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自古讲究“民以食为天”。而现代社会人们更是追求食物的可口、方便、健康、营养和安全。当人们看到高度浓缩的果汁、灭菌保鲜的牛奶、时下流行的排酸猪肉,都会为其所动。所有这些,其原料都来源于农产品的深加工。
农产品深加工凸显科技含量
在不久前举行的中国国际农产品深加工——食品工业成果展览会上笔者看到,来自全国各地的参展单位都大力推出了独具地方特色的运用科技开发的产品。“天府之国”的调味品,闻名遐迩的山西陈醋,“黑土地”里的人参鹿茸,东海之滨的海鲜干货,让人目不暇接,流连忘返,吸引了大量前来参观的群众和商家。
现在谁也不会否认“科技是第一生产力”,而中国农业在结构调整、发展的过程中对此有着切肤之痛。当十几年前,我们还在为农药化肥的推广、农产品产量的提高而欢欣鼓舞时,或许没有想到,加入世贸组织仅半年之际,就遭遇了农业上的“绿色壁垒”。这犹如当头一棒,给了我们更多的思考:随着有机食品、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的提法日益深入人心,如何利用科技提高我们农产品的深加工水平,让食品工业和农产品深加工更好地联姻?农产品深加工的特点之一就是科技含量高,所以更需要高科技作为推动剂。而科技的不发达却成了制约农产品深加工进一步发展的瓶颈,我国农产品加工业仍以初(粗)加工为主,深加工能力薄弱。近来风靡的“墨西哥鸡肉卷”所需大量面饼全是从美国进口的,因为在中国众多的粮食加工企业中,竟找不到一家可以大规模工业化生产并符合标准的供应商,不得不与巨大的商机失之交臂。
食品工业与农产品深加工业手牵手
有关资料显示:目前,我国居民食物中工业化生产的食品仅占20%左右,而发达国家已达70%以上;我国农产品产后加工能力为25%左右,一些发达国家在70%以上;我国的食品工业总产值和农业总产值的比例是0.3至0.4 1,发达国家是2至3 1;我国农产品加工产值与农业产值之比为0.85 1,发达国家为3 1。为此,有关专家呼吁,中国的食品工业应与农业“手牵手”。
然而现在存在着这样的矛盾:农产品生产出来后,没有市场;而具有广大市场的食品工业,却无法得到必需的农产品。不能被市场和加工企业接受的农产品有何意义?而没有食品工业的参与,要发展农产品深加工只能是一句空话。有关专家指出,有了食品工业的保障,农产品深加工便有了市场,农业科研便有了方向;同样,有了农业的保障,食品工业便有了放心的原料。用河北省食品工业协会秘书长王维藩的话说就是要根据国内外市场,食品业要加工什么就需要农民种什么。中国饮料工业协会的高级工程师鲁严给记者举了个例子:现在国际市场上用于加工果汁的酸苹果需求量很大,价格也很高,但我国主要产甜苹果。这是否是一个启示?现在有一种更科学的提法是:农产品深加工与食品工业都是食物行业的组成部分,它们必须相互协调以获得最佳的效益。看来,食品工业与农产品深加工的联姻更显得重要,甚至被认为要承当起振兴农业的历史使命。
国家政策:发展的定心丸
在进行农产品深加工的采访中,许多省自治区市和企业的有关负责人对笔者说,他们需要国家政策的支持,有了政策,就像吃了颗定心丸,能放手好好干了。尤其是西部地区的一些负责人更是显得信心十足,他们说,我们西部有那么好的农产品,只要有农产品深加工的好政策,加上西部开发,给东西部提供更好的食品没有问题。据悉,“十五”计划期间,科技部将投入1.5亿元人民币,开展大宗农产品的深加工研究。中国国家计委、国家经贸委和农业部公布《全国食品工业“十五”发展规划》(2001年至2005年),以期打造食品工业强国。农业部也于日前作出了“中国农产品加工业发展行动计划”。而不久前结束的“中国国际农产品深加工——食品工业成果展览暨发展战略研讨会”更被许多业内人士认为是国家有史以来层次最高,规模最大,水平最高的一次农产品深加工研讨会,力图解决三农问题,显示国家政策的倾斜。不论是各企业还是各省、自治区、市,国家的政策都将是对它们的大力支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