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本在区位、土质上不占优势的孙营乡,坚持走实事求是的群众路线,多年来持续致力种植业结构调整,不仅提升了土地比较效益,形成了蔬菜种植的规模化、产业化,也带动了相关深加工、农机产业——
10月30日上午,久违的甘露不期而至,细细滋润着焦渴的土地,广袤的原野朦胧在喜雨中。地处通许县西北隅的孙营乡,阡陌交错处,绿意盎然,人们沉浸在希冀与收获的无限遐想中。
忽然,沿乡政府门前大街的东头,驶来一辆“苏K”牌照的加长卡车,上面载着20多米长的大型机械设备。在这个偏僻的地方,谁会用到这种大型机械,又是干啥用呢?好奇心驱使我们跟随前进。只见汽车向北一拐,驶上了一条六七米宽的道路,不一会儿就停在了一家偌大的工厂大门前。
原来,这是正在建设中的通许县绿禾食品有限公司,卡车运来的是该公司投资260万元购进的蔬菜烘干设备。29岁的公司负责人王东方告诉我们,公司总投资1200万元,这套设备是专门用来加工土豆、萝卜、包菜等蔬菜的,甚至萝卜缨和蒜秸等也能加工。看我们仍是一脸的疑惑,他好像觉察出了什么,笑着说:“你们不知道,咱这孙营乡是豫东闻名的‘蔬菜之乡’,不缺货源……”
孙营乡党委书记史军、乡长田磊等介绍说,过去这个乡是有名的穷乡僻壤,传统作物是小麦、玉米。上世纪90年代中期,人们穷则思变,结合土质结构,开始尝试种植土豆、菜花、胡萝卜和包菜等露地菜。经过多年的种植结构调整,该乡的粮经比已达到2∶8,并形成了“三大蔬菜种植基地”,即以城耳岗村为中心的“土豆-玉米-菜花”种植基地,以南孙营村为中心的“土豆-胡萝卜”种植基地,以后小诸村为中心的“小麦-西瓜-菜花”种植基地,覆盖了全乡39个自然村中的20多个,实现了一年多熟的套种模式,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今年7月,为进一步拉长蔬菜产业链条,提高产品附加值,乡党委、政府专程前往江苏兴华考察蔬菜深加工项目,招商引资。目前,还有4家蔬菜冷藏、深加工企业,看好孙营乡这片投资热土。
他们认为,广大农民调整种植业结构的热情不断高涨,正是尝到了土地比较效益甜头的结果,乡里面只是在信息、技术、引导等方面起了一些助推作用。史军举例说:“土豆的亩产量是2000公斤到3000公斤,每公斤按1元计算,每亩收入两三千元;胡萝卜亩产3000公斤到5000公斤,每公斤按近几年均价0.8元计算,每亩纯收入2400元到4000元;菜花亩产2000公斤以上,市场价每公斤3元,亩均收入6000元以上。这与种小麦亩均收入1000余元相比,收益大大增加。”
正是看到了这种比较效益,该乡大批外出务工者纷纷返乡,重操旧业,又干起了“土里刨金”的农活儿。南孙营村30多岁的郑文军,从南方返乡后,经过几年的历练,如今在相邻的冯庄乡包了100亩地种蔬菜。同是返乡的外出务工者,赵中安则看准时机,远赴山西包了数百亩地。
伴随着种植业结构的调整,在乡党委和政府的引导、帮扶下,该乡已涌现出23家种植业农民专业合作社,有被河南省农业厅认定的1万亩土豆无公害基地和1万亩的胡萝卜无公害种植基地,胡萝卜还获得了无公害产品质量证书,并成功注册了“华美欣禾”商标等品牌。凡此种种,无疑都增加了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也形成了成耳岗和孙营两个蔬菜交易大市场。每逢蔬菜收获季节,全国各地的客商都云集于此收购,使农户的蔬菜不出乡即可出售,彻底解决了“卖菜难”问题。
在南孙营村的通许县鑫源绿色蔬菜胡萝卜专业合作社,我们见到了该合作社的理事长王振现。他目前是市科协会员和县人大代表,该合作社获得的农业部及省、市、县的各类荣誉牌匾有10多个。据介绍,合作社目前有280多户社员、300多亩地,对社员实行产、供、销一条龙服务,按照订单生产,产品直供“家乐福”等超市。目前,这个合作社还辐射到附近的尉氏县、开封县以及许昌市襄县的村庄。“明年,我们准备推广双膜覆盖,一年收三季,亩均效益能上万元。”王振现笑着说。
应该说,种植业结构的调整,确实让该乡广大农民增加了收益,但不可否认的是,田间劳作的辛苦,无形中仍会成为更多农民借此致富的羁绊。针对这一问题,史军一句话就化解了:“这不算啥,咱这儿就有专门解决这事儿的人和农机,光生产农机的厂子就有3家呢。”
坐落在七门村旁的法宝农业机械有限公司,是个占地20余亩的工厂,平时用工20多人。两个厂房下,摆放了许多喷过绿漆的农业机械,有茎块收获机、花生脱粒机、萝卜土豆清洗机和秸秆收割机等。公司负责人张国利是这些农机的发明、制造者,他的这几种“法宝牌”农机都获得了专利证书。“销路都很好,不仅比大厂生产的农机卖得便宜,而且还收得干净。”他说,眼下他正在研制大型花生摘果机和自走式花生收获机,目的就是减轻农民种地的强度,为父老乡亲的种植业结构调整出把力。
雨还在微风中细细地下着,所到之处,满眼皆是青翠欲滴的胡萝卜缨。那青翠的颜色,赏心悦目、醉人心田……
