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六大报告提出,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深入学习贯彻十六大精神就要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和农业综合效益,以实现农民收入的增加。
农业产业化是实现农民增收的有效途径
农业产业化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农业和农村经济深化改革和进一步发展的必然选择。它综合地发挥了生产专业化、布局区域化、经营一体化、服务社会化、管理企业化等诸多优越性,对于促进农业和农民增收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其一,推进农业产业化,是提高湖南农业生产组织化程度的有效手段。近年来,湖南农业产业化有了较快发展,但总体来看,产业化水平不是很高,绝大多数地方还是以千家万户的分散经营为主,农业生产自求平衡,还脱不了“大而全”、“小而全”的羁绊。这种超小规模经营容易造成农业吸纳新技术的边际成本高,使一般农户通过采用新技术、发展高产优质农业以实现增加收益的动力不足;也难于推广使用农业机械和农业科学技术。而实行产业化有利于解决这种小规模经营与采用科学技术的矛盾,形成一种新型的科技成果推广应用体系,不仅适应了现代化大生产的需要,也必将对转变农业的增长方式,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的过渡产生积极的影响。因此,必须不断推进农业产业化,改变原有分散的、细小的传统农业的生产方式,通过各种形式的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和专业协会,把千家万户的农民联合起来,形成信息、技术共享,生产、加工、销售等成龙配套服务的规模化生产。
其二,推进农业产业化,是引导农民走向市场的重要途径。推进农业产业化,能有效地克服农户小规模经营与大市场之间的矛盾。农民在走向市场的过程中面临自然和市场的双重风险。农户小规模生产,主体分散,经济实力脆弱,难以抵御双重风险的压力。而采取农工商联合的形式,把分散的家庭经营同集中的市场需求有机联系起来,通过延长产业链条提高农产品的附加价值,通过各种中介组织为农户提供产前、产中、产后服务,这些中介组织和龙头企业,在农户与市场之间架起了桥梁,帮助农户屏蔽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提高农户经营的效益,促进农户走向专业化和商品化经营。
其三,推进农业产业化,是有效转化农业劳动力的重要手段。我国人口众多,劳动力就业压力大,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农业仍将是吸纳农业剩余劳动力的主要场所。这就需要不断加强农业的深度和广度开发。农业产业化的不断发展,使农民的就业门路大大拓宽。而且随着一体化生产组织的日益完善,生产、加工、运输、仓储、销售等环节逐步配套,产业化所带来的生产能力的扩大和生产领域的不断扩展必将吸纳更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有利于农村劳动力的分流和就地转化。
其四,推进农业产业化,是提高农业比较效益的重大举措。农业(特别是粮食生产)在相当程度上是社会效益高、经济效益低的弱质产业,在比较利益规律作用下,资金、技术、人才等生产要素必然向比较利益高的非农产业流动,使农业处于投入严重不足、发展后劲乏力的困境,这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农业发展的难点所在。农业产业化提高了农业专业水平和技术水平,并将一、二、三产业融为一体,通过规模经营和多层次加工使农产品实现重复增值。特别是通过“公司+农户”、“专业协会+农户”、“股份合作”等组织形式,使企业与农民之间形成了“利益共享、风险均担”的经济利益共同体,在一体化经营体系内部进行利益互补,农民除了可以获得种植业、养殖业的收入外,还可以分享加工业和服务业的部分利润,从而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业的比较效益。
总之,农业产业化是解决我国农业症结的一条有效途径;是增加农产品有效供给、提高农民收入水平的重要保证。它不仅对于从根本上改进我国农业的经营方式,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农业现代化之路,具有极其深远的战略意义,而且它通过实现农业产前、产中、产后的整体经营,突破了农工商部门垄断割据的对立体制,促进了社会经济全局的整体协调发展。
围绕农民增收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
要确保农民收入的增长,最基本的要求是两个,一个是要在确保农产品总量的前提下提高农产品质量,使农民的产品卖得出去,卖得起价,实现农产品的商品价值;另一个就是要解决农产品长期卖原料和卖初级加工品的状况。而现实的情况是,农业生产经营规模小。要解决这个问题,无论是从发达国家和发达地区的经验来看,还是从近年来探索的实践来讲,农业产业化经营是必由之路、战略之举。推进产业化经营要突出抓好三个方面的工作。
第一,要坚持择优发展战略,加速优势产业发展。加速优势产业的培育,就是要根据资源优势和国家产业政策,抓好区域布局,促进优势产品、优势产业向优势区域集中,形成各具特色的专业化、规模化生产。
第二,要主攻薄弱环节,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扶持产业化就是扶持农业,扶持龙头企业就是扶持农民。因此,我们要采取多种形式大力培育和发展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要鼓励企业之间的联合和兼并,只要能与生产基地有机结合,只要能带动农民进市场,只要能增加农民收入,就应该一视同仁地给予扶持;要按照国家重点龙头企业政策要求,进一步加强和完善、落实扶持龙头企业的各项政策措施,改善龙头企业的发展环境,促进龙头企业快速健康发展;要依靠科技进步,提高龙头企业的自身素质,提高龙头企业的管理水平,提高龙头企业的科技含量,尤其要注重技术改造和技术进步,积极引进、开发和推广新品种、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打造龙头企业的精品名牌,不断提高企业的竞争能力。
第三,要完善利益分配机制,处理好龙头企业与农民的经济利益关系。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成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利益分配机制是否健全、是否合理、是否落到实处。在这方面,我们有成功的经验,也暴露了一些问题。比如,在农业产业化经营中,有的地方搞的“订单农业”,订单兑现不了,这里除了法律意识淡薄、合同不尽规范等问题外,最严重的原因还是利益分配关系没有处理好,以至一些地方的产业化经营是松散的,甚至是流于形式的。所以在推动农业产业化经营中,要把这个问题作为大事来抓。要逐步建立和完善企业与农户之间的利益机制,让企业与农户真正做到“利益共享、风险共担”,让农户与企业之间利益联结更加紧密,从而促进农业产业化的健康发展。
文章来源于:经济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