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主页 Sun
您当前的位置是 :首页> 专家论坛
|

论发展我国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的对策选择

论发展我国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的对策选择

作者:赵凯侯军岐   文章来源:   发表时间:2013-12-20    点击量:

一、制定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规划

制定我国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规划,既有利于克服目前农业科技计划条块分割、力量分散、相互脱节、科研资源浪费严重等未能彻底改变的弊端,又有利于大力促进农业科技体制改革,实现农业科技跨越发展。

近期规划:重点应放在技术和工艺上比较成熟,生产上确有成效,充分发挥现有高新技术作用的一批项目上,如:农林牧渔杂交优势利用,蔬菜、薯类、花卉等的快繁和脱毒技术,花药培养和单倍体育种,工厂化农业种养殖技术,家畜胚胎工程和单克隆诊断牲畜疫病防治技术,计算机专家系统,核辐射育种技术在农业上的应用等。

中期规划:要充分把握住世界农业科技发展的前沿,抓住一批预期在不久能形成生产力的项目,如对动植物基因的分离、修饰和导入,原生质体培养和再生植株,人工种子培育,基因工程疫苗工厂化生产等,并加强超前研究,提供技术贮备。

长期规划:要瞄准一批已看出苗头和有显著增产潜力的关键基础理论和技术加强研究和开发,如阐明农作物体在不同阶段的生命机能现象,遗传信息的表达控制机制,生物催化剂,固氮基因转移技术和工艺路线,畜禽病虫害监测、诊断、治疗的专家智能系统等,以促进农业生产向更高层次的现代化方面发展。

二、完善相关政策,留住和吸引人才

(一)巩固和完善多层次的人才供应系统。(1)借助农业科研院所的科研实力,培养一批跨世纪的高级农业科技和经济管理队伍。(2)建立继续教育制度,推动知识更新。(3)要大力发展农村成人技术教育,办好农村致富技术函授大学、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农民夜校、通过科普广播向农村传授科技知识,提高现有劳动者的素质。(4)要改革现有的农业中专教育,把农业中专招生重点转到专业农民和将来立志务农的农村青年,培养新一代的农业生产经营管理人才和技术人才。

(二)制定留住和吸引人才的相关政策。要按市场规律要求,完善收入分配、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确立能够吸引科技人员从事技术发展与成果转化的利益机制。可以实行多种分配形式,如技术入股、股票期权、管理入股、创业股等。通过企业股份制改造,探索建立适应于以智力资本为主的新型激励机制。还需要培育冒险和创业的文化氛围,要鼓励个人创业,弘扬创业精神,要造就良好的、容忍失败和挫折的文化氛围。

三、提高农业科技的创新能力

(一)加快农业科技体制的改革。农业科技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开放、流动、竞争、协作的科学研究机制和以市场导向与科技创新相结合的成果转化机制,以及符合科研特点与科技产业发展要求的科研院所制度,按现代科技企业制度运转的,结构优化、布局合理、精干高效、纵深配置的现代研究开发体系。进一步发展壮大和繁荣农业科技事业,让农业科技为我国农业生产技术发展提供更多、更好、更有效的技术服务和支撑。彻底打破旧体制和机制,稳定一些基础研究、农业高新技术研究和重大关键性技术研究项目;稳住一支既具有较强的敬业精神、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又具有市场经济知识,懂经营会管理的高素质科技人才队伍;稳住一批面向社会开放运行和服务仪器设备全国一流,种类齐全的科研基地(重点开放实验室、研究开发中心、技术工程中心等)。具体为:(1)推进灵活多样、公平竞争、蓬勃向上的运行机制,(2)较大幅度地增加农业科研经费投入,建立多渠道、多层次面向社会筹集研究开发经费的供给机制,鼓励外资、企业和民间资金进入农业科研单位,加快农业科研拨款制度改革的步伐,从根本上改变农业高新技术项目中低水平重复的状况。(3)要提高基础研究项目在项目总量中的比例,优先安排相应的研究开发攻关项目,并调整应用研究和开发研究资金、设施、资源的投入力度,确保研究进度、技术创新水平和研究成果迅速进入生产领域,加强与生产单位合作,协同进行应用研究和开发研究,实现科研、开发、生产的一体化。

(二)充分运用农业技术创新激励手段,建立高效的农业技术创新机制。通过产权激励,在一定程度上保证农业技术创新人员对创新成果享有一定期限内新技术比较利益的独占权,农业技术研究开发者与推广者,在产权制度保护下,可以获得垄断收益,增加个人效用,对高效加速农业技术创新具有积极意义。今后,应在进一步完善农业专利制度的同时,充分发挥有形资产产权的激励作用,继续大力推行农业科技承包,从根本上改革高等农业教育体制,保证农业院校毕业生能够到农村去建功立业。改变科技人员的考核制度,促进与农民的有效联系。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龙头企业,在龙头企业建立自身的农业技术创新体系,形成创新能力,加速农业技术创新。

