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主页 Sun
您当前的位置是 :首页> 农事气象
|

从气象防灾减灾机制突破看科学发展

从气象防灾减灾机制突破看科学发展

作者:苗艳丽   文章来源:中国气象报社   发表时间:2013-12-20    点击量:

 

  统筹协调、反应灵敏、运转高效——气象防灾减灾机制完成历史性突破

 

  “这雨一波接着一波,下个没完没了。”就在两周前,暴雨、大暴雨,直至特大暴雨的接连出现,让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的百姓在感受到天气无常的同时,也陷入了被洪涝包围的大麻烦。

 

  好在有气象局的提前预警。6万多条预警和雨情短信在全州5000多名防汛责任人和气象信息员手里发挥了不小的作用。在当地党政部门的科学研判和部署下,全州共同行动起来——各级党委、政府紧急转移危险地带群众1.38万人,组织大家开展抗灾自救;水利、国土、安监等部门派人深入实地,对工程和地质灾害隐患点展开全面巡查、监测;交通部门迅速抢修受损道路,全力疏导交通。雨过天晴后,整个湘西未垮一堤一坝,无一人伤亡。这场与洪灾搏斗的实践,彰显了气象灾害防御应急联动的力量。

 

  6月中旬,来自25个部委的气象灾害预警服务部际联络员第五次聚集在一起,围绕今年防灾减灾工作对气象服务的需求等进行沟通交流,并走进山西省晋中市胜利村的蔬菜大棚实地了解气象为农服务情况。此前,部际联络员还曾走访过河北省平山县气象局,考察过重庆“永川模式”的经验和成效。如今,气象灾害防御部际联动工作已呈常态化和规范化。

 

  我国气象防灾减灾工作新机制的确立恰恰始于十七大召开前夕。2007年9月,以全国气象防灾减灾大会为标志,初步确立了“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气象防灾减灾机制。自此,在气象灾害防御中,气象部门不再唱“独角戏”,从政府到相关部门,再到社会上的每一个个体,按照自己的责任担当,凝成一股强大的力量,构筑起了上下联动、部门联合、区域联防的防御模式。与此相应,气象灾害监测预警、信息发布、防灾减灾科普组成的气象灾害防御体系初步形成,推动了以天气预报服务为主向以灾害性天气监测预警预报服务为主的转变。

 

  五年里,在气象防灾减灾领域里最具里程碑意义的事件莫过于《国家气象灾害应急预案》的出台。目前,我国已经有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印发了地方政府气象灾害专项应急预案,全国地(市)、县政府出台的气象灾害应急专项预案近1400个,覆盖国家、省、市、县四级的气象应急预案体系基本建立。每当出现气象灾害,气象部门积极发挥“消息树”和“发令枪”作用,迅速根据气象灾害的发生、发展的程度对未来作出预估,各部门、各行业、社会各个层面通过联动机制,按照各自职责迅速进行防御。

 

  加之《气象灾害防御条例》《国家气象灾害防御规划(2009-2020年)》《关于加强气象灾害监测预警及信息发布工作的意见》等法律法规、文件的出台施行,使“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气象防灾减灾工作机制以及气象灾害应急响应机制、应急管理组织体系的建设纳入了法制化轨道,气象防灾减灾机制取得了历史性的突破。

 

  这五年重大自然灾害频发重发,人民生命财产安全饱受威胁。在各种险境面前,御灾先于救灾的做法日益让百姓视为最可靠的选择,气象防灾减灾能力更是在一次次考验中得以淬炼。

 

  处置得力、损失减少、效益显著——气象防灾减灾取得卓著成效

 

  回顾过去的五年,严寒、暴雪、干旱、山洪、泥石流及地震等灾害频繁威胁百姓的生产、生活:2008年年初,低温雨雪冰冻天气覆盖了我国128万平方公里的土地;2009年,冬麦区出现严峻秋冬连旱,初冬北方又降大范围暴雪;2010年,特大干旱再度严重影响西南地区;2011年,异常严重的华西和黄淮秋汛使多地连续降水日数突破历史极值……

 

  然而,与这些令人印象深刻的灾害相比,紧紧依靠科技手段开展气象防灾减灾的承诺,以百姓是否满意作为服务评判标准的实践,在五年的岁月里留下的印记更加难以磨灭。

 

  在我国难事多、自然灾害多、突发事件多的2008年,全国气象部门坚守气象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夺取了低温雨雪冰冻灾害、汶川特大地震、防汛抗旱等气象保障服务的重大胜利。我们将永远铭记并自我激励:面对罕见低温雨雪冰冻极端气象灾害,38次气象应急响应的拉响果断而从容;在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唐家山堰塞湖泄洪前坝顶的最后留守人员中气象工作者没有缺席……那一年,尽管气象灾害分布地域广、发生频率高、持续时间长、影响程度深,但因气象灾害所带来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明显减少。

 

  是什么使得我们在灾害愈加严重的情况下,反而取得了更加显著的防灾减灾成效?事实证明,这与气象防灾减灾机制的日趋完善密不可分,这依赖于气象灾害应急保障能力的提升,这也得益于人们从救灾为主向御灾为主应对灾害认识的转变。

 

  不难发现,2008年仅仅是过去五年的一个缩影。当气象工作者经历了那一年近乎极端重压的磨砺后,在处置其他急难险重问题时都显得信心十足。在气象灾害监测预警和防范应对能力建设上,一个又一个可喜的突破令人振奋:我们建立了国家级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发布系统,每天向国务院及29个部委的近600名领导发送气象手机报和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创建中国气象局重大天气预警信息共享平台,建立了与各大网络媒体间的信息发布联动机制。从2008年至2011年,气象部门共完成了15项重大灾害和突发事件的气象保障服务工作,与过去相比,是启动应急次数最多、应急响应时间最长、涉及应急单位最广、应急效益是为显著的几年。全国气象工作者经受住了重重考验,应急处置能力明显增强,气象服务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赢得了“双丰收”。据统计,全国由气象及其衍生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相当于GDP的比例从20世纪80年代的3%至6%下降到1%至3%。全国因气象灾害造成的死亡人数由20世纪90年代平均每年5000人左右,下降到本世纪以来每年2000人左右。

 

  世界气象组织官员多次表示,在气象防灾减灾方面,中国在世界气象组织成员当中处于领先地位。中国的气象防灾减灾工作对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发挥了关键作用,已成为世界气象组织中许多成员学习的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