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政部救灾司备灾处李成:
气象预报预警信息与我们民政部门的工作密切相关。我们每天都在跟踪关注气象部门发布的预报预警信息,与了解每日各地民政部门上报的灾情一样,这也是我们在工作中最为关注的内容之一。
如果发生突发灾害性天气,气象部门会通过电话、网站、手机等方式发送气象预报预警信息,我们立即通知各地民政部门,加强救灾指导。
气象部门的工作做得十分扎实,队伍很精干,两个部门之间的联动做得非常好。我们也有很多需要向气象部门学习的地方,比如气象部门已经建立了超过49万人的气象信息员队伍,对打通预警信息传递“最后一公里”,加强基层防灾减灾工作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还有“德清模式”“永川模式”等,我们可以从中学习和借鉴很多经验。
今年汛期天气形势比较复杂,局地的突发性天气预报存在一定难度。我们还将加强两个部门基层之间的合作,充分利用气象灾害预警服务部际联动平台,为一线人员提供服务和保障,通过双方共同努力提高国家综合防灾减灾能力,保障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福祉安康。
交通运输部应急办左增来:
极端天气对交通安全的影响很大。尤其是在短时间内突发的强对流天气,比如暴雨可以导致道路交通中断,强降水、大风等天气容易引发海洋突发安全事故等。及时收到气象预报预警信息,我们便能够提前做好相关准备,预防和减少灾害的发生。
目前,一旦遇到突发灾害性天气状况,气象部门会通过电子邮件、传真、手机短信等多种方式给我们提供预报预警信息。气象部门相关领导也积极到我们部门调研,为我们介绍新的气象服务产品,询问需求,对海上搜救和公路交通安全提供了很大的支持和帮助。气象部门正在努力提高预报的准确率和精细化水平,我们将积极配合和支持气象部门工作。
交通运输部公路局路网管理处廖文洲:
长期以来,我们与气象部门的合作十分紧密。气象部门为公路交通等部门提供了很大帮助,比如在春运期间双方联合发布春运气象服务专报,受到公众高度认可。当前,公路对气象预报预警服务的需求越来越大,也对气象工作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
去年,我们开展了对各省气象和交通部门的问卷调查,了解到交通部门对预报精细化提出了更高要求,同时也希望能够更加完善信息共享机制,充分发挥气象灾害预警服务部际联动平台的作用。
目前,我们正在酝酿出台《公路交通观测站网技术要求》,由两个部门联合印发。它的主要目的是规划公路沿线气象观测站网布局,重点关注灾害易发路段以及临江、沿河、桥梁、隧道等位置。我们将通过气象观测站收集道路沿线的气象和路况信息,与气象部门通过专线平台进行交互和共享。气象部门将对监测数据进行分析,研判灾害性天气对交通影响的程度,并将信息反馈给交通部门。交通部门根据气象信息提前做好防御工作。此外,我们也在制定《公路气象观测站网布局规划方案》,这是一个长期的建设计划,有利于加强公路气象服务。
国家旅游局综合司龙晓华:
近几年,我们与气象部门合作非常好,双方互动很多。例如,2011年国家旅游局与中国气象局签署《关于联合提升旅游气象服务能力的合作框架协议》,联合下发通知促进旅游气象服务业务发展。今年,由国家旅游局与中国气象局共同开发的中国旅游天气网正式上线,为公众了解旅游气象信息又增加了一个渠道。
在收到气象部门发送的预报预警信息后,我们会通过手机、网络等方式提示相关旅游景区,让他们做好积极的防御准备。汛期,个别山区景点的灾害隐患较多,容易发生山洪地质灾害,希望气象部门能继续加强天气预报的及时性和准确性。
同时,我们希望双方继续加强合作,通过中国旅游天气网,开发出更多的旅游气象服务产品,为公众规避旅游气象灾害、安全健康出游提供有力的支持和保障,提升服务的影响力和游客的满意度。此外,也希望双方组织联合调研,加强旅游景区气象观测站点等设施的建设,为公众游客提供更好的旅游气象服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