四、积极拓宽农业高新技术企业的融资渠道

具体措施是:(1)在国家财政支出中,应提高农业研发经费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2)企业应努力增加技术开发经费,该经费可按规定列入成本。(3)在国家信贷计划中增加高科技贷款比例,优先支持发展农业高新技术产业。(4)建立风险投资,促进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发展。(5)优先安排高新技术企业上市,充分发挥证券市场的融资功能。

五、建立健全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机制

农业科技成果走向产业化包括研究开发、样品试制、小批量生产、进入市场等环节。每一环节都高效、快捷地推进,才能保证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的实现。而要做到这一点,要求每个环节都能使其创造性的活动得到相应的报酬。只有保证每个环节行为主体的利益,才能促使这种机制的形式。其中主要是:(1)保护知识产权,使进行发明创造和投入开发创新成果的个人、企业的利益得到维护。(2)完善科技成果转化的服务体系,形成技术交易的服务网络。(3)鼓励拥有农业新技术、新产品发明成果的科技人员,以技术入股,把技术单位、个人经济利益与企业的发展结合起来,提高高科技因素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4)建立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培育机制。(5)要尽可能地降低农业科技应用中的风险。第一,政府要建立各项制度体系,转移和防范农业科技应用风险。第二,农业科研院所要大力兴办农业高新技术示范园区,使科研产品更适应市场需求,也可以大大减少科研成果应用风险。第三,提高农业组织化程度,增强农户抵御风险的能力。(6)建立中间实验基地,推进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的进程。(7)选择优先发展领域,重点突破,快速推进。(8)优先发展高科技农业企业。(9)建立健全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疏通科技植入农业的渠道。

六、强化政府在引导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中的职能转换

(一)建立有利于高新技术企业和企业家成长的制度环境。要高效加速农业技术创新,政府有关部门应继续做好农业科技计划工作,增加课题数量与支持强度,应不断增加农业科研条件的投资,尤其是在农业科技计划中,要大力增加科技文献建设、实验设施和实验设备建设的投资比重。具体来讲,政府可以从以下四方面予以政策支持:(1)政府通过财政支持对风险资本投资提供政策性补助。国家及地方财政应逐年加大对高科技产业发展的专项拨款,用于重大高新技术成果商品化孵化期和产业化启动期的投入,并逐步向设立专门的高技术发展基金过渡。(2)政府提供银行贷款担保。利用政府信用比较高这一无形资产对银行和保险公司等金融机构的风险资本投资实行政府担保的手段,来积极引导和促进民间资本介入风险投资领域;(3)赋予优惠的税收政策;(4)完善有关的法律法规。如知识产权法、风险企业设立法和产权交易法。

(二)建立健全鼓励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政策法规体系。从总体上来看,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特点是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尚处于初级阶段。要加快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进程,就必须在体制和机制上切实解决科技与经济相脱节的问题,使企业真正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和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化的主体,大力促进产学研相结合,促进高新技术向现实生产力转化,这就需要建立健全鼓励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政策法规体系。(1)国家要继续在宏观战略、政策环境和投融资机制上采取相应措施和扶持政策。主要包括:①推动科研机构进行企业化转制;②大力发展农业科技型企业,特别是农业高新技术企业;③大力发展以技术转让、技术合作的方式转化高新技术成果,充分调动企业在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中的积极性,鼓励科技人员进入企业;④要引导科研机构、大专院校和企业共建研究开发中心;⑤继续以税收优惠和低息贷款支持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的进程,并要根据形势的不断变化,制定出不同时期鼓励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不同税制和金融政策的实施细则,以提高对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支持的可操作性和力度。(2)要不断完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切实保护农业高新技术成果知识产权和收益权。包括:①进一步完善保护知识产权的法律体系,切实加强执法力度,运用法律手段坚持打击各种侵权行为,充分保护知识产权人的合法权益。②要引导科研机构、企业和各类技术经济组织大力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工作,尊重他人的知识产权,依法保护自身的权益。(3)在全面贯彻执行已有的《科技进步法》、《成果转让法》等法规的基础上,加快制定科研院所法、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和示范区条例、安全防卫法规、保密法规、生物制品法规、检验和标准化法规等,以保证人们的安全和避免环境的污染。与此同时,政府应组织力量尽快制定农业知识产权法、农业基因工程管理法规、农业高新技术产业振兴法、风险企业设立法、风险企业产权交易法、高新技术应用于农业的推广奖励法以及农业信息产业振兴法等的配套法规,使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发展逐步纳入法制化、规范化和制度化的轨道。 (4)要完善合同制度,实现合理分配。

(三)扩大农业技术的国际合作交流。要努力跟踪国外农业技术发展的新动向、新成就,瞄准先进的和我国急需的技术和人才,高效、低耗、快速引进或派出学习吸收。围绕优先发展项目,进行国际合作交流。要充分利用与国外农业研究机构的双边合作关系,积极开展双边合作交流。要积极向国外各种基金会、农业科研、教育机构申请合作交流项目,进行合作研究。与此同时,应在各科研院所建立开放实验室研究制度,支持科技人员参加国内外学术会议,有计划地进行学术访问和客座研究,通过重点实验和国际合作研究,把握世界农业科技前沿的发展动态,培育崭露头角的中青年科学家,培养跨国界的新的学科带头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