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科学定位农业结构布局,实施人与自然、经济和环境协调发展的现代农业战略。邻近城市的地区、水土严重的地区和污染较重的地区退耕还林还草,大力发展生态林和绿化苗木花卉产业,努力构筑绿色屏障、绿色地毯,改造当地水土,净化空气。平原地带、水利设施配套的地区大力发展设施栽培和以蔬菜为主的特色经济作物,成为一流的高效农业区。有山有水、空气质量较好的地区重点发展生态农业、观光农业和休闲农业,成为一流的农业综合功能区。要保护野生动植物资源,通过生物多样化有效控制病虫为害。
2、实行机制创新,造就青山绿水。实施投资主体多元化、社会化战略,启动大规模绿化造林工程。出台专门政策,将现有荒山、荒岭、荒坡向社会公开拍卖或租赁,利用社会资本建设生态林、经济林,使荒山秃岭披上绿色。在金牛湖、大泉水库、龙池水库等风景区,辟出专门土地,供经济实力较强的城市居民在这里搞绿化,在绿化面积达一定规模后,允许在林间建设个人住宅。
3、加大投入,建立农业发展的支撑体系。一是农田水利配套体系,采取多元化投入的办法,有计划地开展水、电、渠、涵改造,道路建设和农田整治,形成一个旱能灌、涝能排,大中型机械操作方便,农副产品运输顺畅的现代农业设施。二是技术服务体系,目前镇级农技部门绝大部分人员忙经营挣饭吃,技术服务难以开展。根据省政府要求,本着稳定公益性、放活经营性的原则,改革镇农技服务的运行机制,公益性人员工资性支出由区财政负担,办公经费由镇财政负担,规定每1-1.5万亩耕地、林地、水面配备公益性农技人员1名,主要从事病虫测报、动植物检疫、新品种新技术推广等。经营性人员自收自支,利用现有营销设施,开展产前产后经营。三是信息发布体系,加快实施农业信息化工程,扶持区镇两级农业部门、龙头企业和种养大户上网,扩大网上交易。建立各类农业服务声讯台,打通最后一公里,及时为社会发布政策、技术、市场信息。在新闻媒体开辟专栏,以最快速度开展农事指导、发布供求信息、传播典型经验。四是执法管理体系。政府涉农部门的行政执法力量要相对集中,在编制、经费和设施上予以保证,定期开展农业执法大检查,维护生产和营销秩序,保护农民、市民和合法经营者的正当权益。五是农产品检测体系。建设农产品质量检测中心,对上市农产品开展抽样检测,突破外地市场准入壁垒,打进国际国内市场。六是农产品营销体系。建设区域性农产品交易集散市场,在规模生产基地组建产地批发市场,吸引本地和外地商贩前来采购。鼓励农民成立生产营销合作社、专业协会,使利益一致的农民联手闯市场。大力发展农民经纪人,在基地与市场,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建立直通快车。
4、培植特色生产基地和加工龙头企业,实现农产品生产规模化、加工工厂化、销售品牌化。积极引进三种资本进入产加销领域,并对现有龙头企业进行改制,增强营销活力。争取在三年内主要农产品基地通过无公害认定认证,60%农产品经加工后上市,40%种农产品进入超市,一批品牌创省级名牌。同时通过农业招商会、农产品交易会和特色产品展示会以及新闻媒体的广泛宣传,提高农产品品牌知名度,使之深入人心,成为市民消费的首选品牌。政府要帮助龙头企业争取农产品自营出口权,促进农产品进入国际市场,加快农业的外向化步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