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六大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作为本世纪头20年全党、全国人民努力奋斗的战略目标,乃是全国人民共同的呼声,更是广大农民梦寐以求的宿愿。从目前来看,我国还未实现小康水平的主要是农村地区,还未达到小康生活水平的主要也是农民。如何使8亿农民步入小康,是摆在全党和全国人民面前亟待解决的重大战略问题,也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和难点。让8亿多农民都留在农村挣钱建设小康社会,这是不现实的,还必须让他们分流挣钱奔小康。所谓分流就是指让一部分农民(户)往城市移民创业,挣钱奔小康,而另一部分农民(户)则留在农村,就地挣钱建设小康社会。农民(户)分流,乃是历史发展到特定时期后必然会遇到的一个现实问题。目前,已有不少农村劳动力进城经商,发财致富,并生儿育女。但他们只有暂住证,本人和父母户口仍在农村,难以长期在城市安居乐业。因此,应通过立法改革户籍制度,依法分流,让一部分农民(户)往城市移民,这是建设农村小康社会的关键。改革户籍制度,加速农民(户)分流,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下列积极作用:
一、加速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拓宽就业途径。我们实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的,就是要以较快速度和较大幅度增加国内生产总值、人均收入、家庭财产,让城乡人民过上小康生活,分享改革开放后创造的现代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现实表明,要以较快速度和较大幅度增加国内生产总值,除了致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外,还必须致力于进一步开发农村人力资源。由于过去几十年实行计划经济体制,将农民束缚在土地上,失去了自由迁移的生存发展权,阻碍了农村人力资源开发,以致大量人力资源囤积在农村。我国农村人多、耕地少、农业劳动生产率低,而且,农产品价格已与具有高农业劳动生产率的国际市场价格接轨,提价空间很小,增收幅度不大,尤其是在国内市场,更是如此。同时,我国农村缺乏高、中收入阶层及其相应高、中消费需求,难以在农村拓展产业,提供劳务,他们没有用武之地,难以施展自己的才能。因此,我们必须大力开发农村人力资源,拓展就业途径。在发展大、中城市的过程中,我们必须继续发展一些劳动密集型产业,特别是劳务型产业,吸纳农村劳动力,进城就业。这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举措。
二、压缩农民人口总量,确保农民增收。从发达国家,特别是西欧发达国家的历史看,在资本主义工业化时期,农民经历了“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的分化过程,完成了农民分流的历史任务。当然,这个过程是非常痛苦的过程。当代的西欧“农民”,实际上主要是当年地主、农业资本家的后裔,不过,现在他们在社会上被称为“农业经营者”。他们就是当年农民分化的产物。我们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社会主义工业化,特别是农业互助合作运动,避免了这一痛苦过程。同时,随之形成的户籍制度,其初衷也包含了国家为了更好地、有计划地开发利用农村劳动力资源的意图。我国经历了半个世纪工业化之后,现在正在进行新型工业化,实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特别是大、中、小城市扩建、旧城改造、旧设施更新,第三产业发展,需要大量劳动力资源。我们应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避免资本主义工业化在农村出现的那种农民分化过程。我们要抓住当前这个历史机遇,改革户籍制度,压缩农民人口总量,确保留在农村继续从事农业的专业农户利用分流农户转让的土地,扩大经营规模,发挥规模经济的效益,增加收入,早日过上小康生活。
三、降低进城打工成本,增加打工收入。自改革开放以来,不少农民已自觉或不自觉地进城打工。每年春节前后总会形成年终“返乡潮”和开春外出“打工潮”,往返交通运输要花费很多开支。同时,在驻地打工的食宿和其他费用开销也很大。仅以住宿费一项而言,在北京,通过特殊关系租住高校学生公寓一个铺位,至少每宿10元,每月就得花300元,住进家属区,租一个铺位,每月就得花600元,而且,还不让在住家洗衣服、洗澡。当然,对于一个民工来说,不仅住不进去,就是住进去了也承受不了。更何况作为民工,有时还因种种原因,不能按月拿到工钱,甚至回家过年还拿不到工钱。我们共产党人是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应考虑降低农民进城打工成本,增加民工实际净收入,让他们尽快富裕起来。因此,我们改革户籍制度,分流农民,使进城打工的农民降低成本,必然有利于促进广大农民尽快过上小康生活。
四、创造安居环境,解决实际困难。时代发展到今天,“打工”和“打工者”已由过去的一个俗语,发展成富有时代气息的新词。它包含了外出做工、做小买卖、经商、电脑操作员、软件开发员、高新技术研发人员,等等。他们虽然在不同的领域和行业、企业中做工,但有共同的特点,基本上都来自农村,一般只有暂住证,只有小部分人有城市户口。其中不少人在打工谋生的城市已有立锥之地,或长期租赁民房、公寓,或已购置商品房。由于种种原因,不少人已是30多岁的单身汉。北京海淀中关村科技园区上地街道妇联负责人所说,不少企业向她们反映:由于地区内的高科技企业年轻人多、男性职工多、家在外地的职工多,而他们的社会关系少,所以男职工择偶难,大龄青年日益增多。这是当今一个特殊“白领族”。他们的收入不少,学历不低,人品不错,择偶难的主要原因就是缺少城市户口。所以,如果从农村经济发展的角度,通过改革户籍制度,实施“向城市移民”战略,让一些农民“由农转非”,安居乐业。这样,既让他们在城市里分享现代城市工业——信息社会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也为子女成家立业和创业解决了许多实际问题。这个问题,应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特别是建设农村小康社会的一个大问题来抓。
五、重视城市新移民有我国经济建设中发挥的作用,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农民分流的上述作用,已经得到了权威论证。正如国家统计局副局长邱晓华在北京大学“经济论坛2002”所说,“城乡劳动力市场打通也是产生高增长、低就业的重要因素”,“目前,有1.3亿的农村人口在城市,其中在城市的农村劳动力接近9000万,中国经济增长更多地吸纳了农村劳动力,而不是城市劳动力。”这说明,9000万未计入就业花名册的农村劳动力,实际上为各大城市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为国民经济的高增长作出了巨大贡献。应该说,在城市打工、经商的农村劳动力,已发挥了城市劳动力所不可替代的作用。可以说,未来城市新移民,将成为我国经济建设的主力军。这一点,在中关村已初现端倪。在那里出现了“安徽村”、“福建村”、“四川村”、“河南村”。他们通过乡缘、血缘关系相互沟通,在生意中相互关照。在他们的影响和带动下,更多的同乡、同族到中关村做生意。因此,中关村电子市场出现了一方人做一种配件的集中化趋势。成千上万名“乡下人”,牢牢占据着中关村电脑配件市场的主要份额。尽管有人也提出了这些“下里巴人”通过乡缘、血缘关系建立起来的“村落模式”能否做大电脑市场的忧虑,但缺少这些“村落”,中关村的电脑市场不会像今天这样红火。无论如何,对城市这些“新移民”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社会应给予正面的认可和肯定,以便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加速农民分流,向城市移民,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