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中国多数畜产品国内市场趋于饱和,开拓国际市场发展外向型畜牧业是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一条重要途径。但是,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畜产品出口却履履受阻,据青岛海关统计,2002年1季度,被退运的冻鸡产品为505.4t,比2001年同期增长了9.2倍,主要原因是发达国家的绿色壁垒限制了我国畜产品出口。因此,认真研究绿色壁垒内涵,采取措施突破“壁垒”,无疑将是我国畜产品国际贸易面临的主要任务。
一、绿色壁垒
绿色壁垒又称环境壁垒,它是指在国际贸易领域,一些国家凭借科技优势,以保护环境和人类健康为目的,通过立法或制订严格的强制性技术法规,对国外商品进行准入限制的贸易壁垒。绿色壁垒起因于全球日益严重的生态灾难。在初期,绿色壁垒的形成主要是处于保护生态环境和人类安全的需要,同时,消费者环境意识的提高和全球绿色消费运动的兴起也促进了绿色壁垒的发展。
绿色壁垒产生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贸易保护主义抬头。乌拉圭回合谈判结束后,作为主要贸易壁垒形式的关税逐步降低,同时传统的非关税壁垒也逐步拆除。因而,用关税和传统的非关税贸易壁垒来限制进口的余地已经很小,于是,贸易与环境这两个原本在世界贸易史上不相干的问题被一条绿色的纽带捆绑在了一起,出现了绿色壁垒。以1995年世贸组织专门成立贸易与环境委员会为标志,贸易壁垒在国际贸易舞台上成为重要的角色。到了1999年11月30日,在美国西雅图召开的世贸组织第三届部长会议上,各成员国就环境与贸易问题展开广泛的讨论,这时环保这道绿色的贸易壁垒已是世界贸易中不能回避的现实问题。
绿色壁垒的形成虽然只是近10年的事,但目前已日趋全球化,并呈加快发展的态势。20世纪90年代以来,发达国家陆续制订了一系列“绿色标准”。截至目前,国际社会已制定了160多个环境与资源保护条约,各国制定的环保法规也越来越多,如德国就制定了1800多项环保法律、法规和管理规章。对于食品进口,各个国家更加重视,1991年就有32个国家和地区对427种农药在食品中的残留量制订了标准。对不符合规定者,许多国家纷纷采取禁止、限制进口等种种限制和惩罚性措施。仅1996年,欧盟国家禁止进口的非绿色产品价值就达220亿美元,其中由发展中国家提供的产品占90%。
绿色壁垒主要有绿色关税、绿色市场准入、“绿色反补贴”、“绿色反倾销”、环境贸易制裁、推行国内PPM标准及其他标准、消费者的消费选择(绿色消费)、强制性绿色标志、强制要求ISO14000认证、繁琐的进口检验程序和检验制度,以及要求回收利用、政府采购、押金制度等等。
二、绿色壁垒对中国畜产品出口的影响
增高了畜产品国际贸易门槛,畜产品出口难度加大。
一是检验标准普遍提高,检验指标范围扩大。如俄罗斯对冻肉类的卫生要求更加严格,农药残留的限量和数量增加,原仅为10种,有残留限量4种,现增加为59种,有残留限量的24种,35种农药残留不得检出,新增农药残留检测49种;原有的生物毒素检测、抗生素检测、重金属检测种类限量未变;激素类药物增加了雌二醇和睾丸甾酮;新增检测亚硝基胺;另外增加微生物指标,检测细菌总数、大肠菌群、沙门氏菌等。除了上述卫生要求外,对动物的健康要求,冻肉的加工质量和贮藏时间,包装材料及相关标识等也作了明确的规定,而欧盟的要求则更加严格。2002年年初欧盟停止从我国进口鸡肉、兔肉和冻虾等产品,原因是从这些产品中检出有残留抗生素。含量是200mg/kg氯霉素,而这个检测数据在国内是无法测出的。
二是严格的认证制度和繁琐的检验程序,使我们的出口企业很不适应。如美国对进入该国的禽肉要求,首先必须来自于经美国农业部食品安全检验局(FSIS)认可的国家和厂家。无论哪个国家要想获得禽肉出口到美国的资格,FSIS都要对该国的检测系统进行评估,以保证禽肉安全、卫生和标签正确。文件审核由技术专家对申请国的有关法律、法规和其他书面材料进行评估,重点审核5个关键领域,即污染、疾病、加工、残留及守法经营。如果文件审核过关,FSIS将派出一个技术专家组进行实地考察,评估5个关键领域及检验系统的其他方面,包括工厂设备、设施、实验室、培训项目和工厂的检验工作,如果 FSIS判定该国的检验系统和美国的基本等同,该国就可获得向美国出口禽肉的资格。其次, FSIS还要对进入美国市场的禽肉及其包装标签进行认可。被认可的出口工厂在生产出口产品前,应符合标签标准,标签必须用英文印制,其他发达国家的作法也是大同小异。目前我国能达到上述国家要求的企业还很少。
