我国农村宏观政策研究的知名专家。最近,他们开展了农业投资结构的专题调研,就农技推广的有关问题,近日记者采访了他。
  问:面对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新形势,你认为农技推广体系应如何适应?
答:我认为,农技推广体系要相对稳定,但更要创新。农业涉及2亿多农户,加上农民文化程度低,接受新技术有一个过程,这就决定了农技推广具有明显的公益性,而且推广成本高,需要政府承担部分技术推广功能。我国农技推广力量主要集中在县、乡两级,以县乡农技站为主体的全国农技推广体系必然发挥主导作用,必须保持农技推广机构的相对稳定。稳定不是说农技人员不能减少,大家都来吃财政饭。县级农业部门及其乡镇的农、林、牧、渔、农机、经管、水利等几站的人数,已成为仅次于教师数量的第二大群体。在中西部地区,这些单位已成为“养人”的机构。在县乡机构改革过程中,为了体现精简原则和减轻财政压力,精简农业几站人员是必然的趋势。乡乡建农技推广机构不是好办法,单纯抓农技推广机构“三定”也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农技推广机构改革应区分一般性技术推广和公益性技术两种不同情况,分类处理和改革。对一般性技术推广,重点抓建立科技示范场。
  近年来,中央财政投资扶持建立了近400个科技示范场,取得了良好的效益,深受广大农民和技术人员欢迎,但投资规模小,带动面有限。农作物病虫害和动物疫病的测报、预防工作,是政府的责任,应建立专门的机构和队伍,所需经费由财政承担。畜禽防疫和兽医也要分开。公益性农技推广体系的创新,应是在骨干人员工资有财政保障的基础上,充分履行公益性职能,理顺管理体制,优化推广工作机制,为提高我国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和建设农村小康社会提供技术保障;经营性推广服务体系的创新应侧重于完善经营机制,拓宽服务领域,积极参与和推动农业产业化经营,不断提高技术的到位率和普及率。
  问:你所说的“财政保障”,是否意味着国家须进一步增加农技推广的投入?
  答:值得注意的一点是,近年来,我国基层农技推广机构之所以出现“线断、网破、人散”的困境,与我国财政对农业科研和推广的投入持续相对减少有直接关系。据调查,在财政支农的各项支出中(农村教育、卫生等社会事业除外),农业科研、推广的投入一直居于末位。上世纪90年代,我国农技推广的总投资从21.39亿元增加到了85.39亿元,按可比价计算年均增长8.45%。与此同时,财政投资在农技推广总投资中的比例呈下降趋势,从1990年的99.65%下降到了1999年的82.52%。我国对农技推广的财政投资90%来自于地方财政,农技推广投资的90%集中在种植业和畜牧业两个行业内。从经费的开支结构来看,有很大一部分用于人员经费的开支。与众多国家相比,我国农技推广投资强度(农技推广投资占国内农业生产总值的比例)明显偏低。
问:那么如何加强投入?
  答:增加政府对农技推广的投入,必须调整政府支农资金的投入结构。政府农业财政支出中有相当大的比重是用于政府农业行政事业单位的运转费用。财政支援农业生产支出和农林水气部门的事业费,是财政农业支出的主体,所占比重大体维持在70%的水平上下。由于机构人员膨胀,人员经费在行政事业费又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处于一种“有钱养兵,无钱打仗”的局面。在政府农业投入中,直接用于流通环节的多,用于农业研究、技术推广及产前、产后服务环节的少。1998年以来,政府在农业投入中,每年用于粮、棉、油、糖流通的补贴在500--700亿元之间,占政府农业支持总量的30%以上。以2000年为例,政府财政支农资金用于农业基础设施的资金约在600亿元左右,占整个投入的比重将近30%;用于流通领域的补贴615亿元,占整个投入的30%;用于农业公共服务462亿元,占整个投入的22%;直接用于生产的资金423亿元,占整个投入的18%左右。
  问:你认为应该怎样调整投资结构?
  答:我国目前对农业的支持总量还达不到WTO允许的范围。要根据我国的财政实力,按照WTO规则的要求,用好“绿箱政策”,不断增加农业科研和推广投资。一方面,要集中支持农业基础研究,尤其是动植物品种资源、转基因技术、节水灌溉与早作农业技术等,增加科技储备。另一方面,要加大对农业科技推广项目及服务体系建设的支持力度。首先要保障公益性推广体系的事业费,第二要进一步加大种子工程、畜禽水产良种工程的投入,加快品种引进和改良;第三要设立专项资金,扶持重大农业技术、标准化综合栽培技术的示范推广。同时,国家农技推广投入要重点向优势产品和优势区域集中。目前,国家已经启动对大豆、小麦的良种的补贴,这种补贴方式,一方面可以形成对农民收入的直接补贴,另一方面鼓励和支持农民、农业生产者使用优良品种,是一举两得的好办法,可以随财力的增强逐步扩大,在重点产区建立良种推广补贴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