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以来,农民抢抓晴好天气开展秋收秋种。我们充分发挥了气象部门与农民之间的桥梁作用,协助气象部门做好秋收秋种气象服务。”天津市武清区东马圈镇气象信息服务站的气象协理员刘秀红说。自9月10日开始,天津各涉农区县陆续进入秋收秋种阶段,天津市气象局及时发布《秋收秋种气象服务信息》,各乡镇气象信息服务站也通过大喇叭及时广播与秋收秋种相关的气象信息。
打造防灾减灾示范区县
自2011年开始,天津市气象局积极推进武清区和宝坻区乡村气象服务专项建设,力求以示范带动整体,全面推动天津气象为农服务“两个体系”建设再上新台阶。
自2011年7月开始,武清区气象局完成了对全区所有行政村的大喇叭系统更新工作,在原有系统上安装了一个终端接收系统,使其成为气象预警大喇叭。武清区陈咀镇农民张学生说:“每天早晚两次,大喇叭会准时播放天气预报。如果有暴雨和大风等突发性天气,也会播放预警信息,这对于我们庄稼人来说非常有用。”
自武清区和宝坻区被确定为全国乡村气象服务专项建设区县后,当地政府给予高度重视,积极匹配资金予以大力支持。武清区气象局副局长陈丽丽告诉记者:“区政府将气象灾害防御设施维护专项经费列入区财政预算。今后像这样的气象预警大喇叭,我们将在全区每一个村陆续安装,实现气象信息在农村的全覆盖。”
目前,武清区和宝坻区均实现了乡镇气象信息服务站全覆盖,乡镇气象信息电子显示屏全覆盖,村级气象信息员全覆盖。武清区和宝坻区在全市率先制定了区县级农业气象周年服务方案、指标、标准和规范,建立了气象灾害防御负责人和气象信息员的双向预警信息传递机制,完成了区县级气象信息发布平台、农业气象服务平台的建设。
“武清区气象为农服务工作充分体现了政府对气象为农服务的高度重视,希望大家互相学习和借鉴,共同推进我市气象为农服务工作深入开展。”今年8月29日,天津市副市长李文喜在全市气象为农服务工作现场会上如是说。
经过一年多的发展,武清区和宝坻区已初步摸索出符合天津“三农”发展的气象服务方式,为全市各区县开展气象为农服务“两个体系”建设起到了示范作用。
在示范区县的带动下,天津已建成市级-区县-乡镇-村街四级气象灾害防御示范体系;建立了集手机短信、电视、广播、网络、电子显示屏、大喇叭等多种渠道于一体的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发布平台;建成拥有3500多人组成的农村气象信息员队伍;组织开发了农村气象信息服务管理网,实现了市气象局、区县气象局和气象信息服务站的三级联动。
以设施农业促业务能力提升
“天津市气象局紧紧把握农业向规模化、园区化、设施化加快发展的新机遇,找准为农服务切入点,集中力量抓好设施农业气象技术研发和应用服务,提升本市现代农业气象业务体系的建设水平。”天津市气象局应急与减灾处处长魏华说。
宝坻区西海滨街道圣人庄农民胡建存经营着两个设施农业大棚。今年3月,他及时收到气象局发布的大风降温气象短信,提前对大棚进行了加固,并采取了增温、保温措施,使大棚里的黄瓜、西红柿免遭恶劣天气带来的不利影响。提到2010年1月的那场大雪,胡建存说:“我们提前收到降雪预报短信,每家每户都连夜扫雪,做好了充分准备,60多个大棚都没有受灾。如果黄瓜按每公斤4元钱的批发价格算,大雪压塌一个棚,就至少是5万元的损失。”
截至目前,天津市气象局已在全市各涉农区县建立了设施农业气象服务示范基地,在每一个示范基地都建立了多功能小气候自动采集监测系统。同时,研究开发了设施农业气候监测预警综合业务服务系统,实现了集气象要素自动监测、数据远程传输、温室小气候模拟、温室气象预报产品制作与发布、灾害预警等一体化的业务模式,并可以通过手机短信、电视、网络等多种渠道,发布温室内外气象监测预报和预警产品。
“该项服务技术和模式还在北京、河北、山东等省市实现了推广应用,对当地设施农业防灾减灾起到了很好的作用。2011年,中国气象局已投入专项经费支持该系统向华北、东北等省区推广。”天津市气象局气候中心主任黎贞发说。
天津市气象局以设施农业气象服务为突破口,切实加强农业气象预报新技术的研发、引进和业务应用。目前,粮食作物定时统计预报已升级为滚动产量预报;对小麦、玉米、棉花等作物生长发育实现了定量化评估;引进开发基于遥感的土壤墒情预报系统,实现了土壤墒情的逐旬分级预报,“三农”气象服务成效显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