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全面了解现阶段农业和农村发展出现的新动态、新经验、新问题, 近期我们围绕农业结构调整、农村土地流转、农村劳动力转移和“三资”进入农业等四个课题,组织了专题调研。调研采取点面结合、上下结合、内外结合、调查与研讨相结合等形式,深入到全区14个乡镇40多个重点村,走访了500多个农户,100多个“三资”企业和规模种植大户,收集了大量了原始资料,在此基础上,进行了认真分析、归纳和提炼。针对当前农业和农村工作中取得的经验和存在的不足,结合本地实际情况,按照现代农业的新理念,提出了实现农业跨越式发展的建议:
一、对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思考和建议
1、要从农业和农村发展的战略高度抓好农村劳动力转移。富裕农民必先减少农民。农村劳动力输出是现阶段增加农民收入、改善群众生活、促进农村现代化的首选途径,是推进土地流转、“三资”进入农业和农业结构调整的前提条件,是加快农村城镇化、农民工人化的重要举措,因此,必须把劳动力输出作为当前农村工作的重中之重,各级政府要把劳动力转移作为一项重要指标,对政府有关部门和基层组织进行考核;加快小城镇户籍制度改革,鼓励农民离土离乡;对在城镇从事经商办企业的农民,在办证手续和规费收取等方面给予优惠政策;对吸纳转化农村劳动力达到一定数量的企业给予减税优惠或专项奖励。要切实提高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政府组织程度,外经、劳动、科技、人事等部门应利用各自优势,推动农村劳动力输出。镇村两级要把劳动力转移作为农村工作的第一要务,强化领导,建立组织,明确思路,落实措施,迅速掀起农村劳动力输出高潮。力争在三年内农村劳动力转移占总量70%,每个农民家庭至少有1人常年在外做工。
2、走多元化输出之路,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由于农村劳动力数量众多,而素质结构、年龄结构又较为复杂,劳动力输出必然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共同打开新局面。一是劳动服务公司中介型,这应该是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主渠道。重点是向国外、境外输出有较高素质的农村劳动力。二是能人带动型,一个村或一个组有少数能人在外闯出一条生计,带动邻里一起走出去,如六合新篁镇四新村在少数农民的带动下,现有50%的农民在全国各地擦背、打井,人均年收入在1万元以上。三是培训输出型,粮校、供销学校、驾校等培训机构,面向社会办学,并为学员联系就业渠道,为高初中毕业回乡青年谋取职业。四是就地消化型,通过招商引资,创办合资或私营企业,如建筑业、服务业、玩具业等劳动密集型企业,能够大量吸收离土不离乡的农村妇女就业。五是“三资”农业吸纳型,把农村土地集中流转给三种资本开发,农民进入企业做工,可就近转化,打工和家务得以兼顾。
3、加强农村劳动力管理和培训。各级政府指定专门机构建立农村劳动力资源库和劳动力就业信息库,主动向外地劳务市场和大企业推介,定期向农民发布就业情报,并组织劳动力市场交易会,创造劳动力就业机会。要广泛宣传造势,营造出浓烈的社会氛围。农村干部应该深入农户,组织发动,讲清楚外出务工是发家致富的一条捷径,帮助群众克服恋家守穷思想;宣传媒体要经常介绍打工致富的典型事例,改变农民怕出远门的农本思想。在当前劳动力就业竞争日趋激烈的情况下,政府要有计划地委托职业学校或其它教育机构,开展农民就业岗前培训、在岗培训和转岗培训,提高农村劳动力的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尽可能拓宽就业面。要保护在外打工人员的合法权益,对借输出劳动力之名,乘机盘剥、欺诈农民工的行为要严肃查处。
二、对农业结构调整的思考和建议
1、科学定位农业结构布局,实施人与自然、经济和环境协调发展的现代农业战略。邻近城市的地区、水土严重的地区和污染较重的地区退耕还林还草,大力发展生态林和绿化苗木花卉产业,努力构筑绿色屏障、绿色地毯,改造当地水土,净化空气。平原地带、水利设施配套的地区大力发展设施栽培和以蔬菜为主的特色经济作物,成为一流的高效农业区。有山有水、空气质量较好的地区重点发展生态农业、观光农业和休闲农业,成为一流的农业综合功能区。要保护野生动植物资源,通过生物多样化有效控制病虫为害。
2、实行机制创新,造就青山绿水。实施投资主体多元化、社会化战略,启动大规模绿化造林工程。出台专门政策,将现有荒山、荒岭、荒坡向社会公开拍卖或租赁,利用社会资本建设生态林、经济林,使荒山秃岭披上绿色。在金牛湖、大泉水库、龙池水库等风景区,辟出专门土地,供经济实力较强的城市居民在这里搞绿化,在绿化面积达一定规模后,允许在林间建设个人住宅。
