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六大发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号召,在向小康进军的征程中,农垦经济该如何发挥作用?根据农垦新时期的战略定位和经济结构现状,今后一个时期,农垦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指导思想应该是:深入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方向,把改革和发展结合起来,围绕所有制结构调整、产业结构调整、区域结构调整和组织管理结构调整四条主线,全面提升农垦经济的整体素质,着力增强农垦优势产业、优势企业、优势产品在国内外市场的综合竞争力,实现经济繁荣、职工增收、垦区稳定。
四条主线包括了农垦经济面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在结构调整上应做的主要工作。
首先要以促进生产力发展为目标,完成国有经济布局和国有企业的战略调整和改组,形成多种所有制经济并存和竞相发展的格局,实现农垦所有制结构的全面优化。
其次要以提高竞争力为核心,努力把一产做强、二产做大、三产做快,并通过产业化经营,使三次产业联结为一个有机整机,实现更大的结构效益,从而构筑起融入全球的农垦经济产业结构。
第三要以发挥比较优势为出发点,构造有垦区特色的农业产业带和产业群,构筑专业分工、合作的农垦经济区域结构。
第四要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改革目标,全面调整优化农垦组织管理结构,建立起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农垦管理体制和企业运行机制。
首先是要以促进生产力发展为目的,构建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格局,全面优化农垦所有制结构。要加快资产重组力度,全面收缩国有经济战线。不断深化产权制度改革,放开搞活职工家庭农场和二三产业中小企业。大力发展非国有经济,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其次要以提高竞争力为核心,构建优势产业群,全面优化农垦产业结构。产业结构调整是经济结构优化的关键。以优势产业为核心,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条,实现一、二、三产业发展的有机统一,构造与市场相协调的产业体系,将潜在优势上升为竞争优势,大幅度提高农垦企业的国际竞争力。
一产的发展,是突出重点,发挥优势,继续担当现代农业的领头羊。二产的发展,要大幅度提高农产品精深加工水平,并突出优势行业的升级。三产的发展,要突出垦区的优势,为农垦经济发展培育新的增长点。
第三要以发挥比较优势为出发点,构建优势产业带,全面优化农垦区域结构。根据各垦区不同的资源条件和经济基础,培育和建设有农垦特色的农业产业带、产业群,发展各垦区特色经济,是农垦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中之重。
一是形成以特色区域布局为基础的有竞争力的产业带。
根据我国农业区划和各垦区农业生产功能,结合各垦区的比较优势,形成各具特色的产业区域。在黑龙江、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河南、河北、安徽、江苏、湖北等7个垦区建设优质专用小麦产业带;在黑龙江、内蒙古垦区发展800万亩的优质专用非转基因大豆产业带;在黑龙江、吉林、辽宁、河北、江苏、江西、湖北、湖南、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宁夏等垦区建设1200万亩的优质米产业带;在新疆、湖北、湖南、江苏等垦区发展700万亩优质棉产业带;在海南中西部、云南西双版纳、广东粤西局部等橡胶宜植区发展天然橡胶产业带;在海南、广东、广西、福建等建设热带水果产业带;在广东、广西、湖南等垦区发展甘蔗、机制糖产业带。
二是构造不同经济优势发展区域。
根据垦区的区位优势和资源优势,形成五个发展区域。东北垦区:主要包括黑吉辽及内蒙古等垦区,实施粮牧企并举战略。沿海经济发达垦区:主要包括江浙粤闽等垦区,实施外向型发展战略。城郊型垦区:主要包括京津沪渝及各省区中心城市,以发展城郊副业、房地产业和都市服务业为主。南方热作垦区:主要包括琼桂滇及广东湛江等垦区,以橡胶和热作等特色产业为主。西部垦区:主要包括新疆、甘肃等西北部垦区,以发展旱作农业、畜牧业及其他特色经济作物为主。
第四要以提高效率为目标,构建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新管理体制,全面优化农垦组织结构。要以集团公司为主要形式,构建垦区领导层级组织管理结构。以产业化经营为主线,建设培育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化专业公司,构建垦区中观层级的组织管理结构。
垦区中观层级的组织管理结构调整从两个方面进行。一方面,在主导产业和优势产业中,以产业化专业公司+基地公司(分公司)+农业承包户的组织管理框架为主,建立产业化专业公司,为农垦优势产业走向国际化、现代化提供保障。另一方面,通过三种途径加快构建符合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国有农场管理体制。
同时,以家庭农场为主体,构建垦区微观层级的组织管理结构。并且要以建立企业技术中心为重点,加快垦区科研体系组织结构调整。
进入新世纪,全面加快农垦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步伐,将进一步提高农垦经济的综合实力和农垦企业的国际竞争力,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做出应有的贡献。
作者:龙肯文 文章来源于:经济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