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河北省气象局与农业部门密切合作及时会商,共同为冬小麦病虫害防治工作会诊把脉。
省气象与农业部门对今年以来天气气候条件和冬小麦病虫害越冬情况进行了联合会商,在综合分析冬小麦播种以来降水、气温、地温、光照、土壤墒情等气象条件基础上,及时发布了冬小麦蚜虫大发生,吸浆虫和白粉病等将中等偏重发生的预测预报。该省气象与农业专家深入农田多次开展实地考察,今年冬小麦吸浆虫发生具有进一步北延、东扩的特点,截至3月下旬已扩展到92个县、691个乡镇、7687个村。
为此,省气象与农业部门及时为广大农民开展“一喷三防”工作提供服务,目前该省冬小麦病虫害得到有效防控,夏粮作物长势良好丰收在望。
【科普】
吸浆虫是危害小麦的一种常见害虫,主要为害小麦花器并吸食正在灌浆的小麦籽粒的浆液,造成瘪粒、空壳而减产,一般可造成减产10%至30%,严重的达50%以上,大发生年可造成部分麦田绝产。
小麦吸浆虫具有喜阴怕晒、喜凉怕热和随风扩散的特点,当平均气温为12℃左右0至20厘米土壤相对湿度在60%以下时利于虫害发展。在冬小麦拔节抽穗阶段吸浆虫中午潜伏在麦株下部丛间,早、晚上升到小麦顶部发生危害,此时是吸浆虫防治的最佳时段。
蚜虫俗称油虫、腻虫、蜜虫,是小麦的主要害虫之一,可对小麦进行刺吸危害,影响小麦光合作用及营养吸收、传导。小麦抽穗后集中在穗部危害,形成秕粒,使千粒重降低造成减产。冬小麦蚜虫与气候条件密切相关,冬小麦进入拔节期后,如遇前期多雨气温低,后期一旦气温升高,常会造成小麦蚜虫的大爆发。
小麦白粉病是一种世界性病害,该病可侵害小麦植株地上部分各器官,以叶片和叶鞘为主。小麦白粉病发生适温为15℃至20℃,当田间相对湿度大于70%有可能造成病害流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