3、加大投入,建立农业发展的支撑体系。一是农田水利配套体系,采取多元化投入的办法,有计划地开展水、电、渠、涵改造,道路建设和农田整治,形成一个旱能灌、涝能排,大中型机械操作方便,农副产品运输顺畅的现代农业设施。二是技术服务体系,目前镇级农技部门绝大部分人员忙经营挣饭吃,技术服务难以开展。根据省政府要求,本着稳定公益性、放活经营性的原则,改革镇农技服务的运行机制,公益性人员工资性支出由区财政负担,办公经费由镇财政负担,规定每1-1.5万亩耕地、林地、水面配备公益性农技人员1名,主要从事病虫测报、动植物检疫、新品种新技术推广等。经营性人员自收自支,利用现有营销设施,开展产前产后经营。三是信息发布体系,加快实施农业信息化工程,扶持区镇两级农业部门、龙头企业和种养大户上网,扩大网上交易。建立各类农业服务声讯台,打通最后一公里,及时为社会发布政策、技术、市场信息。在新闻媒体开辟专栏,以最快速度开展农事指导、发布供求信息、传播典型经验。四是执法管理体系。政府涉农部门的行政执法力量要相对集中,在编制、经费和设施上予以保证,定期开展农业执法大检查,维护生产和营销秩序,保护农民、市民和合法经营者的正当权益。五是农产品检测体系。建设农产品质量检测中心,对上市农产品开展抽样检测,突破外地市场准入壁垒,打进国际国内市场。六是农产品营销体系。建设区域性农产品交易集散市场,在规模生产基地组建产地批发市场,吸引本地和外地商贩前来采购。鼓励农民成立生产营销合作社、专业协会,使利益一致的农民联手闯市场。大力发展农民经纪人,在基地与市场,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建立直通快车。
4、培植特色生产基地和加工龙头企业,实现农产品生产规模化、加工工厂化、销售品牌化。积极引进三种资本进入产加销领域,并对现有龙头企业进行改制,增强营销活力。争取在三年内主要农产品基地通过无公害认定认证,60%农产品经加工后上市,40%种农产品进入超市,一批品牌创省级名牌。同时通过农业招商会、农产品交易会和特色产品展示会以及新闻媒体的广泛宣传,提高农产品品牌知名度,使之深入人心,成为市民消费的首选品牌。政府要帮助龙头企业争取农产品自营出口权,促进农产品进入国际市场,加快农业的外向化步伐。
三、对农村土地流转的思考和建议
1、切实规范土地流转行为,加大土地流转力度。在“依法、自愿、有偿”的前提下,有计划、有组织、有目的地推进农村劳动力快速转移,实现农村土地规模连片开发,促进农业高效化、现代化。与此同时,为把好事办好,使这项工作走上良性轨道,政府有必要对土地流转作出政策规定,一是列入一级农田保护的土地流转后,改变土地用途必须经区政府批准。二是确定租赁年限和流转的最低价,租赁期不超过农户二轮土地承包期,租赁费一般每亩不低于150元/年,并且要确定基数,逐步递增,上不封顶,避免农产品价格上扬或地价上涨而造成被动。三是在土地流转合同中要明确规定优先吸收本地农村劳动力。四是土地流转要以招标形式公开进行,正式协议要经有关部门公证,禁止暗箱操作,私下交易。
2、盘活土地资源,让农民真正得到实惠。各级政府在修建道路和小城镇建设过程中,基建征地可以采取从农民手中租赁土地,交由政府土地储备中心规划运作和开发,农民每年获得稳定的租赁收益费,支付给农民土地租赁费由储备中心支取。建立农村土地流转交易市场,把各地区位不同、面积不等、品位各异的待转土地统一在市场公开交易,竞价流转。租赁费扣除税费上缴,其余部分全部返还农民。逐年递增的那部分租赁费也要交给农民。并尽量安排失去土地的农民到企业做工,以增加收入。
3、根据地区经济发展的水平,采取形式多样的流转方式。农村劳动力转移比重较大,或人均承包土地较多的地区,土地流转速度可快点,反之要稳妥进行。发达地区可实行无田制或少田制,由集体经济组织把土地集中起来,连片流转,退耕还林还草,其中一部分可进行二、三产业开发。一般地区可实行两田制,在农民自愿基础上,原有土地重新分配,划分口粮田和“三资”农业开发区,每个农民保证0.5亩左右口粮田,其余部分引入“三资”,规模开发。落后地区可实行股田制,农民土地使用权不变,以入股形式将部分土地交由大户或能人经营,根据效益进行分红。这种形式一般规模不大,可以不连片。
四、对“三资”开发农业的思考和建议
1、全方位引入农业“三资”。要加大引资力度,三种资本齐抓,外商资本为主,通过外资注入,引进现代科技和先进设施,加速农产品进入国际市场,推动农业外向化进程。要将“三资”重点从生产领域向产前产后延伸,有目的引导“三资”进入农资供应、农产品加工和营销领域,建设一批现代水平的农业龙头企业,加快农业产业链的形成,促进农产品深度加工增值,推进农产品进入大市场、大流通。
2、强化对“三资”企业的综合服务。首先是金融服务,要增加农业信贷规模,对“三资”企业要由一定的贷款额度,对种养大户发放小额贷款。为减少金融风险,可以借鉴苏南做法,建立农业贷款担保基金,政府要增加对基金的支出,并用市场运作方式,多方筹措资金,不断扩大基金规模。担保基金可由区农业综合部门掌握,农业银行或信用社操作。其次是信息技术服务。农业部门要从过去单纯为农民服务的思维中解放出来,拓宽服务范围,同时为“三资”企业、营销组织、农民群众和城市居民(消费者)开展服务。第三是项目和品牌服务。要积极为“三资”企业争取农业项目资金,改善投资区域的基础设施条件。帮助企业开展无公害(绿色)食品认定认证,协助申报省市名牌产品,培育一批具有广泛影响的特色品牌。
3、充分发挥“三资”企业的辐射带动功能。农业部门要认真总结“三资”企业在新技术应用、市场营销、企业管理等方面的成功经验,并在面上推广。镇村两级要组织基层干部和农民到“三资”企业参观学习,解放思想,拓宽视野,加快技术和知识更新,推动农业结构调整,增加农业效益。从事产前产中产后服务的“三资”企业要与农户建立合作关系,发展订单农业或形式多样的公司+农户的产销模式,带动整个农村产业化经营的发展。
作者:南京市六合区农业局 季文群 陈志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