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基于区域比较优势,调整和优化农业区域结构
1.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应面向国外市场,以标准化、优质化、规模化为重点,大力发展名特优新蔬菜、水果、花卉、苗木等园艺产业;以设施化养殖为重点,大力发展优质、多样化畜产品和名特优水产品为主的养殖业;以加快农业高新技术成果转化为重点,大力发展现代生物技术产业;以提高附加值为重点,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实行农业产业化经营。
2.大城市郊区。应面向城市,以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为重点,大力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以提高农业科技化与产业化水平为重点,强化产前、产后的良种、信息、科技、加工与贸易服务;以美化环境为重点,强化生态农业与休闲观光旅游农业的发展。
3.粮棉油主产区。应面向国内大宗农产品需求市场,以增强抗衡国外农产品进入国内市场能力为重点,压缩普通品种,发展适应加工需要的优质、专用品种,提高产品质量和竞争力;大力发展饲料作物,促进粮、经、饲“三元”种植结构的真正形成;大力发展养殖业,建成全国最大的畜产品生产基地;调整畜禽品种结构,积极发展草食性畜牧业;加快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促进粮食转化,延长产业链条,增加后续效益;大力推广水、肥、农药高效利用技术,降低农产品生产成本。
4.西部生态脆弱区。应结合退耕还林、还草,大力发展节水农业、生态农业和特色农业,切实提高牧区畜牧业发展水平,把保护和建设生态环境与增加农民收入结合起来。近期,重点是强化基本农田和基本牧场建设,以提高农牧场的承载能力,推动退耕、退牧和围栏限牧的实施;加快发展优质棉花、糖料、水果、蔬菜、花卉、中药材、牧草、烟叶、茶叶、蚕桑和脱毒种薯等具有传统优势的产品生产,建设专业化、规模化的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发展草食性畜牧业,减轻对粮食的需求压力。
二、强化农业科技创新,加大农业结构调整的推动力
1.重新确立农业科技开发重点。适应农业结构调整和农产品国际竞争力提高的要求,农业科技开发重点要从主要追求增产技术转向追求优质高效技术,从以粮、棉、糖、油、畜禽等大宗农产品生产技术为主转到大宗农产品生产技术与特色农产品生产技术并重,从生产技术领域拓展到农业产后加工、保鲜、储运等领域。并且根据市场需求变动趋势,超前进行农业科技开发。
2.要抓住关键技术,实行科技攻关。从当前农业结构调整和农民增收的要求来看,重点要围绕高新科技的种苗、设施农业、绿色食品和生态农业的发展,对高科技育种技术、设施农业、工厂化生产技术、优质品牌农产品的标准化生产技术、绿色食品的无公害生产技术和生态农业技术,高效低本农产品精深加工技术以及农产品保鲜储运技术、农产品质量监测与动植物检疫技术进行重点攻关。
3.有针对性地进行不同区域的科技开发。依靠农业科技促进沿海发达地区高效创汇农业发展,目前特别需要在出口农产品标准化生产技术、质量检测检验技术、农产品精深加工技术等方面进行重点突破;在粮食主产区,依靠农业科技不断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和发展以粮食为基础的高效农业,特别要搞好节水、节肥、省药技术、良种技术、粮食的加工转化技术等,提高附加值,增加农民收入;西部地区在生态环境建设中,特别要加强特色种养业和设施高效农业的发展,注重节水农业技术、抗逆性强的优良品种、特色农产品加工技术、优质高效畜牧业发展技术的开发和应用。
4.加强科技开发和推广,尽快将现有先进、适用的技术在生产中推广应用。只有加强农业科技推广工作,才能更好地刺激农民对新技术的需求。目前在推广中要为农民提供籽种、苗木、种畜禽、菌种、农药、肥料、地膜、机具、仪器、设备等新技术;在产前尽量帮助农民解决作为这些技术物化形态的农技商品,并解决获得这些商品所需要的资金、信息等;在产后帮助农民解决农产品加工、储运以及农产品销售等实际问题。
三、实行产业化经营,提高农业结构调整的效益
1.采取有效措施,大力培育和扶持龙头企业。农业产业化经营带动农业结构调整功能的强弱,关键在于龙头企业实力的强弱。因此,要采取有效措施,加强龙头企业建设。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对龙头企业要在税收、信贷、出口等方面给予扶持。积极引导和培育一批经济实力强的大型农产品加工企业和以农产品加工、营销为主的乡镇企业,进入农业产业化行列,充当龙头企业,发挥它们在农业结构调整中的引导和支持作用。龙头企业要统筹规划,合理布局,防止重复建设。
2.运用利益机制,调动农户调整农业结构的积极性。正确处理农户与龙头企业间的利益关系,形成利益共同体,农户才能按照市场和龙头企业的要求,积极搞好农业结构调整。当前我国农业产业化经营方式较多,如从带动方式看,有加工、流通企业带动型、中介组织带动型等,但不管是哪种类型,重要的是要建立一种有效的机制,靠利益纽带去带动。因此,龙头企业要逐步与农户建立“利益均沾、风险共担”的利益机制,保护农民利益,调动农民调整农业结构的积极性。一是对农户生产的农产品,要按订单或“合同”收购,合理定价,以质论价,不压级压价、限收拒收。二是要建立风险基金,实行最低收购保护价,返还一定利润,以及提供良种设备,资助周转金,进行技术培训等形式,使企业与农户建立比较紧密的利益连接机制。这样,农民才能把龙头企业当成自己的企业,安排好农产品生产,支持龙头企业发展。
3.以市场为导向,搞好基地建设和区域布局。坚持以市场为导向,搞好基地建设,是农业产业化发展最重要的基础。许多事实表明,产业化发展比较成功的地方都十分注重以市场为导向,立足当地资源和现有生产能力,把基地建设、优化区域布局与结构调整结合起来。从我国不同类型区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发展趋势看,东部沿海地区面向国际市场,发展外向性农业,建设一批创汇农业基地;中部粮棉主产区依托资源优势,大力发展多种经营农产品深加工;西部地区围绕发展特色农业,加强专业生产和基地建设;大城市郊区根据自身特点,以发展都市型农业为主攻目标,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
4.重视技术创新,大力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科技含量。龙头企业的科技开发创新能力,直接关系到企业在市场上的竞争力和带动农户能力的大小,也是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水平高低的主要标志。龙头企业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不断增加技术开发投入,大力提高其产品的科技含量。
四、加强政府的宏观调控,保障农业结构调整的顺利进行
1.利用“绿色”政策支持,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2.加大对不同类型区农业结构调整的支持,引导和扶持区域发挥比较优势。
3.充分利用WTO规则内的国内支持空间,为结构调整争取较大的余地。
4.建立农业保险制度和保险体系,为结构调整保驾护航。由于我国农民及农业产业化组织的经营能力相对有限,加之农业生产周期长且具季节性,农产品具有鲜活特点,这就决定农业结构调整具有较大的风险。目前,我国农业保险制度还不完善,农业保险水平还很低,农业保险运行远远不能适应WTO框架下的结构调整的需要。因此,我国农业宏观政策要高度重视农业保险问题,尽快建立符合我国实际的农业保险制度和体系,充分发挥农业保险在农业结构调整方面的保障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