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岁的于明鹤是吉林省榆树市弓棚镇的农业气象协理员。在这个有着“天下第一粮仓”美誉的县级市,农户们亲切地称于明鹤这样的协理员为“气象保姆”。
榆树肥沃的黑土地上,过去农民世世代代都是靠天吃饭,在频发的旱灾和冰雹等自然灾害前束手无策,丰收抑或歉收完全要看天公的脸色。近些年虽然有了天气预报,但面向信息闭塞农村的气象服务却一直很匮乏。“以前,农户们对气象信息见得少、懂得少、用以指导生产的更少。”农技专业出身的吉林省气象局局长赵国强描述说。
于明鹤们的到来,改变了这一切。他们将当地气象部门发布的精细化气象信息和灾害天气预警信号及时告知农户,还向其传播气象科普知识,让农户真正能够读懂和利用好天气预报。这些贯穿农作物整个生长期的贴心服务,让“保姆”的称号应运而生。
在成为“气象保姆”之前,于明鹤是弓棚镇政府的通讯员。由于年轻、勤快、脑子灵、会使用电脑,他去年被选中担此重任。
站在已经出苗的玉米地田埂上,略显腼腆的于明鹤对随中国气象局赴当地参加“走基层,看气象”活动的记者介绍说,去冬今春,榆树再遇干旱,且气温波动较大,“很多农民认为,即使播种也很难出苗,因此就迟迟不愿播种”。
但榆树县气象局预测到,4月23-24日将会有明显降水。在降水前三四天收到通知的于明鹤,立即联合弓棚镇下属行政村的气象信息员,一起通过大喇叭、短信、电话、上门通知等方式,动员农民抢种,做到雨前播种。
“效果是非常明显的,凡是在雨前播种的出苗率都很高。由于此后连续15天没有出现有效降雨,部分没有按照建议播种的农户,他们的农田就出现了缺苗断垄的现象。” 谈及自己的工作成果,于明鹤语气中多了几分底气,一丝笑意也浮上了嘴角。
新立镇气象协理员肖方集也体验到了这样的快乐。他介绍说,前段时间,他走访到新立镇三岗村某农户的稻田时,发现其稻苗遭遇了自己亦无法明辨的病害。
“我立即把情况向榆树气象局进行了汇报。气象局领导高度重视,马上委派专家亲临现场诊治。经过4天的观察、诊治,病害被消除,水稻苗长势喜人。这为农户挽回了买稻苗的1万多元经济损失。”自家也有两墒地(1墒地=1公顷)的肖方集深知1万元对于普通农户的重要性。
于明鹤们的努力也得到了上级领导的充分肯定。赵国强局长形容说,负责将气象服务送到田间地头的协理员和信息员发挥着“桥梁”和“纽带”的作用,他们是指导农户正确理解和运用气象信息的关键角色,“未来将进一步加强农村气象协理员和信息员的队伍建设”。
事实上,“气象保姆”这一岗位设立的时间并不长。它是中国政府2010年提出大力加强农村气象灾害防御体系建设和现代农业气象服务体系建设之后,各地试点先行、大胆创新的产物。
在连续8年荣膺全国第一产粮大县的榆树,目前每个乡镇都设有一名气象协理员,每个行政村都设有一名气象信息员。但在肖方集看来,这样的队伍力量还略显单薄,“每个行政村下面基本都有七八个自然屯,但一个行政村只有一名信息员,在紧急灾情发生时,下乡走访就很困难”。
此外,由于待遇水平偏低且没有编制,“气象保姆”们多数都是兼职。他们有的是镇政府的团委书记,有的是妇女主任、市场管理员,等等。目前,榆树气象部门每年年底会根据协理员和信息员的工作业绩情况,给予其1000-4000元不等的补贴。
不过,于明鹤似乎对自己的待遇还比较满意。只有高中学历的他坦言,自己的知识储备还不够,目前最需要做的是尽快“充电”,提高气象服务技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