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我国粮食生产在高基数上再夺丰收,一方面得益于防灾减灾的力度不断加大,另一方面,气象条件总体有利也是粮食连年增产的客观原因。”农业部新闻发言人这样评价我国粮食产量连续九年增长。
“离开老天爷,粮食都种不上。”中央气象台农业气象中心主任毛留喜的一句话道出了气候与农业不可分割的关系。气象条件是农业生产中不可或缺并且变数最大的组成部分,最需要通过人为措施加以趋利避害。
让毛留喜欣慰的是,2012年全国农业气象灾害总体偏轻。“今年,我国主要粮食作物产区光、温、水总体匹配较好,对农业生产非常有利。农业灾害以由强降水、台风引起的局地洪涝为主,并没有发生大范围的严重涝灾。同时,相较往年,干旱情况偏轻。”毛留喜说。
中国气象局发布了2012年有关全国主要农业气象灾害及其影响的综述情况,认为灾害特点主要表现为农业干旱发生范围小、局地性强、影响偏轻;暴雨、洪涝频次高、分布广,但未发生流域性洪涝灾害,仅局部地区受灾较重;连阴雨持续时间长、范围广,南方设施农业、经济作物受灾较重,北方旱地作物生长发育及秋收受到影响;江南大部、新疆东部夏季高温天气较多,但多为间断性发生,影响程度总体偏轻;台风登陆个数偏多、强度大、影响范围广;霜冻、寒害、冻害和寒露风等农业气象灾害影响轻,北方雪灾发生频繁,畜牧业和设施农业遭受一定损失;冬小麦蚜虫、南方稻飞虱、北方粘虫等病虫害不同程度发生,但防控及时,未出现大范围危害;大风、冰雹灾害发生点多面广,但总体影响偏轻。
国家气候中心详细给出了气候对各农业主产区的具体影响。对于冬麦区,2011年10月至2012年6月,在冬小麦生育期内,光、温、水匹配较好,对冬小麦生长发育和产量形成非常有利。对于双季稻区,在早稻全生育期内,热量条件总体较为充足,有利于早稻生长发育和产量形成;在晚稻生育期内,光、温条件适宜,供水充足,总体气象条件好于常年,对晚稻生长发育、产量形成及收获晾晒有利。对于一季稻区,在其生育期内,大部产区光、温、水条件较为适宜,气象条件有利于一季稻生长发育和产量形成。对于玉米区,在玉米生育期内大部产区热量充足,主要时段墒情适宜,光、温、水匹配较好,玉米长势好于去年和常年;收获期产区大部多晴好天气,玉米成熟收晒顺利,但黑龙江、重庆、贵州中西部等地受多雨天气的影响,玉米成熟收晒推迟。
“气象部门需要做的就是让农民由‘看天种地’变为‘用天种地’。即使农业灾害总体偏轻,粮食增产客观条件好,气象为农服务也始终不放松,精细服务与科技支撑为粮食九连增保驾护航。”毛留喜说。
气象部门在2012年“中央一号”文件的指导下,围绕农业科技创新,努力提高农业气象服务产品的科技含量,全国农业气象业务服务系统投入了试运行,精细化农业气候区划系统、国家级农业气象数据库基本建设完成。此外,农业干旱综合监测预报业务技术日趋完善,新农林病虫害气象等级预报技术得以研发,草原生态畜牧气象监测评价方法与指标以及国内外作物产量预报模型得以建立,农业气象业务技术不断发展,因地制宜指导农民生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