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以食为天”,农业丰则基础强,农村稳则社会安,农业富则国家盛。
今年2月1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持续增强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的若干意见》正式发布。意见要求,必须把农业科技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下决心突破体制机制障碍,大幅度增加农业科技投入,推动农业科技跨越发展,为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村繁荣注入强劲动力。
基层农业气象服务更加 “接地气”
西藏主要的农区大多处在高原温带半干旱气候区。春季的晚霜冻、夏季的干旱、冰雹和洪涝,冬春季牧区的暴风雪、低温冻害等农业气象灾害,严重影响着农牧业生产和农牧民增收。
今年,西藏气象部门制定出台了《2012年西藏春耕春播气象服务方案》《2012年西藏秋收秋种服务方案》 《2012年西藏农业气象服务工作重点》,认真部署农业气象服务工作,特别是针对关键农事季节和关键生产环节,开展了一系列有针对性的农业气象服务工作。
在青稞、冬小麦等粮食作物生长的前、中、后期开展了农业干旱综合监测、土壤墒情监测等气象为农专题服务;在干旱、洪涝、霜冻等灾害发生时,开展农业气象灾害影响评估服务以及粮油产量趋势、定量预报服务等农业气象情报预报、农业气象灾害监测预警、农情调查分析指导及更具针对性的农牧业跟踪和现场气象服务,为实现西藏粮食产量 “九连增”提供了气象保障服务。
特色农作物气象服务拓宽领域
为深入推进气象为农服务工作,发展富有地方特色的现代农业气象服务,西藏自治区气候中心制作发布拉萨市优质青稞播种和收获期预报,为特色农业提供科学指导;完成南木林马铃薯、江孜大蒜气候区划,服务于全区农业结构调整和区域化农业生产发展。
同时,利用卫星遥感资料和地面气象观测数据,分析春、夏季主要牧区气象条件对牧草生长的影响,制作春季、夏季生态质量气象评价,并预测出全年产草量;在今年年初,综合分析上一年度气象条件对全区农业生产的影响,制作发布年度评述报告;按季度分析气象条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制作发布季度农业气象评述报告。
今年3月,为进一步做好春耕春播气象服务,西藏自治区气候中心农业气象专家奔赴拉萨各县和山南、林芝、日喀则等地区,深入田间地头实地调查,及时了解各地春耕春播生产情况,撰写春耕春播生产调查报告、春耕春播专项服务材料,并采取传真、信件等方式将服务材料送至农牧部门,使气象服务信息发挥最大作用,为西藏重要农事时段提供了及时可靠的农业气象服务。
截至10月底,西藏自治区气候中心共制作发布了农气旬 (月)报44期、土壤墒情监测公报33期、农业干旱监测报26期;全区冬小麦产量定性、定量预报以及全区粮油产量定性、定量预报各1期;林芝地区麦类条锈病发生趋势预报1期;2011年冬季和2012年春季、夏季农业气象条件评述各 1期;春播预报、牧草返青期预报各1期。
部门联动 深入开展“直通式”气象服务
今年 9月、 11月,西藏自治区气候中心先后两次召开由自治区农牧厅、草原监理站、统计局农调队、农业中心、土肥站、植保站和拉萨市农科所、农牧局等部门参加的 “气象为农服务专家咨询会” ,征求意见、分析讨论,共商气象如何更好地为农牧业增产、农牧民增收服务,探讨新的服务模式。会议要求进一步加大强农惠农气象服务工作力度,以气象为农服务“两个体系”建设为主要抓手,下大力气解决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农业、农村、农民在防御和减轻自然灾害上存在的薄弱环节,以提升能力、建立机制、促合作、强基础为工作重点,促进公益服务向农村覆盖,深入开展生产一线的 “直通式”气象服务,最大程度地减少各类损失。
西藏气象部门建立了包括 “三农”试点县在内的种养大户信息库,并已将曲水种粮大户、琼结种养大户的信息纳入到信息库中。同时,积极申报各类科研项目,以科研成果促进服务工作。今年,共申报项目8项,包括中国气象局、自治区发改委和自治区科技厅等项目;内容围绕农业气象研究、农业气象业务和服务,科研项目的完成和实施,有力推进了农业气象工作的开展。
今后,西藏气象部门还将继续加强与各部门的协作与交流,互通有无、优势互补,健全 “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气象灾害防御机制;积极配合地方政府进一步加强气象灾害防御工作的组织领导,推进各地 (市)、县建立气象信息服务联席制度,实现地 (市)、县两级政府有分管领导、每个乡镇有气象信息员;推动建立县、乡镇气象信息服务站,及时、广泛发布气象灾害预警信息;继续以精细化天气预报和短期气候预测产品为依托,与农牧部门加强合作,开展作物病虫害气象等级预报业务和灾害调查、灾情评估业务,努力将为农气象服务和气象防灾减灾延伸至 “最后一公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