三是大大降低了我国畜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我国畜产品价格普遍低于国际市场,猪肉低 40%、牛肉低50%、羊肉低80%、禽肉低30%、禽蛋低30%。但是,国际绿色技术标准的设置,使我国出口畜产品成本大为增加,削弱了畜产品国际竞争力。我国外贸企业为了获得国外绿色标志,要支付大量的检验、测试、评估、购买仪器设备等间接费用,另外还要支付不菲的认证申请费和标志使用年费等直接费用。在成本内在化以及反补贴措施的影响下,一些发达国家通过对我国出口产品征收绿色关税,同样使我国畜产品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丧失价格优势,制约了我国外向型经济的发展。
由于绿色壁垒的限制,从1994年以来,我国牛肉、猪肉几乎不能出口美国,欧盟也完全禁止中国的牛肉及冻鸡肉的进入。
三、突破绿色壁垒应采取的对策
绿色壁垒已成为当今世界农产品国际贸易中一种主要的非关税障碍,面对挑战,必须积极应对。
1.建立畜牧业质量标准体系 国家有关部门要加强协调,大力推进畜牧业标准化工作,逐步建立起与国际和进口国标准相一致的质量检验检疫标准体系,并加以监测、实施,使畜牧业生产、加工、流通、管理和服务实现标准化、规范化、程序化。同时按国际惯例建立统一的绿色畜产品认证体系,大力推行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认证工作,并向通过该项认证的企业颁发“绿色标志”。国家有关部门应加强与进口国的双边和多边贸易谈判,使我们的认证得到国际社会的认可,降低出口企业认证成本。
2.加快改革我国的检测、检验体系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引进国外先进的检测、检验设备,完善装备。加强人员培训,建立一支高素质的检测、检验队伍。加入国际防疫组织,建立符合国际惯例的动物防疫、检疫管理体制,拿到进入国际市场的入场券。
3.提高畜牧业生产经营的组织化程度 千家万户的小生产状态使得质量控制、标准的实施无法彻底进行,畜牧业要跨过绿色壁垒,必须提高组织化程度,把千家万户联合起来。一是要进一步完善公司加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模式。使生产经营真正作到“五统一”,即:种苗供应统一、防疫统一、治病用药统一、饲料或预混料统一、流通外销统一。龙头企业可以考虑租赁养殖户土地、招收农民作饲养员,建立自己的养殖基地,真正作到全程监控。二是发展区域性产销协会和合作经济组织。通过建立组织,把小规模分散的生产者联合起来,通过组织内部自律,实现标准化生产。
4.实施绿色品牌战略 品牌是商品与消费者之间的一种关系和纽带。成功的品牌能牢牢抓住消费者的心,使企业成为市场竞争中的佼佼者。品牌是一种资源,是企业的无形资产,对企业的发展至关重要,品牌的灵魂是品质,如何形成富有内涵的品质是品牌建立的核心。我国畜产品出口应通过创绿色品牌来提升产品质量的档次,从而使我国畜产品真正成为受市场欢迎的产品。
5.政府职能部门要加大监督力度 加强对饲料、兽药生产经营的管理,严禁生产、经营、使用违禁药物和激素以及超期、超量使用抗生素兽药等;认真治理畜禽环境污染;搞好动物防疫、检疫和疫病控制,搞好计划免疫、强制免疫、产地检疫、屠宰检疫、疫情检测、环境消毒、病畜扑杀和无害化处理等工作,控制和消灭疫情;实行畜产品生产、加工、流通认证制度,不达标准坚决予以取缔。
6.大力推广绿色畜产品生产技术,加强信息服务 充分发挥畜牧兽医技术推广机构的作用,围绕畜产品质量和安全抓好新技术、新成果、新产品的推广和技术服务。重点搞好优质畜禽品种的选育和普及,推广高效低残留的兽药、饲料和添加剂;按照标准和技术规范指导养殖户生产无公害、绿色畜禽;积极推行动物疫病综合防治技术;建立健全畜产品质量安全信息体系,定期发布畜产品质量安全、生产标准、生产状况和检测结果,引导生产和消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