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主页 Sun
您当前的位置是 :首页> 专家论坛
|

破除农村劳动力转移障碍问题述评

破除农村劳动力转移障碍问题述评

作者:   文章来源:   发表时间:2013-12-20    点击量: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在生产力获得解放之后,劳动力突破了传统体制的束缚,开始从农业转移到非农产业,从农村转移到城市地区,从中西部地区转移到东部地区。据专家分析,今后5年将是农村劳动力供给的高峰期,每年新增外出打工农民将不少于800万人,在农民纯收入中来自农业的收入下降的同时,流动就业已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研究表明,这种劳动力流动现象是十分积极的,目前对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的贡献份额在16%--20%之间。为此,相关研究机构的专家们建议:政府部门应在农民就业、城市定居和职业培训等方面放宽限制,促进全国城乡劳动力市场的形成,确保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顺利进行。
  目前一些大中城市的政府对劳动力流动的态度十分消极,利用各种手段限制这种流动。最近几年,城市政府对外地民工定居和就业的限制有增无减,大有继续加强的趋势。在这样的政策倾向下,农村劳动力向城市和非农产业的转移障碍,不仅很难得以克服,而且不合时宜的政策被不断地复制出来。由于地方政府首先代表本地居民的利益,在城市居民通过各种渠道表达了对于外地劳动力的不满之后,地方政府便相应地采取一系列政策手段,排斥外地民工在城市就业,阻碍劳动力流动,导致劳动力市场的继续分割。户籍制度和排他性的城市劳动就业制度就是障碍劳动力流动的典型制度安排。这些严重扭曲劳动力市场的做法,与经济改革和发展战略转变的目标是背道而驰的。
  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研究所蔡旼研究员认为,从劳动力转移的流向和转移劳动力的地区分布来看,其中比重最大的一部分是省内转移,通常占转移人口的50%以上。这是因为跨地区寻找就业机会,其信息获取目前几乎全部依靠亲友和同乡等社会网络的帮助,而由于长期以来迁移行为都很少见,所以超越省界之后,社会关系也大大减少了。但劳动力市场职业供求往往表现出一定的地域特征,劳动力的跨区域求职存在着相当大的空间,是值得着力开发的。譬如,虽然北京、长沙、西安等不少城市简单体力工人已严重供大于求,但与此同时,还有一些城市简单体力工人需求仍较旺盛,如贵阳简单体力工人仍然相当短缺。又如,包括重庆、西安、成都等城市在内的大多数城市电子工程技术人员供不应求,但有个别城市却已开始出现有关人员供大于求的情况。
  受市场化、信息化、城市化和全球化等共同因素的作用,当前我国各类城市的劳动力市场均呈现出第三产业对劳动力需求不断扩大,以及第二产业中的制造业吸纳劳动力就业能力不断增强等共同态势。与此同时,由于不同城市的经济结构及其变化特征的不同,其对劳动力的需求情况也不尽相同,不同类型城市劳动力市场职业供求对比的差异十分明显。劳动力市场供求关系变化既表现出共同的趋势,也存在明显的地域特征。及时准确地公布各类城市需求逐渐增多以及需求逐渐减少的职业信息,可以使求职者在劳动力市场上少走弯路,提高求职成功率。
  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劳动科学研究所李天国博士最近撰文提出,面对当前劳动力市场供需走势的最新特征,亟待加快推进全国城乡就业市场一体化,加强不同地区城市职业供求动向监测预警,及时准确公布职业需求排行榜,促进民工提高求职成功率。在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方面,各地要尽快制定有利于农村剩余劳动力进入劳动力市场求职的得力措施,着力克服劳动力市场的城乡分割现象。随着城乡就业市场一体化和农村剩余劳动力外出打工及进城后二次择业农民工的增多,还要及时推进垄断行业的劳动制度改革,在调整用工制度和收入分配制度的同时,逐步面向社会、面向外地劳动力开放劳动力市场。
  要从根本上解决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各种障碍,如信息、能力、制度等方面的不利因素,记者认为,应加强对各地劳动力市场的宏观调控,加快劳动力市场信息网络建设,用适当的政府行为促进全国性统一的劳动力市场的形成;继续加大劳动力市场职业介绍的公益性力度,引导和安排求职者进行相应的技能培训,积极引导求职者增强就业竞争能力;完善相关政策法规,切实保障劳动者和用人单位双方的合法权益。只有这样,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历史使命才能尽快有效地得以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