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步入了新的发展阶段。这一阶段,农村工作的基本目标就是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稳定。为此,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实现农业增长方式转变是这一新阶段农村经济工作的中心任务。
自1996年超过5亿吨后,我国粮食产量几年来持续保持较高水平。棉、油、菜、肉、蛋、奶等重要农产品产量快速增长,主要农产品供求关系中长期存在的数量矛盾基本得到缓解。1999年,党中央、国务院审时度势,作出了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进入新阶段的重要判断,指出农业越来越受到资源和市场的双重约束,结构性矛盾和农民增收困难的问题越来越突出。同时,中央提出要对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的重大决策,把增加农民收入作为中心任务和基本目标,摆在经济工作的突出位置。
作出上述判断和决策主要是有这样几个条件:一是粮食等主要农产品生产能力明显提高,实现了农产品供给由长期短缺到总量平衡、丰年有余的历史性转变;二是农村人口的温饱问题基本解决。三是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对外开放进入新阶段。
为此,中央确定了这次战略性结构调整的几个层面:调整农业生产布局,充分发挥区域比较优势;调整农产品结构,发展优质专用无公害农产品,全面提高农产品质量和安全水平,加快实现我国农产品的优质化和专用化;调整农村产业结构,继续发展乡镇企业和农村二三产业,加快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大幅度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调整农村就业结构,加快转移农村劳动力,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努力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城镇化道路。
这次调整,是我国农业发展过程中的一次深刻变革,是农业结构、农村经济结构、农业科学技术与农村经济管理水平的全面升级,是关系农业和农村经济长远发展、关系国民经济全局的重大部署。
这次调整,不是农产品数量的简单增减,而是稳定总量、保障供给,全面优化农产品品质;不是局部地区的封闭式调整,而是发挥比较优势,优化全国农业的区域布局。
这次调整,不是原有生产能力的简单扩张,而是以先进技术改造传统农业,努力提高农业的劳动生产率和土地产出率;不只调整农业生产结构,还要调整农村经济结构,大力发展二三产业,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几年来,各地抓住粮食供给充足的有利时机,加快发展畜牧、水产养殖业,为保证市场供应、增加农民收入发挥了重要作用;淘汰了一批劣质品种,发展了一批优质专用品种,培育了一批名牌农产品,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发展很快。在河南、河北等粮食主产区,一些农民说现在是“种麦的吃不上自家麦”——并非是不够吃,而是他们种的优质小麦成为市场走俏的产品,“种多少卖多少”。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去年我国首次出口食用小麦20万吨,实现了零的突破;在“半数农民不稼穑”的浙江,1998年停止打“粮食翻身仗”,调头发展“效益农业”,如今多种农产品已打开了国际市场;在黑龙江、内蒙古等畜牧业大省,奶牛取代大豆、高粱成为农民增收致富的“法宝”……
目前,优质专用小麦的面积冀、鲁、豫占全国一半左右,“双低”油菜的面积鄂、湘、川、苏、皖占全国四分之三,优质专用玉米、优质专用大豆面积东北分别占全国的41%和63%。肉牛肉羊、牛奶和优质水产品等产业带建设也已开始谋划。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的制定和优势农产品向优势产区集中,深化了人们对农业比较优势的认识,为加快农业结构调整开辟了新的途径。
2002年,在自然灾害较重、农产品价格低迷、国际竞争压力加大的情况下,我国粮食生产稳定,菜篮子产品持续增长,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有了提高,大宗农产品出口增加,农民收入继续增加。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平衡运行,有力地支持了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和全社会的稳定,也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打下了好的基础。实践证明,中央关于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进入新阶段的判断是完全正确的,所采取的各项政策措施是符合实际的。
年初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提出,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必须把转变农业增长方式,发展优质、高产、高效、生态、安全农业作为核心,把增加农民收入、推进农业现代化作为基本目标,坚持按经济规律和自然规律办事。人们相信,在党中央、国务院和各级党委、政府的领导下,在九亿多中国农民的努力奋斗下,中国农业必将创造新的成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